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陽
旅游發(fā)展后,我搬到更寧靜的霧濃頂村。村子坐落在白馬雪山山脈上,我的屋子坐北朝南,北面和東面是山林、松樹和櫟樹,南面是霧濃頂村的田野,田野后一道小小的山梁,東頭是松,西頭是白樺。我從窗外望出去,是瀾滄江河谷的一道道山脊,正西面是梅里雪山,它的南端是碧羅雪山。
早上迷離的光線從窗簾縫隙透進來的時候,常有山雀“篤篤篤”地敲擊玻璃窗,急促地喚我起床。我拉開窗簾,它們驚魂不定地瞪著我,再嘻嘻哈哈迅速落跑,隱沒在櫟樹林間。
運氣好的時候,松鼠會晚些叫醒我。它一大早就來來回回地在屋頂和平臺的欄桿上跑著,撿一些無用的果殼。我的房子是傳統(tǒng)夯土藏房,屋頂是泥頂,承托泥頂?shù)氖谴雍秃芎竦摹靶健?,老鼠和松鼠都在里面做窩?!靶健笔俏腋鶕?jù)德欽藏話選用的字眼,意思是柴火,細直的“薪”也用來蓋屋頂。
我不太介意和老鼠松鼠們共生,這兒原來是它們的地盤。低海拔的朋友們送來河谷生產(chǎn)的核桃和板栗,高地的朋友送過來松子,大家都張一張嘴靠自然。半夜里聽它們滾核桃,便感覺到它們的滿足。
最好的時候,可以等到9點,牛上山吃草,叮叮當當?shù)呐b忚K叫醒我。9月之后,牛從牧場搬遷回村莊,每天早上擠完奶,再放到周圍山坡上吃草。牛鈴鐺據(jù)說有7種尺寸,我至今不能分辨,大約只能知道是老?;蛐∨?。走在前面渾厚的聲音是成年的牛,它們走得很有節(jié)奏,偶爾齊刷刷停下來,集體仰望雪山。丁零當啷打破節(jié)奏的是亂跑的小牛,它們春天出生不久就被帶到牧場,回到村莊,對一切都新鮮好奇。
大多數(shù)時候,不要任何事物叫醒我,我自己醒來,在天黑尚未轉(zhuǎn)明時。幾顆殘星,山林黝黑,隱約可見山脈的走向,白馬雪山,碧羅雪山,梅里雪山,善于夜飛的鳥群停止了穿越,一點兒躁動都沒有,風在未生起處,河流緩緩,西邊是瀾滄江—湄公河,東面是金沙江,世界巨大、寧靜,包容一切又空無一物。
如果天色陰沉有霧,那就起一爐火,窩在屋子里,還可以咕嘟咕嘟熬一鍋玉米粥。如果天氣好,往哪兒走都可以,看起來都很美。背后的山林是原始櫟樹和松樹混交林,有偶爾的紅樺。云南杜鵑和亮葉杜鵑混跡在其中,比低海拔的同品種晚大半個月,等到6月初才會開花,熱烈地開放直到6月底7月初的第一場暴雨,或者某一天黃昏突如其來的冰雹。低矮處以小檗為主,其中一種當?shù)厝私腥樀?,可以替代黃連藥用,另一種金雀花在雨季初來時開花,可以用來炒雞蛋。
我喜歡坐在枯木上面晃悠,看向周圍更深的林間,薔薇科的植物很多,繡球藤和山梅花,它們白色的花朵像懸空一樣,飄浮在濃重的綠意中。林下有野生菌,松茸、牛肝菌、一窩菌都長在這里,雨季的午飯很好打發(fā),燜上飯,再去林子里找?guī)最w菌子回來炒琵琶肉。有時我走得高一些,去到白腹錦雞喝水的池塘,再高一些,直到看見西面的梅里雪山,以及猛禽遷徙的河谷。
田野南面的山梁,樹林里有煨桑臺和經(jīng)幡,放生的雞在林間闊步。我也喜歡坐在這里,小松鼠清理了煨桑灑落的青稞和小麥之后,偶爾會跳到我的腿上。松和櫟高大綿密,大部分時候,只能聽到風從頂端的樹梢經(jīng)過,只在需要的時候,它才吹向林間,掠過松蘿,鄭重地吹起經(jīng)幡。
屋外的平臺有兩棵樹,東面大一些的是黃背櫟,西面小一些的也是黃背櫟,它們穿過我平臺的地板,嗖嗖地長高長胖,幾年后爭相觸到屋頂。大一點兒的櫟樹下,我放了一張舊餐桌,小一點兒的櫟樹下,我胡亂釘了一張茶幾,村民不用的藏房里拆下的承托,每兩個疊在一起正好是凳子,極美的流線造型。有的時候,就算沒有風,我也哪里都不去,我在這兩棵樹下來回,櫟果嗒嗒掉落,我聽著,看它們果實上可愛的小帽子,鼴鼠和小老鼠喜歡的那種。我們喝茶,吃飯,看書,烤太陽,打瞌睡。
有時候我走得更遠些,帶上簡單的午餐,去到瀾滄江邊陡直的山脊。峽谷的氣流回旋不定,流云聚散。忽然出現(xiàn)的陽光,一會兒打在峽谷的村莊,一會兒打在雪峰下的冰川。
這中間我生下可愛的兒子。他的降生在一個短時間內(nèi)改變了我的生活秩序,但很快我們就一起回到原來的方向。比較重要的改變是,我從獨自的個人主義,變成一個“希望成為好人”的人。我關注周圍,希望以一己之力,許給他一個更好的世界。
我一直把他帶在身邊,未來也將如此。他7個月上到5000米海拔和我一起看花,扭著他的胖屁股爬在高山上,抓起石子來看,抓起草往嘴里塞。高山小溪邊的水木耳黑黑的,又有點晶亮,他發(fā)現(xiàn)這和石子不同。龍膽花更奇怪,手掌慢慢伸過去,還沒有碰到,花朵關了,等一等,又開了,他不明白是陽光的原因,以為施魔法了。
大狗陋陋是他的朋友,還不會走的時候,他倆在青稞地里待著。大一點兒會跌跌撞撞地走了,他們喜歡去山上。小檗科的灌叢長滿刺很不友好,對成人很麻煩,但孩子和狗在低矮處進出自由。沿著一條只有他們才看得見的秘密通道,嗖嗖地很快可以直達半山的一棵高大櫟樹下。那棵櫟樹真美啊,在茶馬故道的瑪尼石邊,掛滿松蘿,巨大的樹冠如同屋頂一樣,松蘿垂髫直達樹下的大白花杜鵑叢。
我有時直接去大櫟樹下捕獲他們,看他們一前一后搖搖擺擺地走來,把他放倒在肚子上,胳肢他,令他大笑,指給他看隨風飄蕩的松蘿,看,是風。轉(zhuǎn)過來趴著,可以找到林緣草地剛冒出來的,小指頭一樣高的矮紫苞鳶尾,濕潤的角落,有一朵兩朵直距耬斗菜,看,陽光的紫色。他不停地滾來滾去,聽,枯葉還咔嚓咔嚓,它們在訴說去年的時光。
因為兒子讀書的原因,三年前,我們從雪山腳下搬到大理。我們在鄉(xiāng)村的老院子里居住,朝南的土地有梨樹、桃樹、緬桂花,我又種了冬櫻與木槿,樹下是菜地。我們住在田間,但兒子和我都還是覺得大理太吵。而且總不能真正天黑,我們回到了算得上城市的地方,但是顯然這帶來了其他的困窘。
我們坐在四方天空下的石階上聊天,有有時候我忙,他就自己找塊紙板鋪在院中,躺在地上看云。月亮從洱海升起來,之后會經(jīng)過我們的院子上空。燕子在他身后的廊檐下搭巢孵卵,他提醒爸爸不要開燈,也不要盯著它們,因為“就算只看,它可能也會害怕”,我也不知他何時參與了燕子的交談。最近他開始學寫字,坐在窗前寫著寫著就發(fā)呆,我質(zhì)問他,他就笑,“媽媽,不是我,是風”,而風就在梨樹和櫻花樹間嘩嘩作響,回應他。
海洋、高山、沙漠、草原,他走過很多地方,最多的還是在滇西北,2歲多他在白馬雪山徒步;3歲多翻越碧羅雪山,從怒江來到瀾滄江。他隨他父親在海上看星,小手穿過洋流的方向;他隨他母親在流石灘上看花,溪流邊見冰凌,林深處看霧。今年他6歲了,我們計劃暑期再去森林與冰川,有螞蟥,有羚,也許還有熊。我希望他開始學習,并且在日后的成長中不要斷絕與自然的來往。
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我也常常處于雜亂與困頓中,在我最困頓的時候——這是感知恢復的最好時機——我習慣在自然中獲得支持。在城市的周邊尋找可以十幾公里徒步的山野,既不屬于來處,也不屬于去處,只在當下的行走中,陽光、風雨、些許植物的照拂,就能在忙亂的生活中長長地喘一口氣,獲得精神的恢復。
在我離開雪山后,每年仍然拿出幾個時段回到森林與牧場,在那里安靜生活一陣子。
我向自然尋求,它提供給我隱秘的支持,讓我毫無懼意,以它的恒常和變化,以及其中蘊含的絲毫不被打亂的和諧,帶給我深度的休憩。這不是從城市逃離而與城市相望的大自然,逃離是不徹底的膽怯,這是自然的自然,本來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