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惠山茶會圖》說起"/>
文/王素柳(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鑒藏家。
文徵明一生作過不少青綠山水,30歲前尚唐宋古風,學李昭道、劉松年、趙伯駒,畫風簡淡古樸;30-60歲則一方面繼承趙伯駒、趙伯骕,用筆工整細勁,色彩盈滿的風格;同時宗趙孟頫,參入元人筆意,強調筆墨韻味,熱衷表現(xiàn)江南風光、庭院、雅集,表現(xiàn)寧靜雅致的氛圍,如《雨余春樹圖》《惠山茶會圖》《石湖清勝圖》等;60-90歲左右則筆法蒼勁簡練,青綠設色略顯濃麗,墨與色結合更緊密,格調清新,如《蘭亭修禊圖》《林泉雅適圖》《仿趙伯骕后赤壁賦圖》等。此次從其49歲所作的《惠山茶會圖》說起。
《惠山茶會圖》,紙本設色,縱21.9厘米,橫67厘米?,F(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作未署款,鈐印“文徵明印”“悟言室印”。卷首有蔡羽小楷“惠山茶會序”,記錄該圖乃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日,文徵明與蔡羽、湯珍、王守、王寵、潘和甫及湯子朋等七人于惠山茶會后所作。
古代文士常有集交游、宴飲、創(chuàng)作為一體的“以文會友”之傳統(tǒng),因此有不少“雅集”題材的詩文書畫作品傳世,《惠山茶會圖》就是其中之一。
從卷首蔡羽的序可知,因對惠山勝景以及泉水之向往,他們早有惠山之約。陸羽之《茶經》曾有記載,惠山泉因含極微,“味甘”而“質輕”,被冠以“天下第二泉”之名,宋朝時就被列為貢品,當時的文人顯貴們不惜舟車載行,千里迢迢運水至京城烹煮泡茶,待客贈禮。文徵明《還過無錫同諸友人游惠山酌泉試茗》云:“妙絕龍山水,相傳陸羽開。千年遺志在,百里裹茶來。洗鼎風生鬢,臨閣月墮懷。解維忘未得,汲取小瓶回?!被萆揭驗椤疤煜碌诙敝?,常有文人雅士在此茶會雅集??梢姶舜挝尼缑鞯热诉x址惠山,應有“識水品之高,仰古人之趣”的對古代高人雅士的追慕之風。既醉于其茗,亦樂于山水之勝,流連忘返。
文人雅集,不僅泉要有品,器亦要不俗?!恫杞洝分嘘P于茶壚的記載有“茶壚用銅鑄,如古鼎形。四周飾以獸面饕餮紋,置茶寮中,乃不俗” 的說法;文震亨《長物志》云:“茶壚,有姜鑄銅饕餮獸面火壚,及純素者,有銅鑄如鼎彝者,皆可用。湯瓶,鉛者為上,錫者次之,銅者亦可用?!币啦逃鹦蛑兴浴皵y王氏鼎”“注泉于鼎”,大略可知此次茶會的茶壚應是銅質地的鼎。
惠山茶會圖 21.9cm×67cm 明·文徵明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惠山茶會圖》是文徵明中期的青綠山水代表作品。從畫面的整體結構,筆墨氣息,古樸的設色以及物象的呈現(xiàn)方式來看,應是以趙孟頫的青綠為宗上追晉唐畫法的古雅之意。趙孟頫曾法晉唐人的大青綠畫法,以踐其所追求的“古意”之畫學思想。
此圖風格師宗趙子昂,旁參王叔明。全卷筆調細膩豐富又渾然一體,造型繁密中見工致文秀,筆墨干枯中見秀潤。畫中人物衣冠古雅,衣紋以高古游絲描描出,簡勁而飄逸,其設色方法與其早一年《湘君夫人》相類。樹石不似《幼輿丘壑圖》的空勾無皴,皆用細筆在結構處皴擦暈染,筆觸綿密。坡石意態(tài)樸拙柔潤,類似黃鶴山樵的牛毛皴,以干淡筆積墨而分土石之陰陽,渴筆潤墨勾皴細致,中鋒參以側鋒,用筆靈動有行書筆意,與樹干松針的清晰筆意形成虛實、剛柔的對比。全圖以松樹為主兼有竹子、點葉夾葉等雜樹,人物活動皆在松風掩映之中。松竹、枯樹等用筆簡練而蒼勁,筆筆寫去,剛柔并濟,虛實得宜。其中松樹從筆法和形態(tài)上都有著意具象化刻畫的痕跡,已不復其早年的尚簡之風。
雨余春樹圖 94.3cm×33.3cm 明·文徵明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惠山茶會圖》的設色并不十分復雜,青綠與淺絳相交融,山體皆以赭石打底,再敷以石綠,個別山頂暈以石青。樹干皆以重赭烘染,以深淺過渡分染表現(xiàn)其結構。作品設色妍麗溫潤,變化微妙而融洽,畫面略帶早春之微寒,作者將自身心性與自然融合得恰到好處。
清代顧文彬在《惠山茶會圖》卷尾跋云:“此圖秀潤古雅,士氣盎然,為衡山生平杰作,假令松雪見之,亦當斂手,何況余子?!痹谄洹哆^云樓書畫錄》中亦記載:“文衡山《惠山茶會圖》,被服古雅,景色研麗,酷似松雪翁手筆,當為吾樓文卷第一。”
此圖的設色師承趙孟頫文人古雅一派,其色彩表現(xiàn)力以及對物象形態(tài)美之觀照與趙在伯仲之間。但在氣息上,趙的更為純厚靜穆,端莊而高古;文則顯得樸茂而清透,妍麗而典雅。而且因為《惠山茶會圖》是紙本,可見石青色塊略浮于紙面,不如《幼輿丘壑圖》絹本設色顯得溫潤?!痘萆讲钑D》落墨勾勒時預留了青綠地位,多次敷色不礙筆墨皴擦之變化。而其晚期的青綠重色山水中,以色當墨,覆蓋了作品的皴法筆墨,強化了色彩的裝飾性。
趙孟頫曾云:“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今人但知用筆纖細,敷色濃艷,便自為能手。不知古意既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吾所畫似乎簡率,然識者知其近古,故以為佳,此可為知者道,不為不知者說也?!辈⒂凇队纵浨疔謭D》自跋:“此圖是初敷色時所作,雖筆力未至而初有古意?!闭鐝垙┻h《歷代名畫記·論畫六法》所云:“上古之畫跡簡意淡而雅正,顧、陸之流也;中古之畫,細密精致而臻麗,展、鄭之流也。近代之畫,煥爛而求備;今人之畫,錯亂而無旨,眾工之跡是也?!毕鄬露辂愔敖褚狻?,跡簡而意淡乃雅正之古意。
《惠山茶會圖》以趙孟頫的古意為“底本”,去營構明代文人閑適情懷的山水意境,并對色彩作進一步嘗試。顯示著其青綠山水由早期“簡淡”的文人古雅向院派的“濃麗”氣象轉變的前奏。
目前能見文徵明最早的青綠山水是其27歲左右所作的《金焦落照圖》(1495)。此作筆法類沈周,設色簡淡古樸。據(jù)記載,同年他曾作小畫贈與黃云,并有題記:“余為黃應龍先生作小畫,久而未詩。……尺楮回看十六載,殘丹剝粉故依然?!睆摹皻埖兎邸笨芍獞且环卦O色之作。王世貞評云:“文太史徵仲諸生時,為黃博士應龍作此卷。畫仿老米,氣暈生色,遂不減高彥敬。書法圓熟,翩翩出晉人。比之晚年筆,少骨多韻?!闭缤跏镭懰?,文徵明早歲之青綠少骨而多韻,應是年少筆力未逮,但是天生雅淡之氣已在畫中呈現(xiàn)。
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雨余春樹圖》是文徵明38歲所作送給友人瀨石的作品,希望北上的瀨石在舟中,或是在北方時看圖而想起吳中山水與友人。另有1509年所作的《劍浦春云圖》,1510年《明賢姑蘇十景冊》之《石湖圖》《橫塘圖》等也是其早中期頗具代表性的青綠作品。這些作品淡雅的黃綠色調、簡潔的物象形態(tài),依然是在“簡淡”的理念中生發(fā)。筆墨明顯淵源于元人,但受沈周的影響,皴法略簡,筆法拙樸生澀而質感渾然。
文徵明早中期的大多數(shù)作品,無論是山水,還是人物,所營構的繪畫本體氣質是在以高古、簡淡為基本范式的理念中生發(fā)的。四十歲前后一方面受到沈周早期的先導,一方面追求以趙孟頫為主的元人筆調。在青綠設色上雖兼涉“二趙”的設色方法,但作品中呈現(xiàn)得還不多。
文徵明60歲后所作如《吳中勝概圖》《滸溪草堂圖》等作品,色彩漸趨濃麗。這時期他的繪畫思想已經產生了一些變化,他66歲時重題舊畫《松陰高士圖》中有一段畫跋,回憶四十年前曾“與唐子畏言:‘作畫須六朝為師。然古畫不可見,古法亦不存,漫浪為之,設色行墨必以簡淡為貴。’今日視之,直可笑耳。然較之近時濃抹麗涂,差覺有古意。不知賞鑒家以為如何?”可見這時候他對色彩的追求已經從早年對文人“簡淡”畫風的追求逐漸轉向對濃麗色彩形式趣味的關注。從其更晚的《萬壑爭流圖》《蘭亭修禊圖》《仿趙伯骕后赤壁賦圖》等作品可見更接近趙伯駒、趙伯骕的畫風,濃麗的用色呈現(xiàn)出一種裝飾的意味。
可見文徵明青綠畫風重大轉變的要數(shù)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仿趙伯骕后赤壁圖》卷,此圖絹本設色,作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文徵明時年79歲。作品以蘇東坡《后赤壁賦》為題材,以長卷的方式呈現(xiàn)出坡公月夜與友人攜酒游赤壁的場景。此圖予人以輕松暢快,色蘊淋漓而清曠的感覺。筆墨雖不如宋時之工致縝密,但還是透露出文人高致之詩性追求。王穉登在觀其仿作后評云:“清茂蒼雅,力追古人,當與趙氏并驅爭先者也。”
其子文嘉在后跋云:“《后赤壁圖》,乃宋時畫院中題,故趙伯駒、趙伯骕常寫,而予皆及見之若吳中所藏趙伯骕本也。后有當?shù)?,欲之獻時宰,而主人吝與,先待詔語之曰:‘豈可以此賈禍,吾當為重寫,或能存其仿佛。’因為此卷,庶幾煥若神明”。
據(jù)文嘉之題跋,此卷乃文徵明仿趙伯骕本。清陶樑在《紅豆樹館書畫記》中描述趙伯骕之畫云:“山石純用青綠,輪廓皆鉤金,彩色晃耀?!比缃窨梢娳w伯骕之存世作品僅《萬松金闕圖》,其用筆遒勁厚實,氣象蒼莽幽遠,水墨紛披淋漓,卻與文徵明的《后赤壁圖》之青綠風格差異甚大。
《石渠寶笈》卷三十六載嘉靖二十四年乙巳(1545)文徵明76歲作有《后赤壁圖》卷,亦設色。并有題跋云:“徐崦西所藏趙伯駒畫東坡《后赤壁》長卷,此上方物也。趙松雪書賦于后,精妙絕倫,可稱雙璧?!尉敢宜惹锞旁率卸眨缑?。”《瑩照堂刻明代法書》第六《文徵明書后赤壁賦》亦有類似記載:“余友徐默川所藏趙千里《后赤壁賦圖》,精妙絕倫,誠稀世物也。……徵明識?!?/p>
從這兩則題跋可見,文徵明亦畫過仿趙伯駒的《后赤壁賦圖》。但趙伯駒之《后赤壁圖》如今已不見流傳,比照文徵明79歲所作《仿趙伯骕后赤壁圖》與趙伯駒《江山秋色圖》之畫風,從丘壑造型及設色上有諸多相仿之處,可見所仿無論是趙伯駒還是趙伯骕本,應皆近院體之面貌。清張庚云:“文待詔《后赤壁賦圖卷》,背摹趙伯駒者,用筆清勁,設色古雅,雖曰摹仿,實為自運。其以粉模糊細灑作霜露?!?/p>
文徵明不僅數(shù)次書寫赤壁二賦,亦時常在畫中揣摩二賦之意境,品味其文章胸次超邁之境。其用筆表現(xiàn)粗疏廓落而筆意流暢。如其松樹的畫法,相較之下,《惠山茶會圖》的松樹干用筆較為圓潤含蓄,勾勒工致而皴染細節(jié)極其豐富。而《后赤壁圖》松樹枝干書寫意味較濃,鉤斫中的頓挫、粗細用筆含有“奔放”“挺勁”的特點,皴染略為簡潔。顯然,與此前相比,文徵明此時胸有成竹,意匠經營已就,落筆毫不遲疑,氣韻涌現(xiàn)指端。而樹的造型、表現(xiàn)形式基本是延續(xù)其中期風格中的結構特點。用色上更是大膽,使用大青綠設色,敷色厚重濃麗。
董其昌在《容臺集》中對“二趙”的畫風還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他認為:“李昭道一派,為趙伯駒、伯骕,精工之極,又有士氣”,然“后人仿之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但是文徵明因其清雅之本格,雖仿二趙畫風,卻保持了幾分文人的清麗氣息。明代后期因為繪畫商品化的特殊氛圍加重,文人畫由原本的“專一”指向隨著文人士大夫身份的變異而產生變化,世俗審美品味亦不失時機地滲透到文藝的各個領域,他們的畫風也趨向了多樣化的態(tài)勢。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徵明中后期在繪畫思想漸漸趨向于追求“作家士氣咸備”,而青綠畫風也隨之做出了變化。
文徵明青綠山水的形態(tài)走向,是在其“集大成”的框架中演繹出的多種面貌的又一個統(tǒng)一體。其畫風既有文人畫簡約雅逸的氣格,又有職業(yè)畫家嚴整工致的作風。何良俊對文徵明做出了中肯的評價:“衡山本利家,觀其學趙集賢設色與李唐山水小幅皆臻妙。蓋利而未嘗不行者也。戴文進則單是行耳,終不能兼利,此則限于人品也?!薄?/p>
滸溪草堂圖 26.7cm×142.5cm 明·文徵明 遼寧省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