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渝生
鄭哲敏(1924.10.2—2021.8.25),出生于山東濟南,浙江寧波人,物理學家,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fā)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
鄭哲敏的父親鄭章斐出生在浙江寧波農(nóng)村,家境貧寒,兒時以放牛為生,讀過一點書。15歲時,鄭章斐去了上海,在一家鐘表店里當學徒,邊學手藝,邊學會計和英語。4年后,鄭章斐已是著名鐘表品牌亨得利的合伙人,還成了家。之后,他攜家人到山東,在濟南、青島開辦了亨得利分號。
1924年10月2日,鄭哲敏出生于濟南,排行老三,是家中次子。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濟南的大街上有很多人游行,抗議日本侵略中國??吹竭@一幕后,鄭哲敏也帶著弟弟妹妹舉著旗在自家院子里游行。
1937年,鄭章斐到成都,在春熙路開了家鐘表店。第2年鄭哲敏來到成都。盡管是大后方,日本的飛機仍不時轟炸。有一次,老師問鄭哲敏以后想干什么,他答道:“一個是當飛行員打日本人,一個是當工程師工業(yè)救國?!?/p>
1943年,鄭哲敏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西南聯(lián)大。
1946年,抗戰(zhàn)勝利后,組成西南聯(lián)大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遷回原址,鄭哲敏回到北京清華園。這一年,錢偉長從美國歸來,在清華大學教近代力學,鄭哲敏成了他第一批學生。在錢偉長的影響下,鄭哲敏的研究方向轉向力學,畢業(yè)后還給錢偉長做起了助教。
1948年,國際扶輪社向中國提供出國留學獎學金,全國只有1個名額,鄭哲敏獲得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教授錢偉長及清華大學教務長、英語系主任、機械系主任等多人推薦。錢偉長在推薦信中寫道:“鄭哲敏是幾個班里我最好的學生之一。他不僅天資聰穎、思路開闊、富于創(chuàng)新,而且工作努力,盡職盡責。他已接受了工程科學領域的實際和理論訓練。給他幾年更高層次的深造,他將成為應用科學領域的出色科學工作者。”獲得獎學金名額后,鄭哲敏選擇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錢偉長也是從這所學校走出來的。
僅用1年時間,鄭哲敏就獲得了碩士學位,1952年,他又獲得應用力學與數(shù)學博士學位,而導師正是著名力學家錢學森。
1955年2月,三十而立的鄭哲敏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拔译x開美國的前一天晚上,錢學森先生請我到他家吃飯。錢先生說,現(xiàn)在新中國剛剛成立,我們研究的問題也不一定能馬上用得著,國家需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個月后,錢學森也回國了,并于第2年創(chuàng)建了中國科學院力學所,鄭哲敏成為該所首批科研人員。
1960年秋天,中國科學院力學所籃球場上圍了一群科研人員,一個小型爆炸實驗正在進行。砰的一聲,一塊手掌大小的鐵板被雷管炸成一個規(guī)整的小碗。鄭哲敏在解釋這個小碗的成形時說:“在鐵板上面放上雷管,雷管周圍放好水,密封好,爆炸時水受到擠壓,進而把鐵板擠壓成想要的形狀?!卞X學森興奮地說:“可不要小看這個碗,我們將來衛(wèi)星上天就靠它了。”就這樣,一個新興的專業(yè)誕生了,錢學森將其命名為“爆炸力學”,帶頭人就是鄭哲敏。
20世紀60年代初,“兩彈一星”的研制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由于加工工藝落后,很多形狀特殊的火箭關鍵零件很難制造出來,而鄭哲敏的任務就是用爆炸成形的方法制作火箭零部件?!盎鸺狭慵容^大,但是很薄。做這些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水壓機,但是我們國家當時沒那條件,所以作為應急的一種東西,爆炸成形的辦法是不錯的?!?/p>
70年代初,為改變我國常規(guī)武器落后的狀況,鄭哲敏參加穿破甲機理研究。在兵科院大力支持下,他提出用模擬彈打鋼板的辦法研究炮彈打裝甲的規(guī)律,通過大量合作實驗和分析計算,最終使彈藥能在規(guī)定距離內(nèi)打透相應厚度的裝甲,也提高了我軍裝甲的抵抗能力。
爆炸雖然在軍事上更多見,但鄭哲敏也可讓它在民用工業(yè)中發(fā)揮作用。許多設備需要焊接銅板和鋼板,由于材質不同,焊接工人束手無策,他領導研究爆炸焊接,使不同材質的金屬板成功黏合;針對煤礦瓦斯突出事故,他從力學角度分析資料,組織實驗和井下觀察,為判斷煤礦瓦斯突出危險性提供基礎理論;他還用爆炸方法解決了海底淤泥問題,將爆炸處理水下軟基技術納入了國家規(guī)范。對此,鄭哲敏說:“我就是想為國家做點實實在在的事?!?/p>
鄭哲敏曾對他的學生說:“不能給工業(yè)部門打小工?!睂Υ耍膶W生、中國科學院院士白以龍是這樣理解的:“科學院的工作要走在國家需要的前邊。等到工業(yè)部門可以自己處理問題時,科學院必須已經(jīng)往前走了,而不是跟他們搶飯碗、搶成果?!?/p>
在鄭哲敏看來,他的責任遠不止解決這些科學問題,他在一篇文章里寫道:“科學的繁榮孕育于自由交流和碰撞之中。”為了加強中國力學界與國外的交流,1988年,鄭哲敏開始為申辦在國際上極具影響力的世界力學大會奔波。2008年,84歲的他帶著氧氣瓶登上飛機,繼續(xù)為這一目標努力。2012年,四年一度的世界力學大會在北京舉辦,鄭哲敏已經(jīng)為此奔波了24年。當時,耄耋之年的鄭哲敏說道:“我已是風燭殘年,還是想做一些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蹦蔷褪抢^續(xù)搞科研。
這位慈祥平和的老人,在學生眼里是嚴厲的。他的博士生很少能按期畢業(yè),有的甚至需要七八年。鄭哲敏的學生、中國科學院力學所研究員李世海說:“有時候我參加社會活動多,他就會嚴肅地批評我,告誡我要潛心研究?!?/p>
對此,鄭哲敏的解釋是:“現(xiàn)在年輕人壓力大,不能沉下心想遠一點的事。搞科研更多的時候很苦、很枯燥,要經(jīng)得起寂寞。科研人員別想著發(fā)財?shù)氖?,但只要給他一個體面的生活,他一定會好好干。不要刺激他們,用各種名利吊他們的胃口?,F(xiàn)在很多科學家天天算的就是工資多少、績效多少,每天操這個心,像無頭蒼蠅一樣,這就不可能想大事,想長遠的事?!?/p>
對年輕人,他滿懷期待。有一位主持某個項目的老院士遇到了疑難問題,要委托“老鄭”解決,鄭哲敏很快發(fā)現(xiàn)了之前失誤的地方,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委托方很高興,就請鄭哲敏作報告,傳授經(jīng)驗。人家本來是請他一個人去的,結果他講完了,還讓幾個年輕的學生也講一講,給他們機會。
1個月前,2021年8月25日,97歲的鄭哲敏離開了我們,他幾十年來在科研戰(zhàn)線上的奮斗精神和光輝業(yè)績,永遠鼓勵著我們后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