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健,高丙山,張 麒,趙子余,盧世本,王 琪
(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華北公司,天津 300350)
在近地鐵基坑建設中,由于土方開挖卸荷、土體應力釋放及基坑降水,易引起地鐵及周邊環(huán)境變形。近地鐵基坑施工過程中,不僅要控制地鐵隆沉變形,還要控制地鐵隧道差異變形。沿基坑方向受基坑開挖卸荷和降水影響,地鐵產生不同變形,在基坑開挖范圍內和未開挖區(qū)地鐵變形存在較大差異。另外,在地鐵車站和隧道交界處,由于兩側結構剛度不同,開挖卸荷和降水后抵抗變形能力的不同引起過大差異變形,從而引起地鐵隧道裂縫張開造成隧道滲水,引起軌道變形,嚴重影響運營安全。
天閱海河項目位于天津市河北區(qū),總建筑面積43.596萬m2(地上25.265萬m2,地下18.33萬m2),基坑總占地面積10.91萬m2,共分為6個地塊,分4期建設(1期、2期(2A,2B)、3期(3A,3B)、4期),其中2,3期橫跨既有運營中的地鐵6號線,地鐵6號線預留北運河站位于項目內,與項目有4個連通口,基坑范圍內車站主體長194m,地鐵隧道長105m,如圖1,2所示。
圖1 天閱海河項目平面
圖2 基坑與地鐵車站的關系平面(單位:m)
工程1,2B期地下3層,開挖深度17.1m;2A,3A期地下2層,開挖深度11.8m;3B期地下3層,開挖深度16.6m;4期地下3層,開挖深度17.7m。
天津地鐵6號線北運河站為過站運營,僅修建主體土建部分,尚未修建車站出入口及地下通道、風道風亭部分。北運河站為地下3層,樁基礎、車站開挖深度為24.2~25.7m,地下連續(xù)墻厚1 000mm、深42.5m,如圖3所示。
圖3 基坑與地鐵車站關系
地鐵隧道外徑6.2m,隧道覆土厚約18m;隧道上部與連接的地下2層結構埋深15.0~16.3m,下方設置φ700mm鉆孔灌注樁,有效樁長40m,如圖4所示。
圖4 基坑與盾構隧道的關系
作為天津市首例在時速60km的過站運營地鐵兩側開挖、上蓋、修建戰(zhàn)時可用于防空地下室的項目,軌道集團與第三方評估單位要求,盾構區(qū)間及地鐵站體控制豎向位移≤12mm,隧道結構差異沉降≤0.02% (2mm/10m)。
項目地處富水軟土地區(qū),以雜填土、淤泥質土、粉質黏土層為主,影響基坑水層的有潛水層和第一承壓水層,靜止水位埋深1.1~3.1m,第一承壓水層深17~30m,運營地鐵隧道處于第一承壓水層部位,如圖5所示。
圖5 水文地質剖面
采用有限元分析軟件MIDAS GTS和PLAXIS 3D軟件建立整體三維有限元模型進行計算分析。為模擬基坑開挖對地鐵隧道結構的影響,模擬土方開挖工況,同時根據已有監(jiān)測數據對已施工基坑開挖情況進行數值模擬反演分析,進而模擬基坑開挖。建模契合開挖方案對開挖監(jiān)測結果做對比,進一步調整相關參數,以預測開挖對地鐵隧道結構的影響。通過不斷完善模型和分析相關計算數據,可針對性地結合現場情況,調整土方開挖工序及設計控制措施,一定程度上指導施工并確保安全高效。
2.1.1模型建立
模型中土體采用實體單元,基坑圍護結構、主體結構樓板、地鐵站主體結構、盾構隧道及隧道上方結構采用板單元進行模擬,基坑水平支撐、立柱采用梁單元進行模擬,地鐵站體及隧道上方結構工程樁、支承柱下灌注樁采用植入式桁架單元進行模擬。
2.1.2工況模擬
為準確模擬基坑開挖對6號線北運河地鐵站的影響,通過有限元軟件單元鈍化模擬基坑圍護結構施工、各層土體分層開挖及各道支撐體系施工過程,根據基坑工程順作法施工工況模擬開挖全過程。具體施工步驟如下:①步驟1 平衡初始地應力;②步驟2 模擬地鐵車站、隧道及隧道上部地下結構與1期主體結構,并將位移清零;③步驟3 施工2A,2B期分區(qū)圍護結構及立柱樁;④步驟4 2A,2B期基坑開挖至第1道支撐底標高,施工第1道支撐;⑤步驟5 2A,2B期基坑開挖到第2道支撐底標高,施工第2道支撐;⑥步驟6 2A,2B期基坑分區(qū)域開挖;⑦步驟7 2B期基坑分塊一次開挖,先開挖基坑周邊土體;⑧步驟8 2B期基坑分塊二次開挖,開挖中間島式土體,最終開挖到基坑底。
2.1.3結果分析
2A期基坑坑底最大隆起約60mm,2B期基坑坑底最大隆起約84mm,基坑降水引起周邊沉降平均12mm,最大21mm,以上隆沉造成地鐵豎向變形19.79mm,2A,2B期基坑開挖后坑底土體豎向位移云圖如圖6所示。
圖6 基坑開挖后坑底土體豎向位移云圖
運營地鐵車站與隧道交界部位,隧道最大隆起變形4.5mm,向南側逐漸減小,如圖7a所示;車站主體最大隆起變形5.08mm,向北側逐漸減小,如圖7b所示。
圖7 豎向位移云圖
基坑范圍即跨地鐵站體同時存在隧道區(qū)間,在基坑分區(qū)、分段開挖及降水期間,地鐵站體和區(qū)間隧道差異變形風險如下。
1)站體剛性結構與隧道柔性結構交界處的差異變形最難控制 車站與隧道連接部位差異沉降控制標準要求高,站體為樁筏剛性結構體系,隧道區(qū)間為管片半剛性結構體系。在受到開挖卸荷應力及降水引起的附加應力時,抵抗變形能力存在較大差異,當受到相同荷載影響時變形也不同。站體筏板+樁基礎結構為剛性體系,隧道區(qū)間管片結構為半剛性體系;站體與隧道不同剛度及地鐵隧道在基坑臨界處的沉降差異較大,站體與隧道接茬部位為差異沉降控制點。
經采用MIDAS GTS軟件和PLAXIS 3D進行模擬分析,站體與隧道連接處模擬差異沉降達0.58mm,超出預警值近2.5倍(0.2mm)。該位置運營前進行過修補,豐水期持續(xù)滲漏,連接處極為薄弱。
2)基坑邊界處地鐵差異變形風險控制難度大 隧道在基坑范圍內長達105m,基坑開挖卸荷時,受土方應力釋放影響引起地鐵隆起變形。因基坑內受多層地下水影響,且各層水系聯系較密切,基坑降水時,坑外地下水補給坑內引起坑外地下水位下降,受此影響,地鐵隧道在坑內隆起,坑外下沉,導致地鐵在基坑邊界有過大差異變形。基坑圍護結構隔斷第一承壓水層,盾構隧道底部又處于第一承壓水層中,基坑降水引發(fā)的基坑內外水位差對盾構隧道產生較大差異沉降?;臃纸缥恢脙韧鈨蓚人淼澜涌p處為差異沉降控制點。
本工程車站與隧道連接部位差異沉降控制標準要求高,差異沉降也稱為不均勻沉降,在結構工程中,相鄰兩個結構或同一個節(jié)后接縫位置,兩側基礎沉降量差值過大,將對相應的上部結構產生額外應力,當累計應力值超過一定限度時產生裂縫,嚴重時發(fā)生傾斜甚至破壞。施工期間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應對差異沉降變形。
基于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周邊環(huán)境沉降問題,通過動態(tài)控制地下水位,主動抽降承壓水引起沉降,平衡地鐵隆起變形,另通過回灌抬升地下水水頭高度抑制地鐵沉降,以控制地鐵差異沉降。
剛性體系與柔性體系接駁時,在同樣降水作用下,各自結構應力與沉降不同,勢必引起較大的差異沉降,應動態(tài)控制該部位的地下水頭高度,調整水頭高度產生的附加應力,維持兩個結構間的基礎沉降穩(wěn)定。同時,盾構隧道結構是由多個管片拼裝而成的柔性結構體系,整個基坑降水帶動基坑內隧道結構整體發(fā)生沉降,但各點位地質條件不完全相同,基坑降水帶來的附加應力作用在每段管節(jié)處的大小也不盡相同,所以需動態(tài)調整基坑內整個隧道結構兩側的水頭高度,才能穩(wěn)定隧道結構體系差異沉降。
根據基坑開挖模擬分析結果,基坑采用分塊、分段開挖方式,結合基坑開挖工況及土層與圍護結構參數關系,在地鐵兩側分別設置第一承壓水層和第二承壓水層控制井(見圖8)。2A期設置第一、二承壓水層控制井,控制井交叉布置,其中車站范圍間距 10m,對應隧道區(qū)域間距 5m;2B期開挖深度較深,降水井深度進入第一承壓水層,因此不設置第一承壓水層控制井,考慮設置第二承壓水層控制井,其中車站范圍間距15m,對應隧道區(qū)域間距8m,如圖9所示。
圖8 地下水與基坑及地鐵的關系
圖9 中穿運營地鐵基坑水位動態(tài)控制井布置
該布置不僅控制基坑內部因開挖應力釋放不均產生的差異沉降,也作為耦合地鐵隆沉的備用措施,通過向各含水層進行回灌,保持車站與隧道范圍承壓水水位穩(wěn)定不下降。結合基坑開挖工況,在開挖區(qū)通過主動抽水,保持沉降平衡。未開挖區(qū)域進行回灌,保持未開挖區(qū)水頭高度,使未開挖區(qū)不產生水位下降引起沉降變形,從而控制相鄰兩點間的差異沉降??刂凭畠?yōu)先考慮車站和隧道區(qū)間兩側對稱啟動,以保持水位平衡。
前期基坑內抽水時,因坑底繞流引起地鐵及隧道側水位下降,從而導致結構沉降,若長期降深過大,沉降可能超過允許控制值,通過回灌第一、二承壓含水層,保持兩層承壓水水位穩(wěn)定,進而減緩沉降,保護地鐵及隧道安全。
后期因基坑開挖卸荷量增大,導致隧道結構上浮,此時應停止回灌,繼續(xù)保持抽水,結合隧道監(jiān)測數據,當不能有效控制隧道上浮量時,可啟動控制井抽水,進一步降低隧道范圍內承壓水水位,迫使隧道下部土體發(fā)生沉降,進而迫使隧道結構主動下沉,以抵消開挖產生的上浮。
3.2動態(tài)控制圍護結構內外隧道差異沉降技術
由于土方開挖量較大,卸荷產生的隆起變形遠大于抽降地下水產生的沉降變形,在基坑分界處,地鐵結構兩側產生較大差異變形。此時利用坑外提前設置的水位動態(tài)控制井,利用伺服一體化系統進行加壓回灌,促使坑外地鐵結構在水壓力作用下少量上浮,以減小分界位置差異變形,從而保證地鐵運營安全。
因基坑與運營地鐵結構零距離接觸,在基坑外側布設6口水位控制井于隧道上行線和下行線兩側,如圖10所示。為保證回灌不影響隧道變形發(fā)展,在控制差異沉降變形時,優(yōu)先考慮無壓回灌,并加強監(jiān)測,一旦發(fā)現無壓回灌不滿足要求時,可結合實際情況,采用加壓回灌。無壓回灌采用水頭自動控制,回灌前設定初始回灌水頭,水頭低于初始水頭后啟動回灌,達到初始水頭或略高于初始水頭后,回灌自動停止。
圖10 坑外地下水位動態(tài)控制井布置平面
坑外地下水位動態(tài)控制圍護結構內外隧道差異沉降應堅持同灌同抽原則,基坑內開始降水,坑外同時開始回灌。水位控制井深度根據指定控制水層位置設定,并確定降水對周邊環(huán)境的風險。
控制數據設定前,需模擬驗算水位控制并進行降水風險評估,確定主動控制抽降水位目標,通過設定目標水位控制抽降水施工,嚴格控制過度抽降地下水。
坑外水位受基坑降水影響出現下降時,自動啟動回灌控制坑外水位,保持坑外水位穩(wěn)定。
1)均衡開挖 在土方開挖過程中嚴格遵循限量限時開挖的原則,單次開挖面積≤600m2,單次開挖量≤2 500m3。地鐵兩側基坑由遠地鐵對稱向近地鐵對稱開挖,先行釋放遠地鐵土體開挖應力,同時利用后開挖部位近地鐵土體進行反壓,控制土方卸荷隆起,減小差異沉降變形。
2)堆載反壓 差異沉降變形原因為結構基礎沉降不一致,在差異沉降發(fā)生部位,利用現有結構對沉降較小的部位進行堆載反壓,使發(fā)生細微沉降,平衡兩側沉降數據,輔助水位動態(tài)控制調整差異變形。
3)精密注漿 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對可能發(fā)生差異沉降的部位預先進行精密的滲透注漿方式,將很大程度減少差異沉降風險。注漿位置需準確,且注漿壓力不能對地鐵結構產生應力干擾。
4)土體改良 差異沉降發(fā)生的原因為基礎土質不良,提前對可能發(fā)生差異沉降的部位進行土體改良,提高土體承載力。采取旋噴樁、粉噴樁等方式加固格柵或裙邊,但地鐵隧道柔性結構需結合實際土層和變形情況進行分析。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監(jiān)測地鐵結構,各項數據均在可控范圍內,數據變化穩(wěn)定。隨著基坑開挖,差異沉降變形逐步發(fā)展,在變形臨界處啟用加壓回灌,對變形控制效果明顯,可抵消約0.4mm變形,隨著基坑工程不斷施工,數據穩(wěn)定在1.7mm。地鐵邊界處差異變形如圖11所示。
圖11 地鐵邊界位置差異變形
實際證明加壓回灌雖能有效抑制變形發(fā)展,但應提早進行控制,在基坑施工后半程控制效果有一定局限性。
運營地鐵兩側基坑群差異變形采用動態(tài)控制地下水、限量開挖、堆載反壓等技術,對基坑邊界、地鐵站體與隧道交接位置差異變形起限制作用,使地鐵差異變形處于可控狀態(tài),保證地鐵運營安全。該技術對地鐵差異變形控制效果顯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