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為圓明、長春、萬春三園之總稱,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始建,嘉慶十四年(1809年)建成,是我國清代最重要的皇家建筑之一,1860年和1900年先后被英法聯(lián)軍和八國聯(lián)軍所毀。1988年,圓明園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代幾經(jīng)變幻,大水法等劫后廢墟依然矗立園中,而圍繞圓明園是否應該重建的爭論,亦從未停止。
2020年11月11日,國家文物局對全國人大代表閻建國提出的關于“重建圓明園,加強國家愛國主義文化建設的建議”做出答復。答復稱,圓明園遺址不僅是清代皇家園林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國被侵略、殖民的歷史見證。遺址以斷壁殘垣告誡后人勿忘國恥、警鐘長鳴,重建圓明園缺乏必要的考古及歷史文獻依據(jù),且將改變圓明園遺址被列強破壞的歷史現(xiàn)狀,應慎重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多維解讀
重建圓明園這個話題該罷休了
國家文物局的回復,雖然使用了“慎重論證”的含蓄措辭,但態(tài)度已經(jīng)非常明確。這項建議本身的訴求點其實是不太立得住的。論愛國主義教育和文化建設,圓明園斷壁殘垣的遺址,便是最現(xiàn)實的教材。雖然恥辱,但令人反思。它用殘酷的現(xiàn)實告訴所有中國人,落后就要挨打,強大才能興邦。強大不是看一個國家能建成多少雄偉高大的建筑,也不是看富麗堂皇的清代皇家園林被毀之后,我們是否有能力重建和恢復。而是我們能夠直面歷史上曾受到的屈辱,并且讓內(nèi)心得到修復。這是簡單修復一處園林和建筑所無法做到的。斷壁殘垣的圓明園,是中國知恥奮進的最好的愛國主義教材之一。家長帶著孩子到圓明園遺址參觀,不是來膜拜建筑藝術的,更不是來欣賞皇家奢華生活的,而是到這里直面外國列強侵略給中華民族留下的瘡疤,告訴我們的后代勿忘國恥、建設強國。
重建一個“形似圓明園、勝似圓明園”的園林并不困難,浙江東陽已有一處。商家投資建造的“仿圓明園”,終究是仿品,吸引的游客非常有限。畢竟,歷史文物的價值,永遠不單單是一處園林、一群建筑。建起新圓明園,則會毀掉一本愛國主義的教科書。對愛國主義教育本身來說,這是一種得不償失的投資??偠灾?,歷史文物需要始終保有活的生命,我們不該一邊眼睜睜看著歷史建筑文物消失、一邊建造消失文物的贗品,也不該一邊破壞式修復、一邊又持續(xù)討論無意義話題。這個話題不是應該暫且按下不表,而是應該就此罷休了。
重建圓明園為何不可行
關于圓明園,坊間一直有重建的主張。據(jù)記載,圓明園在輝煌時期被稱為“萬園之園”,珍玩文物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是理想與藝術的典范。也許正是這往日盛景,是重建派所向往的自信與榮光吧。但這顯然是一廂情愿,圓明園很多文物流落海外是客觀事實,重建圓明園并不現(xiàn)實,即使能重建,也無非是個圓明園贗品。更重要的是,圓明園遺址不僅是清代皇家園林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國被侵略、被殖民的歷史見證。歷史記憶不容抹殺,它有且只能有一種方式存在,那就是時下的遺址狀態(tài)。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館內(nèi)鋪設的鵝卵石子代表的是森森白骨,“12秒水滴”對應著每12秒就有一個人死去的事實……這樣的例子告訴我們,要想銘記歷史,不一定非得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而是可以用新方法、新手段講好歷史文化,延續(xù)民族記憶。
脫離圓明園這個具象,我們也更應該認識到歷史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在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中,老城區(qū)、老建筑、老民居以及革命舊址等文物的存在和保護,似乎與城市更新的步調(diào)不相一致,有的人就好大喜功,一刀切地拆掉重建,導致出現(xiàn)了“拆真古跡、建假古董”“重新城、輕老城”等現(xiàn)象,甚至錯漏百出、誤導認知。對此,必須明確“新”和“立”并非對立關系,既不能過度開發(fā)使文物難以存續(xù),也不能打著保護的旗號哪都不許碰、不能動,使城市喪失活力。尊重文物的基本屬性和傳承規(guī)律,才是保護的硬道理。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21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