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東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民族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00)
隨著我國人口老年化的發(fā)展趨勢,老年慢性腰腿疼痛的發(fā)病率逐漸升高。發(fā)病原因主要由勞損、身體各功能減退等有關,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因此應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來改善患者臨床癥狀[1]。有研究表明,老年慢性腰腿疼痛采取神經阻滯和腰背肌功能鍛煉共同治療能顯著減輕患者疼痛程度,增強腰椎功能,治療效果顯著[2]。基于此,本研究選擇我院30例老年慢性腰腿疼痛患者,采取神經阻滯+腰背肌功能鍛煉治療,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60例老年慢性腰腿疼痛患者,均來源于本院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期間收入,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組內均有30例。納入標準:①經檢查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②經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③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疾??;②合并腰椎感染、腫瘤、結核等疾病;③存在精神和認知障礙。試驗組中,女14例,男16例,年齡50-80歲,平均(65.23±4.28)歲。對照組中,女15例,男15例,年齡50-80歲,平均(65.34±4.19)歲。兩組年齡、性別等資料基本保持相似(P>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神經阻滯治療:患者俯臥或側臥,明確需要接受治療的神經節(jié)段棘突,在患側離棘突間1.5-2 cm處做一個皮丘,垂直刺入10 cm長的穿刺針直到椎板的外側,將套在針體的橡膠標記移動到距離皮膚1 cm的地方。退針到皮下,并且向外移0.5 cm,再次垂直進針直到抵達椎板外側,沿著椎板外側再進1 cm到達皮膚接觸到標記處,回吸無腦脊液或血,注氣時有阻力消失感就可以注藥,注入2 mL+1%的利多卡因,再觀察5-10 min,明確沒有全脊髓麻醉的表現(xiàn)再注入10 mg曲安奈德、5-8 mL+0.25%的利多卡因、0.5 mg甲鈷胺。拔針后進行壓迫止血,用創(chuàng)可貼外敷在針孔處。還可以采用痛點阻滯,選擇患者壓痛最明顯的地方進行治療,一般在關節(jié)突、棘突旁等位置。向其中緩慢注入10 mg曲安奈德、10 mL+0.25%的利多卡因,拔針后壓迫止血,用創(chuàng)可貼外敷在針孔處。每周治療一次,依據患者病情治2-3次。試驗組:同對照組的神經阻滯治療,再給予腰背肌功能鍛煉治療:①五點支撐鍛煉法:患者在床上仰臥,去枕屈膝臥位,用背部和雙肘部頂著床,將臀部和腹部向上抬,靠著雙肘部、頭、雙腳的五點來支撐身體的重量;②飛燕式鍛煉:患者在床上去枕俯臥,雙手向后背,用力的抬頭挺胸,保持頭部和胸部離開床面,伸直膝部,雙腿用力向后離開床面,保持10-15 s,再放松3-5 s,是一個周期。腰背肌鍛煉每次20 min,早晚分別鍛煉一次,連續(xù)鍛煉三周。
1.3 觀察指標。①觀察兩組日本骨科學會腰痛評定標準(JOA)分數(shù)[3],分數(shù)為0-29分,分數(shù)越高腰椎功能越好。②觀察兩組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4],拿給患者一張畫有10 cm線的紙,從0端到10端痛感依次遞增,讓患者按照自身疼痛程度在線上畫一個點。
1.4 統(tǒng)計學處理。全文數(shù)據均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其中均數(shù)±標準差(±s)用于表達計量資料,χ2用于檢驗計數(shù)資料,其中P<0.05表示數(shù)據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JOA分數(shù)相比。兩組治療前JOA分數(shù)相比較無差異(P>0.05),治療后試驗組JOA分數(shù)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JOA分數(shù)相比(±s)
表1 兩組JOA分數(shù)相比(±s)
?
2.2 兩組VAS分數(shù)相比。治療前兩組VAS分數(shù)相比較無差異(P>0.05),治療后試驗組VAS分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VAS分數(shù)相比(±s)
表2 兩組VAS分數(shù)相比(±s)
?
老年人有明顯的脊柱退變,尤其是青年時患有椎間盤、脊柱等勞損與外傷等既往病史,并且老年人脊柱周圍的肌肉力量不足,身體各項機能下降,造成腰部穩(wěn)定維持性降低,若患者再長期彎腰、久坐勞累及扭傷等因素久坐等會使腰部關節(jié)以及軟組織發(fā)生炎性水腫及椎間盤突出因化學物質刺激引發(fā)神經疼痛,,最后造成慢性的腰腿疼痛[5]。因此對老年腰腿疼痛患者,消除神經根或軟組織炎癥與疼痛是對癥治療,恢復與重新建立腰部穩(wěn)定性是對因治療,這與相關研究報道[5]的對腰腿疼痛急性期治療主要是緩解疼痛與改善生活質量及能力,緩解期治療主要是穩(wěn)定治療效果及恢復腰部正常功能基本一致。
本研究得出治療后試驗組JOA分數(shù)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試驗組VAS分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神經阻滯治療中常用藥物如利多卡因,對神經細胞膜離子的流動起抑制作用,使得傷害性信息的傳導被阻斷,起到鎮(zhèn)痛效果。還能使血管平滑肌松弛,使小血管的痙攣得到解除,使微循環(huán)得到改善從而減輕患者疼痛[6]。甲鈷胺使神經細胞的代謝得到改善,能恢復髓鞘的功能和對抗神經炎癥,能使得神經纖維再生,從而鎮(zhèn)痛。曲安奈德是長效糖皮質激素,能夠去除炎癥反應,使血管的通透性減低,和利多卡因一起用可以使病變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得到改善,對炎性物質滲出起抑制作用,使炎性水腫消除,有利于機體吸收炎癥致痛因子[7]。椎旁神經根阻滯治療可以使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神經根化學炎癥得到消除,發(fā)揮抗炎癥、鎮(zhèn)痛、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等作用,對改善神經根炎性水腫引發(fā)腰腿疼痛作用明顯,療效較為理想。疼痛減輕是病情好轉現(xiàn)象,同時應適當增加腰椎(腰部)穩(wěn)定性治療。不管脊柱呈現(xiàn)何種姿勢與體位時,椎間盤與髓核之間張力、椎間關節(jié)之間壓力及脊柱周圍韌帶間張力,均是維持脊柱穩(wěn)定性物質基礎,被稱為脊柱內在平衡。脊柱前、后、側方肌肉均是控制機體重要活動,可有效保持與穩(wěn)定脊椎,形成脊柱外平衡。脊柱內在和外在的力學結構平衡以及協(xié)調一致的運動是人體進行各項活動的前提,當發(fā)生腰椎間盤突出,就會破壞椎間和脊柱的內在平衡,使脊柱內外平衡失調,使關節(jié)、椎間盤、肌肉、韌帶等受損傷[8]。并且脊柱周圍肌肉力量不夠就會減低對脊柱的保護作用,也是導致該病遷延難愈的重要原因。因此讓脊柱恢復正常內外平衡是治療該病重點關注對象。當脊柱周圍組織肌肉力量減弱及下降時,包括肌肉力量與體積降低及運動功能減低均可能是造成老年患者腰腿疼痛與疾病長期反復發(fā)作與難以治愈重要因素。故對該類患者還要加強對腰背肌功能的鍛煉,對于慢性腰腿疼痛患者早期給予腰背肌功能鍛煉可顯著改善臨床病癥與加強療效效果及避免病情復發(fā)有積極作用,同時采取腰背部功能鍛煉可以使腰部肌肉力量增加,形成天然的腰圍來增強和維持腰椎的穩(wěn)定性,更好保持及加強腰部肌肉平衡性及穩(wěn)定性。神經阻滯結合腰背部肌肉鍛煉可在臨床上獲得十分有效的成效,尤其對于同時存在多種內科疾病但不能實施開放性手術治療的老年人群。試驗組采用神經阻滯和腰背肌功能鍛煉共同治療,能各自發(fā)揮其優(yōu)勢,使得治療效果更顯著。
綜上所述,老年慢性腰腿疼痛采取神經阻滯和腰背肌功能鍛煉共同治療能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減輕疼痛感,值得臨床學習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