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岸靚
一、關于“國家形象”及其維度
“形象”一詞是由“形”和“象”組成?!靶巍敝钢黧w的客觀存在,“象”在這里主要指外界對主體的主觀印象。我們可以理解為“形象”一詞包含了主觀和客觀兩種作用的結果。筆者認為形是主體自身塑造的結果,而“象”大多數(shù)卻是對外傳播的結果。美國學者馬丁和其他人認為,國家形象是“多維的”組成不是單一的維度?!瓣P于某一具體國家的描述性、推斷性、信息性的信念的總和”。此定義從宏觀的角度來解釋的。巴洛和其他人認為,國家形象是“國家觀念和情感與基于國家所有變量的人的總體印象的總和”。由此可見,國家的每一個人的見解和經(jīng)驗是形成“國家形象”的基礎。 Kotler和其他人則有更具體的觀點。他們認為,“國家形象是個人對國家的經(jīng)歷,認識和理解。視覺,記憶和印象的總和,包括國家感情和個人審美觀?!庇纱丝梢?,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傳播同樣重要。
筆者認為,現(xiàn)如今中國正在積極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全球的關注。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下,世界需要了解中國,中國也希望世界了解自己。中國正在積極地向國際社會傳播一個真實的、負責任的、包容的、自信的中國。
國家形象展示的是國家的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所以不同的時期,中國的國家形象也有所不同。國際社會對國家形象的認識是從多維度的,而不是單一維度?!傲鶄€維度”的概念在范紅和胡鈺在《論國家形象建設的概念、要素與維度》一文曾被提到過,這里的“六個維度”大概意思是指評價國家形象最重要的六個層面,分別是:政府、企業(yè)、文化、景觀、國民以及輿論。在林語堂《吾國與吾民》這本書中,如按照上述六個維度的劃分,主要涵蓋了“政府維度”、“文化維度”、“景觀維度”、“國民維度”,“輿論維度”主要是在“賽珍珠序”和“自序”中有所體現(xiàn),交代了當時西方社會對中國的種種“誤解”,才會有林語堂先生這本傳播中國形象的著作。這本書在當時傳播手段單一的社會,無疑為西方人了解中國提供了便利。
二、《吾國與吾民》中的中國形象
《吾國與吾民》中國家形象的描寫筆者大致分為兩類:“中國形象”的描寫和“中國人形象”的描寫?!爸袊蜗蟆钡拿鑼懼?,主要涉及到上一小節(jié)提到的“六個維度”中的“政府維度”、“景觀維度”、和“文化維度”。其中“政府維度”主要是關于“賢能政府”、“鄉(xiāng)屬制度”、“家族制度”等,關于中國形象的描述大致分布在“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以及在“中國人民”中談到的地域差異問題。這就涉及到“景觀維度”。以及最后兩章“建筑”、“居室與庭園”也體現(xiàn)出“景觀維度”。“景觀維度”通俗來說,就是從一個景觀特色,就可以知道這是哪個國家。因為每個景觀都表達著獨特的文化價值和審美意境。這些景觀也從不同程度反映出國家的氣質。
在該書的閑話開場中,林語堂先生說道:“友邦之士之來僑居于中國者,其勢不能不有所感想于中國。此等感想,出于憐憫之態(tài)度者,將占絕大多數(shù),出于失望者,間或有之,至若真知灼見,能洞察而明了中國者,恐將等于鳳毛麟角?!边@就從“輿論維度”說明了,在當時,西方對中國的形象的信息來源很少有客觀的把握,當時對中國形象的把握應該是,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一個龐大的存在。在當時經(jīng)濟實力、科技實力都懸殊巨大的中西方,輿論的主導者是西方的傳播者,中國要想在那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打破西方的“刻板印象”是很有困難的。近代中國的落后,許多中國人包括中國知識分子在內,對于本國的文化極度不自信的心理也導致了中國當時的文化傳播受阻。這也從另一方面阻礙了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當時西方了解中國的途徑大多是通過來華的傳教士了解的。而當時的西方經(jīng)濟和科技等綜合國力無形中給了西方傳播者一種文化自信,所以他們的傳播難免帶著本國的優(yōu)越感,相比之下就不夠客觀公正。林語堂先生寫這本書是“希望越過語言的隔膜,使外國人對中國文化有比較深入的了解”,特別是彌補和糾正當時一些自稱是“中國通”的外國記者對中國大量的不實的報道。
中國人常常自詡自己偉大,包括在21世紀科技發(fā)達的今天,中國也經(jīng)常自詡“泱泱大國”也常常自傲于“歷史悠久,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但林語堂認為,“偉大”是專門指人們所不了解而愿意享用的事物,他認為在被了解和被稱為“偉大”之間,我們應該選擇被了解。道理很簡單,人們在不了解一個人或者未曾親身經(jīng)歷過某個人某件事的時候,通常這些不被了解的事物會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但了解過后,會發(fā)現(xiàn)“它”其實沒有什么神秘。因為不了解,所以對其充滿好的不好的想象,所以林語堂覺得,問題的關鍵在于“怎樣使中國被了解?”當時擔負起這項任務的“中國通”,其實是與廣大中國民眾生活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他們消息的來源往往是道聽途說,甚至是幾百年前的傳聞,對于現(xiàn)實、真正的中國,至多只有一知半解的認識。林語堂認為,這樣不立足與社會生活的報道,就算是寫得再動人,也不具有客觀性和代表性。這樣寫出來的中國形象必然是扭曲的。
林語堂本人是受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有著現(xiàn)代觀念的新文學作家。他書中所呈現(xiàn)“中國形象”既有贊賞又有反思的方面。赫德和羅素,“他們可以從一個絕對不同于自己者的生活方式中觀察內在意義”,但是他們卻無法跳出“他者”刻板形象的怪圈。林語堂認為書寫真實的中國形象的任務就應該由中國人自己承擔。本書就是“誤解中國者之一篇答辯”。本文就先就其一點“缺乏公共精神”來談一談。
三、缺乏公共精神
《吾國與吾民》第六章“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中,寫道“中國是一個個人主義的民族”,林語堂稱此為公共精神的缺乏。確實,中國之前是沒有這類詞語的出現(xiàn),像公共意識、社會服務、公共精神。即使在當今社會,我們也在不斷強調“公共意識”“社會服務”“公共精神”。這個觀點與美國明恩溥在《中國人的氣質》中觀點一致,明恩溥是這樣描述的:“我們常常被告知,中國的政府從本質上來說是家長制,它要求它的臣民像子女一樣服從,每個人只要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夠了?!惫P者認為,一個國家越是缺乏什么就會去呼吁什么,在《吾國與吾民》書中的描述的中國政治生活中是這樣描述的:“公共精神”、“公共意識”“社會服務”、都是新詞,中國原來是沒有這一類意識的,但是中國有“社會事件”,如:婚喪喜慶、僧侶儀仗,四時令節(jié)。那是否,中國從古至今,就沒有“公共精神”的存在呢?《詩經(jīng)·小雅·大田》中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边@句話其實說明了在詩經(jīng)的時代已經(jīng)有“公共精神”雛形了。只是在后來的社會發(fā)展中,漸漸被忽略了。
“中國所缺乏的東西,是屬于那些足以構成英美人士的社會生活者,比如像運動、政治結社、宗教,中國沒有教堂也沒有教會?!钡?,中國也有一個特色的存在——祠堂。拜祖先是中國自古就有的,宗族血親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從古代的盛大的祭祀活動就可以看出。中國人對神、宗教沒有多少興趣,但對自己的祖先卻有著深厚的感情,懷著自覺的敬仰與本能的折服和歸依感。祠堂作為祖先魂靈依托之所,祠堂祭祖就自然成為宗族活動中最隆重的盛典。祭祀過后,家族的凝聚力得到了提升,這是祠堂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祠堂里的祭祀物品等大多數(shù)都是屬于家族內的公共物品。家族祠堂還承擔著調解核心家庭糾紛、扶助鰥寡孤獨、教育家族子弟、資助進京趕考,修建公共設施和提供安全防衛(wèi)等等責任。筆者認為,這也是一種“公共精神”的體現(xiàn)。但是這種“公共”是建立在血緣的基礎上才得以存在的。換一句話說,就是其“公共”的層次還不夠高。但是祠堂所帶來的弊端也是很明顯的,它抵觸了外來的新文化和違背族規(guī)的一切,它更像是封建主義的一個縮影,它一部分限制了文化的交流。而中國的祠堂文化存在很久,這也是中國“公共精神”的缺乏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除了“個人主義”,還有家族制度衍生出像“祠堂”的出現(xiàn),中國人公共意識就更加淡薄,在他們的思想里,一個是“個人”,另一個就是“家族”。
在這里的描述中,林語堂帶有很強的時代色彩,眾所周知,1919年五月四日,在中國北京,發(fā)生了一場愛國運動。這場運動的主力是青年學生,參與者還包括了商人、工人、還有其他領域的人。他們主要采取了游行示威、請愿罷工等手段來對抗政府的暴力執(zhí)政。這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這次運動給當時的人們上了深刻的一課,讓當時的人們開始對現(xiàn)狀的反省,在思想上慢慢覺醒。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找到了一條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成長道路。從這個事件開始,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覺醒,開始思考中國的現(xiàn)狀,之所以那時候“五四運動”如此轟動,是因為“前無古人”,在那之前,中國確實很少有如此規(guī)模的“運動”,因為“稀少”,所以“珍貴”,這也是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中國當時“社會精神”的匱乏。
然而在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差序格局”中,也對此展開了描述。他是從批評鄉(xiāng)下佬的“自私”和缺乏公共道德開始引出他所要談的“差序格局”?!霸卩l(xiāng)村工作者看來,中國鄉(xiāng)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但是他在之后又批評了“城里人”和“公職人員”。意思大約是城里人能做到自掃門前雪已經(jīng)算是有公德心了,很少有人去注意公共衛(wèi)生。他還舉例子來論證這一結論,比如說合住院子的走廊無人打掃,滿院雜草無人去拔,公共廁所難以插足等現(xiàn)象。對于公職人員的批評,他談到了貪污的問題,指出貪污無能也和缺乏公共精神有關。 無論是“差序格局”還是“缺乏公共精神”,從林語堂和費孝通的不同時代的描述,我們可以認為,中國人“缺乏公共精神”這一缺點一直存在,我們也應該正視這一缺點。
林語堂在西方人介紹中國國民性這一缺點時,極盡詳細的剖析了這一國民性,他的語言并沒有使讀者感到他是故意迎合讀者喜好而丑化中國人,而是字字句句分析它的實質和弊害,想辦法去克服它。
林語堂先生在幾十年前所批判的“缺乏公共精神”在經(jīng)濟、科技飛速發(fā)展的當代是否還有所體現(xiàn)呢?當今的中國正在積極地塑造正面的國家形象,奧運會、世博會、“九三大閱兵”、“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大閱兵”以及正在積極籌辦的“冬奧會”、“亞運會”。這一次次大型活動的舉辦,中國都在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形象。但是筆者認為這些正面形象的產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如果將中國比作是一個人,那么筆者認為在全球這個大家庭中,中國現(xiàn)如今積極承擔責任,積極樹立大國形象,推行“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無不體現(xiàn)了中國是具有“公共精神”的,但是這個品質落實到每個中國人身上,“缺乏社會公共精神”這一特點還是有所體現(xiàn)的。比如遍地可見的被破壞的共享單車,城市隨處可見的公共設施被破壞,公共物品被市民帶回家為自己所用......在幾千年文化孕育中成長的中國人,從小就知道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下,國人們覺得只有先管好自己,才可以管別的事。那么同理,只有自己的家好了,國家才能好。這在一方面也抑制了“公共精神”在人們心中的成長。其孕育而生的則是“家族制度”的蓬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林語堂《吾國與吾民》,北京:寶文堂出版社出版,1988.12.
[2]朱華鋒,朱芳菲. 政府營銷與形象傳播[M]. 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2017.08.
[3]明恩溥. 中國人的氣質.劉文飛 劉曉旸 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4]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04.
[5]何天爵著.鞠方安譯. 真正的中國佬[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09
[6]拉斯韋爾.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A].張國良主編.20 世紀傳播學經(jīng)典文本[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7]林太乙.林語堂傳.林語堂名著全集(第二十九卷)[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8]林語堂.郝志東,沈益洪譯. 中國人 全譯本[M]. 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4.12
[9]鄭興東.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10]魯迅.文學與出汗[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07.
[11]Martin I. M. and Eroglu S,Measuring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 Country Imag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Vol. 28,1993
[12]Seyhmus Baloglu and Ken W McCleary,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ume26,Issue 4,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