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輝
摘 ? 要:2021年語文高考命題(新高考I卷)通過現(xiàn)代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作文等題的考查,增加了試題的思維容量,加大了邏輯思維能力考查的難度,對考生思維的深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考的新特點將對語文教與學的變革產(chǎn)生深遠影響,亦會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思維提升產(chǎn)生促進作用。
關鍵詞:高中語文;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邏輯思維;思維深刻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1)35-0007-05
近年來,我國高考改革完成了考試內(nèi)容的整體設計和科學構建,確立了“一體四層四翼”的評價體系,從頂層設計上解決了“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問題。就語文髙考命題而言,“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成為高考語文改革中最具吸引力的詞匯之一。語文高考改革與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內(nèi)質(zhì)密切契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將“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明確列為語文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以及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等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其中,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重點是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重點是思維深刻性的提升。
“邏輯思維”是人們在認知過程中借助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的理性認識過程,是思維的一種高級形式。邏輯思維對于個體發(fā)展和國家人才培養(yǎng)十分重要。2017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要求“引導學生具備邏輯推理”的素養(yǎng)。課程目標則明確將“發(fā)展邏輯思維”作為其中一條。
“深刻性”是指思維的抽象程度和邏輯水平,除此以外還包括一個人思維的廣度、深度和難度。思維的深刻性集中表現(xiàn)在深刻地考慮問題、抓住事物的規(guī)律和本質(zhì)、預見事物發(fā)展的進程上。就高考語文而言,則重在引導學生在答題過程中深入思考問題、全局把握文本、系統(tǒng)理解思路和準確完成推理。
近幾年來,語文高考加強邏輯思維和思維深刻性的考查正逐漸成為一種明確而普遍的認識。2017年全國卷第21題直接考查邏輯推斷,第一次明確告訴考生,語文高考要考邏輯思維能力,這對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中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2021年新高考I卷較2020年全國I卷、2019年全國I卷,加強了邏輯思維和思維深刻性的考查,試題呈現(xiàn)出來一些新變化、新特點。筆者分現(xiàn)代文閱讀I題、語言實用題、作文題三部分,結合前兩年高考試題做剖析說明。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
現(xiàn)代文閱讀I為“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題。
“非連續(xù)性文本”與連續(xù)性文本是一對矛盾概念,二者是相對出現(xiàn)的?!胺沁B續(xù)性文本”是以圖畫、表格、圖文以及純文字等構成的文本,是由一種或幾種文本形式組合而成。人們常用這類文本來表達和傳遞信息,其實用性特征突出。
“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信息的篩選、理解、處理和評價的能力。最早出現(xiàn)在 2000 年PISA 閱讀測試中,2017年首次出現(xiàn)在高考語文全國卷中,近五年高考語文全國卷均有出現(xiàn)“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題。2021年的“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題與往年比,呈現(xiàn)出了一些新變化、新特點。
(一)文本和試題的思維含量有所增加
文本字數(shù)和難度增加。2019年全國I卷“可移動遺產(chǎn)的保護”字數(shù)為1214字,2020年全國I卷“加強新基建建設”字數(shù)為1143字,2021年新高考I卷“詩畫不同質(zhì)”字數(shù)為1838字,與前兩年比增長了六七百字。文本探討美學領域的詩畫理論,內(nèi)容涉及西方史詩和雕像藝術、中國的詩畫音樂藝術,其中涉及多位古今中外藝術家的觀點理論,考生閱讀時所需的思維量有所增加。
試題數(shù)量和分值增加。2019年全國I卷、2020年全國I卷的“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題均為3小題12分,其中2道選擇題1道分析題。2021年為5小題19分,其中3道選擇題2道分析題。與前兩年比,增加了2道試題和7分的分值。
另外,2021年的現(xiàn)代文閱讀題分“現(xiàn)代文閱讀I”“現(xiàn)代文閱讀II”,不再按“論述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等類別來命題,這樣命題者在選材上將更加靈活。
(二)文本的邏輯思路及結構比較復雜
2019年全國I卷的“可移動遺產(chǎn)的保護”,由三則材料構成。三則材料概念明確、判斷簡要、邏輯結構清晰,理解起來難度不大。具體見下面圖表:
2020年全國I卷的“加強新基建建設”,由三則材料構成,文本概念明確、判斷明了、結構簡單、似斷實連,閱讀難度不大。其中,材料1提出問題——何為新基建,材料2分析問題——為何要此時按下“快進鍵”,材料3提出解決方案
——中央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建設。
2021年新高考I卷“詩畫不同質(zhì)”,由兩則材料構成,但文本邏輯推理復雜,兩則文本的結構錯位連接,文本對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思維深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本具體的思維結構見下圖:
材料1
材料2
由以上的邏輯思維圖可知,2021年高考試題“詩畫不同質(zhì)”有以下特點。
首先,判斷較多。有萊辛的觀點判斷、朱光潛的觀點判斷、錢鐘書的觀點判斷,還有中國古人關于詩畫關系的討論。各種觀點關系不一樣,有的是因果論證關系、有的是引申闡釋關系,而有的是同一觀點只是表述略有不同。
其次,推理嚴密。材料一由萊辛的著作引出觀點“詩畫并不同質(zhì)”,通過詳細的敘述和比較得出結論,令人信服;接著作者以自己對觀點的理解來闡釋詩畫在時間和空間領域各有所長的觀點,最后對觀點進行了補充說明,使邏輯推理更加嚴密。材料二作者以萊辛的觀點引出中國古人的觀點,又進一步論述萊辛的觀點更為深刻,并多次引用中國古代的故事、詩歌來論證該觀點,中西藝術觀點彼此比較,突出畫作不能表現(xiàn)時間“后繼”的特點。
最后,論證多樣。材料1在論證萊辛的“詩畫不同質(zhì)”觀點時,運用了歸納思維和因果論證法,用具體的細節(jié)和詳細的分析有力證明了觀點。材料2在論證萊辛的觀點時,運用了演繹思維和例證法,通過列舉中國古人關于詩畫關系的相關討論,與萊辛的觀點形成照應,重點論述了繪畫只表達空間里的平列,不表達時間上的“后繼”。
(三)試題以主觀題來考查論證思路題
2019年全國I卷論述類文本閱讀《照亮和雕刻民族的靈魂》第2題以選擇題的方式考查“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2020年全國I卷論述類文本閱讀《“孝”作為家庭倫理的意義》第2題也以選擇題的方式考查“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2021年新高考I卷“詩畫不同質(zhì)”第4題以主觀題的方式,要求考生“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由此可見,論證思路題連續(xù)三年考查,并且2021年對論證思路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論證思路題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思維深刻性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考生能準確篩選出關鍵信息、整體把握住文章思路、理清文章論證思路并靈活運用議論文論證的相關知識,才能較好地完成此類題目。
二、語言文字運用題
語言文字運用題考查的形式雖然多樣,但考查的本質(zhì)是一樣的,即根據(jù)語法規(guī)則和邏輯關系實現(xiàn)語言的簡明、連貫、得體、準確,語言的運用能力實際上是個人邏輯思維能力的體現(xiàn)。
2021年新高考I卷語言文字運用II第22題為“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8個字?!贝祟}主要考查考生運用語法規(guī)則進行邏輯推斷的能力。下面結合試題進行具體分析。
(一)根據(jù)句子間的邏輯關系進行推斷
雪衣藻十分耐寒,廣泛分布在北極、南極及其島嶼等極端冰雪環(huán)境中。 ? ? ? ① ? ? ? ,②它們處于冬眠靜止狀態(tài),| ③但是一旦陽光足夠
溫暖,||④藻類就開始了春季復蘇。
語境由四個句子和兩層邏輯關系構成。其中第一層為轉折關系,前后意思相反;第二層為條件關系,③是條件④是結果。因為④處的“春季復蘇”與②處“冬眠靜止”均是結果且相對,所以①處應與③處相關且意思相對,所以填寫“在寒冷的冬季”或“寒冬時節(jié)”。
(二)根據(jù)語義信息進行邏輯推斷
雪衣藻 ? ?① ? ?,②成熟后會產(chǎn)生類胡蘿卜素而變?yōu)榧t色,③這使它們呈現(xiàn)出從綠色到紅色的“西瓜色”。
語境由三句話組成,第③句提到“從綠色到紅色”,第②句提到“成熟后”“變?yōu)榧t色”,故第①處應推斷出“成熟前是綠色”或“未成熟時是綠色”。
(三)根據(jù)語義銜接和題干要求進行邏輯推斷
研究人員表示,近年南極溫度升高為藻類的生長提供了便利條件,雖然雪衣藻本身沒有危害,①但是會降低雪反射的陽光量,從而 ?② ,③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極地冰雪消融失控,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②處的“從而”標明此處應填寫①句造成的結果,直接的結果應該是“提高了雪的溫度”,而“雪的溫度的提高加快了雪融化的速度”。但題干中要求“每處不超8個字”,為簡化答案并與下文保持語義銜接,所以應為“加快了融雪的速度”。
由以上分析可見,2021年新高考I卷語言文字運用題從信息的篩選、語義的銜接、句子間的關系等多個維度考查了考生的邏輯推斷能力。
三、任務驅動型作文
首先,任務驅動型作文的起源。2015年考試中心通過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務、指令,較好地解決了材料作文的寬泛性與話題作文的封閉性之間的矛盾,新創(chuàng)了“任務驅動型作文”。近幾年的高考作文的類型均為典型的任務驅動型作文。
其次,任務驅動型作文的類型。根據(jù)驅動的內(nèi)容不同,任務驅動型作文分為四類。一是體式驅動類,試題對文體提出要求。如2019年全國I卷作文要求寫演講稿,2020年全國I卷作文要求寫發(fā)言稿。二是對象驅動類,試題對對象提出要求,或針對材料事件中的具體人物或明確讀者。如2019年全國I卷作文要求“面向本校同學”。三是內(nèi)容驅動類,內(nèi)容驅動表現(xiàn)在命題對內(nèi)容上有規(guī)定。如2019年全國I卷作文要求考生“體現(xiàn)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議”。四是思維驅動類,作文材料本身具有思辨性,需要考生對材料進行探究;材料內(nèi)容比較具體,話題切入口小,需要考生“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命題要求考生思考、感悟、權衡、選擇,并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社會責任與公民意識。
2021年新高考I卷作文“體育之效”是思維驅動類的任務驅動型作文,它的特點是在形式上淡化了體式驅動、對象驅動、內(nèi)容驅動等要素,但突出了思維驅動這個最根本的要素,并且要求考生深刻分析材料、深刻理解要求、深刻構思文章,不可就體育論體育。下面結合試題做具體分析。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1917年4月,毛澤東在《新青年》發(fā)表《體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論及“體育之效”時指出: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因此,“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深刻理解試題材料的內(nèi)在邏輯
概念1
體育之效
判斷1
本材料的話題是“體育之效”,那么毛澤東同志認為體育的功效是什么呢?在深刻分析材料的內(nèi)在邏輯(見上圖)的基礎上,整合材料中的關鍵信息(上圖加粗的詞語),筆者將之確定為“強之不喜勿濫用,弱而不悲終至強”。此判斷既可作為材料的中心觀點,也可做為作文的中心論點,還可做為作文的標題。
考生如果不對材料進行深入分析,而是單憑語感,就容易斷章取義為“體育使人變強”。
(二)深刻理解試題要求的內(nèi)在含義
試題中有三處要求需要考生高度注意并深刻理解其含義,不可無視或忽視。
第一處為“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皢⑹疽饬x”表明該材料意義深刻、內(nèi)涵豐富,要求考生的作文不能僅就“體育之效”而作文,還需領會“體育之效”對個人奮斗、社會發(fā)展、國家復興乃至人類命運的啟發(fā)。第二處為“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要求考生的作文須根據(jù)材料的觀點、思路、啟發(fā)來行文,內(nèi)容不可與材料毫無關聯(lián),觀點不可偏頗或與材料觀點嚴重沖突。第三處為“體現(xiàn)你的感悟和思考”。“感悟”指考生對體育功效、先天條件、強弱轉化、心態(tài)心理的感想與體會,進而引發(fā)對人生、社會、國家的感想和體會;“思考”是指深刻理解“體育”“功效”“強弱”“悲喜”“濫用”“勤于鍛煉”“增益不能”“久之”等詞語的內(nèi)涵外延,并能針對教育發(fā)展、社會改革、國家復興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三)深刻謀劃文章的思路架構
首先,根據(jù)材料確定“體育之效”的內(nèi)涵,“生而弱者持久鍛煉會變強”;并根據(jù)材料闡述“體育之效”實現(xiàn)的要素:心態(tài)要不悲不畏、意志要堅定堅強、行動要持久不懈。其次,由“體育”的范疇拓展至“智育”的范疇,進而拓展至“個人圖強”的范疇,同時明確“強之不喜勿濫用,弱而不悲終至強”的中心論點。再次,由“個人圖強”可進一步拓展至國家層面的“經(jīng)濟圖強”“文化圖強”“科技圖強”“軍事圖強”。最后,回扣歷史、結合現(xiàn)實、展望未來強調(diào)中心論點。1917年,中國正逢新文化運動,《新青年》吹響了救國圖強的號角;結合現(xiàn)實,中國正面臨百年之未有之大變局,在屢遭西方國家的打壓圍堵之際,抓緊補短板抓弱項之時,當代之青年更應該堅定“四個自信”,自強不息;展望未來,中國必將崛起,但我們富強而不逞強,永不稱霸,并為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貢獻中國力量、中國智慧。
綜上所述,2021年新高考I卷的現(xiàn)代文閱讀I、語言文字運用題、作文等多類試題加強了對考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思維深刻性的考查,凸顯了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考查。高考的這些新變化、新特點對高三語文備考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應該會進一步推動中學語文教與學的改革,并為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提供了一條理性、科學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