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寧,李欣欣,葉靜
(新鄉(xiāng)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心血管內科,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2)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與血栓阻塞冠狀脈所致心肌缺血有關。急性心肌梗死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群,易并發(fā)高血壓[1]。心肌梗死并高血壓患者病情危急,介入術中及術后易出現并發(fā)癥,不利于治療和預后。臨床常以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 治療急性心肌梗死[2],且諸多研究證實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能明顯改善患者心肌灌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3-5]。但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壓患者的影響尚未完全明確。因此,本研究回顧分析新鄉(xiāng)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壓患者接受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的臨床資料,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回顧本院心血管內科2017年 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壓患者臨床資料100 例,根據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壓將其分成合并組(47 例)、未合并組(53 例)。合并組男26 例,女21 例;年齡54 ~74 歲,平均年齡(60.81±9.20)歲。未合并組男27 例,女26 例;年齡54 ~73 歲,平均年齡(60.61±9.21) 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壓者,行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參加。
排除標準:6 個月內接受介入術、外科手術者;腦出血、腦梗死者;消化道大出血者;肝硬化者;感染性心內膜炎者;主動脈夾層、呼吸道疾病者;精神病者;妊娠期、哺乳期婦女;膿毒癥者。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行急診PCI 治療。患者局部麻醉后,經橈動脈路徑或股動脈路徑行冠狀動脈造影術;確認病變部位,送入導絲、行球囊擴張或進行血栓抽吸后恢復三級血流,置入支架解除狹窄部位。
兩組患者均在術前及術中接受相同的藥物治療方案方案,無高血壓患者不需進行血壓控制治療。
心功能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使用心功能超聲測定兩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舒張末內徑(LVEDD);并進行6 min 步行試驗,記錄6 min 步行距離。
血壓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使用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建議的方法測量患者收縮壓、舒張壓、脈壓。
外周炎性因子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肘靜脈血5 mL,離心處理得血清,檢測白細胞介素-6(IL-6)、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 水平。
血漿NT-proBNP 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肘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得血清,使用快速免疫定量法檢測血漿NT-proBNP 水平。
數據采用SPSS 20.0 軟件統(tǒng)計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形式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心功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心功能均有改善,未合并組患者LVEDD 及6min 步行距離大于合并組,LVEF 低于合并組,但兩組差異對比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舒張壓、收縮壓、脈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舒張壓、收縮壓、脈壓水平均有所升高,未合并組患者的舒張壓、收縮壓、脈壓水平低于合并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水平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水平比較(± s)
LVEF/% LVEDD/mm 6 min 步行距離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57.62±3.27 60.36±1.26 68.58±3.26 336.26±13.26 48組別 n /m治療前 治療后合并組 47 42.26±1.26 5.52±13.42未合并組 53 42.67±1.23 56.63±1.24 60.54±3.28 69.72±3.31 336.57±13.31 485.69±13.57 t 0.081 1.261 0.057 1.687 0.087 0.037 P 0.254 0.052 0.680 0.054 0.286 0.076
表2 兩組患者的血壓水平比較(± s)單位:mmHg
表2 兩組患者的血壓水平比較(± s)單位:mmHg
收縮壓 舒張壓 脈壓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組別 n 治療前 合并組 47 148.26±2.02 152.68±1.26 98.38±3.65 102.36±3.02 52.69±1.03 61.26±1.63未合并組 53 148.31±2.12 151.68±1.28 98.42±3.65 101.57±3.03 52.61±1.05 60.84±1.67 t 0.031 2.091 0.027 1.268 0.003 2.041 P 0.921 0.069 0.752 0.078 0.985 0.068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外周炎性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外周炎性因子水平均下降,未合并組患者的IL-6、hs-CRP 水平顯著低于合并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外周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的外周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n IL-6/(pg·mL-1) hs-CRP/(mg·L-1)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合并組 47 115.82±18.26 65.85±13.29 46.37±3.15 21.85±1.93未合并組 53 115.61±18.19 51.51±13.23 46.32±3.12 18.12±1.98 t 0.067 10.004 0.023 5.261 P 0.801 <0.001 0.982 <0.001
治療前,未合并組患者NT-proBNP 水平顯著低于合并組(P<0.05)。兩組患者的NT-proBNP 水平均下降,未合并組患者NT-proBNP 水平低于合并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NT-proBNP水平比較(± s) 單位:pg·mL-1
表4 兩組患者的NT-proBNP水平比較(± s) 單位:pg·mL-1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合并組 47 759.68±10.25 103.59±2.91未合并組 53 720.59±10.21 101.57±2.95 t 23.574 1.657 P<0.001 0.087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壓會增加手術危險,影響治療效果。冠狀動脈介入術操作較簡單,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6]。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壓患者機體血壓長期處于高凝狀態(tài)會加重心肌細胞損傷,損害心功能。有研究發(fā)現[7],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能快速解除梗死,恢復心灌注。邱孝豐等[8]研究發(fā)現,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壓患者接受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后,其心肌功能明顯改善,同時患者血壓水平較穩(wěn)定,未出現相關并發(fā)癥。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水平、血壓水平、NT-proBN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效果不受高血壓影響,即使患者術前有高血壓也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合并組患者的外周炎性因子水平較高,說明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不能有效減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壓患者的炎癥水平。
綜上所述,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對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心肌損傷的作用不受機體血壓水平影響,即使患者合并高血壓也能獲得相同的治療效果,但不能緩解患者外周炎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