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部經(jīng)典好萊塢電影叫作《我盛大的希臘婚禮》,以至于一提到“盛大婚禮”,大多數(shù)人都會聯(lián)想到愛琴海邊那個以浪漫著稱的半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真正的“盛大婚禮”大部分出自印度這片南亞次大陸。
印度人對婚禮有著濃厚的情節(jié)。很多父母從女兒出生就開始準備嫁妝,也有為了辦婚禮傾家蕩產(chǎn)的情況。印度婚禮追求奢華,程序和儀式也極其繁瑣復雜,少則三天,多則七天。有人說,在印度有三件事是必不可少的:電影、板球和婚禮。婚禮與電影的結(jié)合,是新人們最喜歡的慶祝方式。他們或是復刻電影中的經(jīng)典橋段,或是伴著經(jīng)典旋律翩翩起舞。熱愛婚禮與電影的印度人總是能把婚禮置辦成一場盛大的聚會。
長久以來,印度人的婚姻觀比較傳統(tǒng)且保守,講究門當戶對、宗教一致與種姓匹配,即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家庭,在選擇婚姻對象時也往往傾向于相親。在落后地區(qū),父母之命更是尤為重要,很多新人在婚禮之前甚至都沒有見過對方,違反法律的童婚或是老夫少妻并不罕見,嫁妝之痛屢見不鮮。這些落后且不人道的現(xiàn)象在印度著名影星、社會活動家阿米爾·汗的《真相訪談》節(jié)目里被多次批判,而以《摔跤吧!爸爸》和《愛的盛宴》為代表的諸多印度電影也對這些現(xiàn)象進行過反思。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fā)展,根深蒂固的婚嫁觀念與傳統(tǒng)婚俗也面臨著挑戰(zhàn)。網(wǎng)飛的紀錄片《大喜之日》就是針對新時代印度的婚姻現(xiàn)象策劃并拍攝而成,目前已推出兩季,每季三集。在這部紀錄片中,網(wǎng)飛著眼于當下印度人婚姻觀的轉(zhuǎn)變,反映了新一代印度年輕人及其父母開放包容的婚姻觀。
注入環(huán)保理念
印度婚禮向來以奢華著稱,各種鋪張屢見不鮮。重視婚禮是刻在印度人的骨子里的傳統(tǒng)。但當代印度人已經(jīng)開始把環(huán)保與生態(tài)平衡的理念引入到婚禮中。
《大喜之日》第一季的第一集就拋出了這個主題。一對新人沒有選擇大城市,而是回到了鄉(xiāng)村舉行婚禮,不僅縮減了成本,還方便就地取材:用當?shù)噩F(xiàn)成的芥末花來布置場地,替代需要空運的昂貴鮮花,減少了碳排放;路邊莊稼地里的小米,精心設(shè)計后用來做裝飾;請柬用當?shù)刈鞣坏氖止ぜ堉谱鳎锩婕恿朔N子,使用后可以直接降解,種出鮮花;衣服的布料也采用純天然的可降解材質(zhì),甚至細小到連吸管也要用紙制的,替換掉不可降解的塑料材質(zhì)?;槎Y的工作人員是直接雇傭的當?shù)貏趧恿Γ瑸樗麄兲峁┝司蜆I(yè)機會。這是一場綠色環(huán)保的婚禮,但并不簡樸,雖然華麗,但并不浪費,原本矛盾的事物之間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女性主動爭取話語權(quán)
在印度,相比于男性,女性往往擁有較少的決定權(quán)和話語權(quán),即使面對自己的終身大事,也往往要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某些落后的地區(qū),新娘在婚前甚至都沒見過自己未來的另一半?!洞笙仓铡穭t向觀眾展現(xiàn)了新時代印度女性的婚姻觀和價值觀。
影片里的新娘都是受過教育的高知女性,有自己的事業(yè)和清晰的人生規(guī)劃,她們不再做婚禮上的旁觀者或是被動的參與者,而是選擇奪回本應(yīng)屬于自己的話語權(quán)。她們?yōu)樽约旱幕槎Y做主,親身參與各個環(huán)節(jié)。她們甚至顛覆傳統(tǒng)觀念,按照自己的意愿掌控著這個自己作為主角的儀式。
在印度教婚禮的傳統(tǒng)儀式中,新郎和新娘象征著毗濕奴和拉克什米(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和其妻子),新娘的父母需要向新郎敬獻珍寶并像獻上貢品一樣奉上自己的女兒,托付給他,由他掌管。這是一種不平等的儀式,新娘被視作沒有自我意識的附屬品,從一個家轉(zhuǎn)移到另一個家,主導權(quán)從父母手中交到新郎手中?!洞笙仓铡防锏男履锎竽懙厝∠诉@個傳統(tǒng)的儀式,改為兩個年輕人的平等結(jié)合,新郎和雙方父母均欣然接受?;橐霾辉偈前炎约旱膶氊惻畠嘿浥c他人,從此永失摯愛,而是兩個家庭的結(jié)合,新娘與原生家庭的羈絆也不會隨著夫妻關(guān)系的建立而切斷。
“更重要的是婚禮之后你們?nèi)绾蜗嗵?,十年之后你們會如何?!睆钠渲幸粚Ω改傅钠谠S可以發(fā)現(xiàn),老一輩的觀念也在改變,不是一味因循守舊,而是開始尊重和支持孩子的想法和主張。影片中有一位父親曾在給女兒買套房子做嫁妝和送她出國讀書之間猶豫不決,女兒直截了當?shù)馗嬖V他:“如果你把錢用來投資我的教育,我將來會買下十棟這樣的房子?!睂τ谟《冗@個發(fā)展中國家來說,正是因為有了知識,女性才有機會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也逐漸催生出獨立自主的人格,獲得足夠強大的能力來掌握自己的命運。
此外,婚慶行業(yè)的性別壁壘也逐漸被打破。過去婚慶行業(yè)是男性的天下,而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女性從業(yè)者,尤其是女性攝影師積極地參與了進來。同為女性,她們更懂得女性的訴求及心理,會從女性的角度出發(fā)去滿足新娘的要求和意愿,這是女性消費市場的需要,也是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現(xiàn)?;槎Y上甚至還出現(xiàn)了女祭司,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
在片中新娘的眼里,婚禮僅僅是一個儀式而已,不再具有傳統(tǒng)認知中的神圣意義。一位新娘面對鏡頭直率地說:“婚禮那天不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你的人生也不是由婚禮前、婚禮當天和婚禮后這三部分組成的,你的生活是你想要它成為的樣子。”
對多元化的包容
在印度這個幾乎全民信教的國家,不同宗教之間的壁壘相當森嚴,傳統(tǒng)的婚姻難以跨越。然而,這又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國家,如此多的宗教可以在這片土地上共存。在《大喜之日》中,跨越宗教、種族甚至性別壁壘的婚姻悉數(shù)登場。
2018年9月,印度最高法院做出歷史性判決,推翻刑法中的377條款,該條款正是殖民時期確立的同性性行為禁令。主導此事的印度第45任首席大法官迪帕克·米斯拉在宣布同性戀非罪時,引用了歌德的詩句:“I am what I am, so take me as I am.”(我就是我,請接受這樣的我。)
《大喜之日》展現(xiàn)了一對同性戀人跨種族、跨宗教的幸福婚姻,他們一見傾心、情投意合,相處一段時間后決定共度一生。雖然在印度本土法律不承認同性婚姻,但他們依然在故土舉辦了帶有濃郁印度風情的婚禮,并且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祝福,甚至連寶萊塢著名女星卡特琳娜·卡芙都親臨婚禮現(xiàn)場,載歌載舞為兩位新人送上祝福。
“非典型性”包辦婚姻
即使是包辦婚姻,也與以往大不相同,年輕一輩不再是簡單地聽從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他們自己的意愿也非常重要。當下的印度年輕人獨立且有主見,他們不排斥通過相親和父母介紹認識自己的另一半,但接受與否的主動權(quán)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相親只是認識另一半的途徑,并不附帶著必須結(jié)婚的目的,包辦婚姻的刻板印象就此被打破。
這些“非典型性”的包辦婚姻,成功的秘訣在于兩個年輕人的價值觀相同。例如,片中一位女孩的未婚夫即將被調(diào)到非洲工作一段時間,親人們都說他倆不會有結(jié)果,認為沒有女孩會愿意一結(jié)婚便與丈夫分居兩地。但女孩本人卻很高興,因為她的志向是當一名無國界醫(yī)生,到真正有需要的地方去援助,而不是待在一個閑適的地方?!耙粋€終身伴侶,未必非得是比你更好的另一半,但卻是能讓你完整的另一半。兩個人互補,互相吸引很重要。”
印度父母對包辦婚姻的態(tài)度也與以往大不相同—重要的不是兩個家庭是否門當戶對,而是兩個孩子是否情投意合,子女的個人意愿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尊重和支持。一位姑娘坦言:相親的時候,男方多數(shù)很挑剔,以為在挑選美冠軍嗎?所以每次她都很不想去。父親則斬釘截鐵地說:去拒絕他!女兒一下就有了底氣,“父親是我堅強的后盾”。
《大喜之日》作為一部典型的網(wǎng)飛作品,幾乎具備了所有的印度元素,奢華的配飾,昂貴的禮服,傳統(tǒng)的美食,歷史悠久的古堡,繁瑣隆重的儀式,美輪美奐的歌舞,濃郁的民族風情撲面而來,滿足了外國人尤其是西方人對印度的想象。為了吸引全世界最大范圍內(nèi)的觀眾,其主題也緊隨當下流行的價值取向,營造出新舊思想的碰撞,至于這些婚禮在印度是否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并不是網(wǎng)飛需要思考的問題。
印度當下的實際情況是否如紀錄片中那么樂觀暫且不論,但《大喜之日》至少傳遞了一個革新的訊號,印度新一代的年輕人正在擁抱積極的、平等的婚姻觀,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并且毫無疑問會影響更多的人。
本文作者徐輝為北京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專業(yè)2020級博士生、大連工業(yè)大學藝術(shù)設(shè)計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