王保秀,汪春青
(安徽省胸科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22)
耐多藥結核?。∕DR-TB)為臨床常見的慢性傳染性疾病,對于進行積極治療并加入合理護理管理才能保證治療效果。近年來,我國耐多藥結核病發(fā)病率升高,傳統(tǒng)機械按照醫(yī)囑護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要求,需要持續(xù)性改進護理質量,適應新的要求方可控制疾病發(fā)展。根據以上情況,本次重點分析持續(xù)性質量改進對于耐多藥結核病患者護理中作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間在我科室接受治療的68例耐多藥結核病治療的患者,入選標準:傳統(tǒng)藥敏試驗證實為異煙肼耐藥且利福平耐藥,結合分支桿菌復合群鑒定為“結合分支桿菌”;患者同意本次護理方法,無精神障礙。排除標準:腦部疾病及精神障礙;藥物或者酒精依賴史。將以上68例患者按照治療時間順序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具有患者34例。其中觀察組男23例,女11例,年齡23-65歲,平均(42.84±3.24)歲,對照組男2 0例,女14例,年齡2 4-6 8歲,平均(42.85±3.23)歲,比較分析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可以進行組間互相比較。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護理措施,比如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針對性護理,根據醫(yī)囑用藥等,觀察組患者加入持續(xù)質量改進護理,具體護理如下:①建立持續(xù)質量改進小組。小組由具有經驗豐富、專業(yè)知識技能扎實的護理人員構成,小組成員上崗前做好培訓工作,對小組成員進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②全面分析患者病情。通過病例查詢、與患者交流等形式了解患者疾病情況,同時了解患者用藥史、家族史,認真做好相關內容及數據的歸納總結。③持續(xù)質量改進計劃合理制定。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制定合理護理方案,將護理常見問題融入其中,通過相關材料詳細閱讀,總結方案內容。相關內容首先為不良反應情況,護理人員根據患者不同病情,建立針對性不良反應護理方案。然后用藥依從性護理。對患者進行臨床治療的時,由于需要長時間治療并且治療效果不顯著,患者會產生抵觸心理,此時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焦慮,向患者說明通過治療后獲得滿意效果的病友治療,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④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課采取多渠道進行,包括一對一宣教,跟蹤式衛(wèi)生宣教等,并將相關知識制定成小手冊分發(fā)患者,患者可以隨時查看。
1.3 觀察指標。護理干預前及干預后6個月使用耐多藥治療知識度問卷(MDR-TB)調查患者相關知識情況,包括基礎知識、化療方案、毒副作用、合理飲食、合理用藥。按時復查等,總分為100分,≥85分為認知度高,70-85為認識度中,<70分為低認識度[1]。使用生化量表SF-36評價患者生活質量情況,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2]。
1.4 統(tǒng)計學分析。相關數據均納入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 22.0中分析比較,t檢驗分析計量資料,并使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以率(%)表示,以卡方檢驗分析,數據經過比較后P<0.05為差異具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耐多藥結核病認識度比較。觀察組患者對于耐多藥肺結核認識度高患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耐多藥結核病認識度比較[n(%)]
2.2 生活質量比較。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護理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差異不顯著(P>0.05),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s)
?
結核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主要以藥物保守治療為主,長期服藥后容易導致耐藥性發(fā)生,從而引發(fā)多耐藥結核病發(fā)生。該疾病具有較高傳染性且治療時間長,在進行藥物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也會隨之升高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影響,加重患者負擔[3-6]。
傳統(tǒng)按照醫(yī)囑護理不能適應多耐藥性結核病管理,因此本次筆者采取持續(xù)質量改進護理,在護理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改進護理質量[7-11]。建立小組成員專職從事于質量改進及跟蹤,提高項目進展順利度;全面分析患者病情根據具體病情以及不良反應情況給予針對性護理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給予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于疾病以及治療認識度,提高治療依從性。通過以上護理干預后患者對于疾病認識度提高且生活獲得較大改善,研究結果與羅秀麗報道基本一致[12],均說明該種護理模式有效性。最后筆者認為:在對耐多藥結核病患者護理時加入持續(xù)性質量改進護理干預,明顯提高患者對于耐多藥認識度,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推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