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勝,劉亞飛,范龍鑫,高正杰,張俏,閆爭強
(河南省衛(wèi)輝市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 胃腸外科,河南 衛(wèi)輝 453100)
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方法治療結直腸腫瘤患者,但實施手術過程較長,且實施過程中會涉及較多組織器官,機體腸漿膜層長時間暴露會受到損傷,加上腹腔內存在積血和積液,術后2 周內患者常會發(fā)生腸壁高度充血、水腫、滲出等情況,形成一種同時存在動力性與機械性的粘連性腸梗阻,稱為早期炎性腸梗阻[1]。該疾病發(fā)生于術后早期,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腹脹或伴有輕微腹痛,經X 線檢查可見多個氣液平面,同時行CT 檢查腹部可見其腸壁增厚,腸袢成團狀。有國外研究發(fā)現(xiàn),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發(fā)生率為30%,若處理不當或不及時,極易引發(fā)腸外瘺、腹腔殘余感染、短腸綜合征或死亡等并發(fā)癥[2]。一旦出現(xiàn)炎性腸梗阻,患者體內的炎癥因子水平表達會升高,因此,臨床將炎性因子檢測作為評估該疾病患者病情的有效指標之一。臨床常采用抗感染、持續(xù)胃腸減壓、禁食、腸外營養(yǎng)等常用方法對其進行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本次研究中,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對結直腸腫瘤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采用生長抑素進行治療,現(xiàn)將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選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結直腸腫瘤手術治療后發(fā)生早期炎性腸梗阻的72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案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36例,行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36 例,除常規(guī)治療外添加生長抑素治療。對照組中男21 例,女15 例;年齡25 ~62歲,平均(48.31±2.49)歲;術后發(fā)病時間為1 ~11 d,平均(6.23±1.77) d;結腸腫瘤19 例,直腸腫瘤17例。觀察組中,男20 例,女16 例;年齡25 ~63 歲,平均(48.56±2.29) 歲;術后發(fā)病時間為1 ~11 d,平均(6.34±1.62) d;結腸腫瘤18 例,直腸腫瘤18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術后發(fā)病時間、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患者均于術后2 周內發(fā)??;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無法排便、排氣,同時存在腹脹、腸鳴音減弱等癥狀;經影像學檢查后發(fā)現(xiàn)患者腸腔內有積氣存在,且腸壁增厚,但不存在局部狹窄的現(xiàn)象;患者對此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3]。
排除標準:經診斷,梗阻是由于單純機械性梗阻、腸壞死及感染等因素引起;因絞窄性腸梗阻而行手術治療的患者;對生長抑素過敏的患者;存在精神障礙、交流障礙的患者;拒絕配合此次研究的患者。
常規(guī)組均采取常規(guī)治療,主要措施有:禁水禁食,安置胃管以持續(xù)胃腸減壓;給予患者腸外營養(yǎng),充分補充水分使其體內的水電解質平衡和酸堿平衡得以維持;采用廣譜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靜脈注射5 mg 地塞米松注射液( 生產廠家: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1020035),給藥8 h/ 次,連續(xù)給藥1 周,根據患者的病情改善情況逐漸減少藥量;在治療期間,復查患者的血清電解質和肝腎功能2 d/ 次。
觀察組則在上述常規(guī)治療后,靜脈微泵持續(xù)泵入6 mg 生長抑素(生產廠家:昆明積大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6108),靜脈微泵持續(xù)泵入時間為24 h。
兩組均連續(xù)治療2 周。
①對兩組患者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腹脹消失時間和胃腸減壓引流量進行記錄。
②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進行檢測:在晨起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5 mL,采用離心血液離心機(上海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手術器械廠,型號SH120-1)對血液進行離心處理,離心速度為3 000 r/min,時間為5 min,隨后運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對上層血清的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血清內毒素(LPS)水平進行檢測,并詳細記錄結果。
使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使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腹脹消失時間和胃腸減壓引流量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hs-CRP、TNF-α、LPS)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炎性因子水平均顯著下降,且觀察組下降程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s)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s)
/d 肛門排氣時間/d 腹脹消失時間/d 胃腸減壓引流量/mL 10.36±1.29 8.51±2.72 1126.71±51.49組別 例數 腸鳴音恢復時間對照組 36 8.59±2.01 觀察組 36 5.41±2.17 6.46±1.77 4.38±1.55 764.48±21.33 t 2.62 4.92 2.57 11.98 P<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 <0.05。
CRP/(mg·L-1) TNF-α/(ng·mL-1) LPS/(μmol·L-1)組別 例數 h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6 35.12±5.33 23.41±3.97① 3.89±1.78 2.88±1.17① 201.67±11.72 62.47±10.46①觀察組 36 35.61±5.27 15.20±3.25① 3.64±1.66 1.13±0.37① 201.63±10.58 36.77±10.29①t 0.15 3.47 0.23 2.55 0.01 4.09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早期炎性腸梗阻是腹部手術后發(fā)生率較高的一種并發(fā)癥,而結直腸腫瘤患者通常是使用腹部手術治療。以往臨床上對于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認識較少,常會忽略對患者的術后干預。在患者出現(xiàn)早期炎性腸梗阻時通常采用手術分離粘連的方式解除梗阻。然而手術治療結直腸腫瘤后腸管存在廣泛粘連、水腫、充血等現(xiàn)象,其脆性較高,若再次使用手術治療腸梗阻不但無法達到解除梗阻的目的,還會加重炎性腸梗阻癥狀,致使患者出現(xiàn)腸瘺。因此對該疾病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無法達到理想效果[4-5]。隨著近年來醫(yī)學改革不斷深化,臨床對于結直腸腫瘤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認知程度在不斷加深,對該疾病發(fā)生的病因、發(fā)病機制有了較深入的認識,對于術后患者的機體狀態(tài)也給予了更多的重視。目前對于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治療方式是以營養(yǎng)支持為主的非手術治療。
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所采用的方式就是以腸外營養(yǎng)支持治療為主的常規(guī)療法,而觀察組則添加生長抑素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在臨床癥狀和炎性因子水平的改善情況方面,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腸鳴音減弱、腹脹、肛門無法排氣是結直腸腫瘤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的常見癥狀,常規(guī)治療方案中的禁水禁食和持續(xù)胃腸減壓措施是為了減少患者胃腸內的液體積聚,從而使腸內壓力降低,達到緩解腹脹癥狀的目的,同時還可促進腸壁血液循環(huán),從而減輕炎癥損害[6]。一旦患病,患者各項身體機能就會遭到破壞,加上胃腸減壓的作用,極易導致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出現(xiàn)紊亂,因此需要為患者充分補水,以使其機體內部環(huán)境維持平衡狀態(tài)。腸外營長支持則可以改善患者由于長期禁水禁食而出現(xiàn)的低蛋白血癥和營養(yǎng)不良狀況,不斷地增強其抵抗力,令腸管炎癥消退[7]。
給予患者廣譜抗生素并靜脈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是為了預防和治療感染,使得預后效果獲得保障。雖然常規(guī)治療都是針對患者的臨床癥狀而采取的干預措施,在改善其臨床癥狀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其效果緩慢,無法令患者的腸鳴音快速得到恢復,也無法加快肛門排氣速度和腹脹消失,本次研究中對照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腹脹消失時間均長于觀察組(P<0.05)。該結果與何君、張成大[8]的研究結果相似,可見,常規(guī)療法已無法滿足患者的治療需求,其療效有限,需在此基礎上尋找能夠快速緩解患者癥狀、減輕病情的治療方案。
據調查顯示[9],導致結直腸腫瘤患者腸壁充血水腫、腸管蠕動障礙和纖維蛋白滲出的主要原因是炎癥反應,炎性因子水平的升高與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發(fā)生具有密切關系。TNF-α 為機體炎性反應最早出現(xiàn)的炎性因子,有研究表明[10],該炎性因子可以激活免疫細胞,增加血管內皮細胞通透性,從而致使組織出現(xiàn)水腫,加重腸梗阻癥狀。此外,TNF-α 對其他炎性因子的合成與釋放均具有促進作用,會使患者機體的炎性反應加重。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的腸管遭到損害,機體就會出現(xiàn)持續(xù)應激反應,釋放出大量的hs-CRP、TNF-α、LPS 因子,高濃度的hs-CRP、TNF-α、LPS 水平會加劇血管通透性,令腸壁的內皮自我修復功能降低[11]。
生長抑素屬于人工合成環(huán)狀十四氨基酸肽,該藥物進入人體后,在肝內代謝的半衰期為1 ~3 min,可延長肝功能障礙患者的半衰期。該藥物可抑制炎性因子的分泌與釋放,減少血管內皮損傷,進而對患者的腸壁細胞進行保護,降低炎性反應,為腸梗阻的解除創(chuàng)造條件。另外,當生長抑素作用于消化道內可使消化液分泌量減少一半以上,有效緩解腸腔內積液,從而促進腸管擴張,令腸壁的血管血液循環(huán)獲得改善,進一步加強黏膜屏障。研究表明[12],生長抑素是通過對胰高血糖素濃度和L 型鈣離子濃度進行調節(jié)后發(fā)揮其抑制血管活性肽釋放和激素的作用的,其可使門靜脈血流減少。
本文研究結果所示,觀察組使用生長抑素后患者的胃腸減壓引流量顯著減少,與對照組的胃腸減壓引流量相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隨著炎性因子水平的下降,可從發(fā)病機制上控制機體的炎癥反應,令炎性腸梗阻病情逆轉,促使腸道功能恢復,在抑制、下降炎性因子水平的良好循環(huán)中加快患者的身體康復。生長抑素對胰腺血液循環(huán)也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因減少或抑制了炎性因子的釋放,所以減少了對內毒素的吸收,令機體內的LPS 水平降低。
本次研究采取分組對照的方式展開,所參考的資料均為國內學者的研究,且大多都是小樣本研究,為了提高生長抑素在術后早期炎性梗阻治療中的有效性與安全性,仍需設計更多合理的大樣本實驗開展研究。
綜上所述,對結直腸腫瘤術后并發(fā)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采用生長抑素進行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不僅可以快速緩解臨床癥狀,還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加快身體康復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