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曼
內(nèi)容提要:《河岳英靈集》《又玄集》《才調(diào)集》是今存“唐人選唐詩”選錄李白詩的選本,對李白詩在唐代的存錄傳播、接受認(rèn)同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斑x本”視角下,李白詩在唐代的接受認(rèn)同是幽曲漫長的:盛中唐之交,流傳廣泛;中唐時期,頗受“冷遇”;晚唐五代時期,其經(jīng)典地位基本奠定。此外,常為世人所忽視的《又玄集》在李白詩接受史上具有“轉(zhuǎn)折點”意義:其一,繼中唐“崇王抑李”選詩風(fēng)氣下,重新選錄李白詩;其二,將杜、李并提,且置于集首,將李白詩提升至空前地位;其三,發(fā)掘和展示了李白詩“清麗”的一面,推動了李白詩在唐末五代的傳播和經(jīng)典化。
李白詩在唐代的接受與認(rèn)同一直是學(xué)者們關(guān)注的議題,而詩歌選本對于詩人的知名度及其作品的傳播有極大影響。近年來,學(xué)者們紛紛重視“唐人選唐詩”對于李白詩傳播及經(jīng)典化的意義,相關(guān)研究成果如:胡可先《唐人選唐詩與李白詩》,盧燕新《殷璠〈河岳英靈集〉選評李白詩芻議》,張海鷗、譽高槐《李白詩歌在唐五代時期的經(jīng)典形成》,詹福瑞《唐宋時期李白詩歌的經(jīng)典化》,丁放《唐詩選本與李、杜詩歌的經(jīng)典化——以唐代至明代唐詩選本為例》等。然學(xué)者們相對更注重李白詩經(jīng)典化的形成軌跡,而忽視選本本身對李白詩的選擇與呈現(xiàn),如選錄李白詩的具體篇目、各版本系統(tǒng)之間的異同等。此外,在選錄李白詩的唐詩選本中,受關(guān)注較多的是《河岳英靈集》和《才調(diào)集》,《又玄集》因錄李白詩數(shù)量少且風(fēng)格不一,往往被忽視或一筆帶過;但從“唐人選唐詩”錄李白詩的進(jìn)程分析,《又玄集》對李白地位的提升及對李白詩審美維度的開拓具有重要意義。
今存“唐人選唐詩”中,選錄李白詩的選本有殷璠《河岳英靈集》、韋莊《又玄集》與韋榖《才調(diào)集》。
《河岳英靈集》,盛唐殷璠編,選錄開元二年(714)至天寶十二載(753)詩人24 人,詩作234 首?!逗釉烙㈧`集》是今存最早選錄李白詩的選本,選詩共13 首,分別為:《戰(zhàn)城南》《遠(yuǎn)別離》《野田黃雀行》《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詠懷》《酬東都小吏以斗酒雙鱗見贈》《答俗人問》《古意》《將進(jìn)酒》《烏棲曲》。其“品藻”李白曰:“白性嗜酒,志不拘檢,常林棲十?dāng)?shù)載,故其為文章,率皆縱逸。至如《蜀道難》等篇,可謂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diào)也?!?/p>
《又玄集》,唐末韋莊編,是唐代第一本通選全唐詩作的選本,共錄詩人150 人,詩作300 首,分上中下三卷。其中,選錄李白詩共4 首,分別為《蜀道難》《古意》《長相思》《金陵西樓月下吟》。
《才調(diào)集》,五代韋榖編,共錄詩人180 余人,詩作1000 首,共10 卷,每卷100 首。其中,選錄李白詩共28 首,分別為:《長干行二首》《古風(fēng)三首》《長相思》《烏夜啼》《白頭吟》《贈漢陽輔錄事》《搗衣篇》《大堤曲》《青山獨酌》《久別離》《紫騮馬》《宮中行樂三首》《愁陽春賦》《寒女吟》《相逢行》《紫宮樂五首》《會別離》《江夏行》《相逢行》?!恫耪{(diào)集》序提及李白,云:“暇日因閱李、杜集,元、白詩,其間天地混茫,風(fēng)流挺特,遂采摭奧妙,并諸賢達(dá)章句?!?/p>
《唐詩類選》,晚唐顧陶編,約成書于大中十年(856),共選詩1232 首。此書今已亡佚,但其前序、后序完整保存于《文苑英華》卷七一四,其序曰:“國朝以來,人多反古,德澤廣被,詩之作者繼出,則有杜、李挺生于時,群才莫得而問。其亞則昌齡、伯玉、云卿、千運、應(yīng)物、益、適、建、況、鵠、當(dāng)、光羲、郊、愈、籍、合十?dāng)?shù)子,挺然頹波間,得蘇、李、劉、謝之風(fēng)骨,多為清德之所諷覽,乃能抑退浮偽流艷之辭,宜矣?!贝藭浝畎自?,今雖不存,但顧陶首次將杜、李并提,并將其置于諸詩人之上,可見其對李白的推崇。
綜上,從宏觀上看,“唐人選唐詩”對李白詩自盛唐至五代的存錄傳播、接受認(rèn)同具有重要意義,下有詳論,茲不贅述。從微觀上看,“唐人選唐詩”所錄李白詩保存了唐代李白詩的真實面貌?,F(xiàn)今通行的李白集,如咸淳本《李翰林集》、王琦《李太白全集》等,基本源于宋蜀刻本,此本刻于宋末,與李白詩文的本原面貌已有偏離,對比今本李白集與“唐人選唐詩”錄李白詩可窺其淵源關(guān)系。鑒于《蜀道難》同為《河岳英靈集》《唐寫本唐人選唐詩》《又玄集》(下分別簡稱“《河》《寫》《又》”)所錄,故以該詩為例,以王琦《李太白全集》為對照,觀其異文情況:
詩題“蜀道難”,《河》《又》皆同,《寫》作“古蜀道難”。
正文“噫吁嚱”,《河》同,《寫》作“噫呼嚱”。《又》作“噫嘻嚱”。
“不與秦塞通人煙”,《河》同,《寫》《又》作“乃不與秦塞通人煙”。
“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相鉤連”,《河》《寫》作“方鉤連”,《又》作“相勾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biāo)”,《河》同,《寫》《又》作“上有橫河斷海之浮云”。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河》《寫》皆同,《又》作“黃鶴之飛兮上不得”。
“猿猱欲度愁攀援”,“度”,《河》《寫》皆同,《又》作“渡”;“攀援”,《河》作“攀緣”,《寫》《又》作“攀牽”。
“以手撫膺坐長嘆”,“撫膺”,《河》同,《寫》作“撫心”,《又》作“拊膺”。
“問君西游何時還”,“何時還”,《河》《寫》皆同,《又》作“何當(dāng)還”。
“畏途巉巖不可攀”,“畏途”,《河》《寫》皆同,《又》作“長途”。
“但見悲鳥號古木”,“古木”,《河》《又》皆同,《寫》作“石木”。
“雄飛雌從繞林間”,《河》同,《寫》作“雄飛從雌繞花間”,《又》作“雄飛從雌繞林間”。
“連峰去天不盈尺”,《河》同,《寫》作“連峰入煙幾千尺”,《又》作“連峰入云幾千尺”。
“枯松倒掛倚絕壁”,“絕壁”,《河》《寫》皆同,《又》作“石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飛湍瀑流”,《寫》同,《河》作“飛湍暴流”,《又》作“崩湍瀑流”。
“其險也若此”,《河》同,《寫》《又》作“其險若此”。
“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夫”,《寫》《又》皆同,《河》作“人”。
“所守或匪親”,“匪親”,《河》《寫》皆同,《又》作“非人”。
“朝避猛虎”,“猛虎”,《河》《寫》皆同,《又》作“猛獸”。
“側(cè)身西望常咨嗟”,“常咨嗟”,《河》《又》皆同,《寫》作“令人嗟”。
通過比勘可以發(fā)現(xiàn),僅《蜀道難》一篇,今本李白集與三選本的異文數(shù)量就達(dá)20 處,且選本之間異文數(shù)量亦不少,這并非個例,有研究指出“唐人選唐詩中李白詩歌的異文,與其他詩人相比,具有一些鮮明的特點:異文數(shù)量遠(yuǎn)遠(yuǎn)超出其他詩人,相當(dāng)一部分異文以整句不同的形式出現(xiàn),異文大量出現(xiàn)在名句名篇中”。此現(xiàn)象說明,李白詩在當(dāng)時流布范圍較廣,且不止一個版本。
此外,在《蜀道難》的文本比對中,《河岳英靈集》與《唐寫本唐人選唐詩》文本相似度更高,此兩選本編選于盛唐至中唐前期,時間間隔短,而《又玄集》編選于唐末,文本變化較大,反映了李白詩在后世的接受中不斷被改動。同時,《李太白全集》與《河岳英靈集》的文本重合度遠(yuǎn)遠(yuǎn)高于其他兩個選本,說明了宋蜀刻本很大程度保留了盛唐李白集的真實面貌。
《隋書》卷三五《經(jīng)籍志》“總集”曰:“總集者,以建安之后,辭賦轉(zhuǎn)繁,眾家之集,日以滋廣。晉代摯虞,苦覽者之勞疲,于是采摘孔翠,芟剪繁蕪,自詩賦下,各為條貫,合而編之,謂為《流別》?!笨梢姡偧庍x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排棄和選擇的過程?!疤迫诉x唐詩”諸選本對李白詩的去取,既反映了不同時期人們對于李白詩的接受和認(rèn)同,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盛唐至五代詩壇審美風(fēng)尚的承續(xù)與變化。
“唐人選唐詩”中,《河岳英靈集》具有“開先聲”的作用,不僅首次遴選李白詩,且頗具慧眼地指出李白詩“縱逸”“奇之又奇”“源于楚騷”的特點;《唐寫本唐人選唐詩》對李白詩的“存錄”價值重大,且敦煌藏李白詩寫本,說明李白詩在盛中唐之交流傳廣泛;《唐詩類選》《又玄集》《才調(diào)集》作為晚唐五代詩歌選本,編選時間相近,相繼選錄李白詩,可見李白在晚唐時期的重要地位。考慮到《唐寫本唐人選唐詩》是否為選本存疑、《唐詩類選》今已散佚,以下主要對《河岳英靈集》《又玄集》《才調(diào)集》進(jìn)行分析,重點探討李白詩在唐代的接受與認(rèn)同過程。
首先,從詩歌數(shù)量來看,《河岳英靈集》選李白詩13 首,在全書中排第五位,次于王昌齡16 首、常建15 首、王維15 首、李頎14 首;《又玄集》選李白詩4 首,次于杜甫7 首,杜牧、溫庭筠、武元衡、賈島、姚合、李遠(yuǎn)5 首,與王維、韓琮、趙嘏、李商隱等同;《才調(diào)集》選李白詩28 首,在全書中排第六位,次于韋莊63 首、溫庭筠61 首、元稹57 首、李商隱40 首、杜牧33 首。就選詩數(shù)量而言,《才調(diào)集》選錄李白詩最多。此外,還應(yīng)考慮到一個“參數(shù)”,即各選本選錄盛唐詩人詩作的情況。李白是盛唐詩人,殷璠亦為盛唐人,《河岳英靈集》專收盛唐詩,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時人對當(dāng)代詩壇的品評;而韋莊、韋榖為晚唐五代人,《又玄集》和《才調(diào)集》選詩亦偏重于中晚唐,其遴選盛唐詩,代表著唐末五代人對盛唐詩壇的回顧與評價。從這個角度來看,《河岳英靈集》雖重視李白,但對王昌齡、王維等推崇更甚;《又玄集》極富眼光地選錄了“盛唐三大家”,且將杜甫、李白置于集首;《才調(diào)集》中選錄盛唐詩人則獨尊李白。從“選本”的視角來看,李白地位自盛唐至五代是不斷躍升的。
其次,從詩歌體裁上看,《河岳英靈集》選李白詩13 首,其中古體12 首,近體1 首;《又玄集》所選4 首,均為古體;《才調(diào)集》選李白詩28 首,其中古體19 首,近體9 首??梢?,三選本選詩標(biāo)準(zhǔn)雖各不相同,然遴選李白詩均側(cè)重古體。據(jù)學(xué)者統(tǒng)計,李白今存詩近千首,其中古體詩640 首,絕句159首,律詩162 首,古體詩占詩歌總量60%以上。李白的樂府、歌行瀟灑飄逸,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評李白“歌行”“樂府”云:“七言歌行圣矣,五言次之”,“太白古樂府,窈冥惝怳,縱橫變幻,極才人之致,然自是太白樂府”。諸選本對李白詩的去取,抓住了李白詩的創(chuàng)作特色,也符合后世對李白詩“古體勝于近體,七古優(yōu)于五古”的總體判斷。
最后,從詩歌題材上看,《河岳英靈集》選錄李白詩題材豐富多元,風(fēng)格雄奇飄逸。其中《戰(zhàn)城南》《遠(yuǎn)別離》《野田黃雀行》《蜀道難》《行路難》《將進(jìn)酒》《烏棲曲》皆為樂府古題,然涵蓋邊塞、詠懷、游宴等諸題材,或批判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或諷刺宮廷生活奢華淫靡,或感慨人世浮沉變幻無常。此外,《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古意》等寄托蔑視權(quán)貴、大濟天下的理想,《詠懷》《答俗人問》等抒發(fā)隱逸高臥、超脫世俗的情懷。《又玄集》錄李白詩帶有“承上啟下”的過渡特征。其中《蜀道難》《古意》與《河岳英靈集》一致,是李白雄渾飄逸詩作的代表。另外兩首,《長相思》為閨情詩,訴男女相思之苦,與《才調(diào)集》選詩風(fēng)格接近;《金陵西樓月下吟》為登臨懷古之作,發(fā)思古之幽情,最能體現(xiàn)韋莊“清詞麗句”的詩學(xué)主張?!恫耪{(diào)集》遴選李白詩,題材則趨于單一,風(fēng)格由韋莊崇尚的“清麗”轉(zhuǎn)為“秾麗”。其中,《長干行兩首》《長相思》《烏夜啼》《白頭吟》《搗衣篇》《大堤曲》《久別離》《紫騮馬》《相逢行》亦為樂府古題,然題材幾乎不出游子思婦的離情別緒;《宮中行樂三首》《紫宮樂五首》皆為奉御應(yīng)制之作,描寫宮廷行樂之盛;其余十首古詩,亦多為閨怨之辭。
總而言之,自盛唐至五代,“選本”視角下李白詩的接受與認(rèn)同是一個幽曲漫長的過程。李白詩在盛中唐之交為時人熱衷,且流布廣泛,但在中唐時期遭“冷遇”,而在晚唐五代時期被世人推重,這反映出:第一,選本往往滯后于同時期精英詩人對李白詩的評價;第二,從選本角度而言,晚唐五代時期,李白詩的經(jīng)典地位基本奠定。第三,盛唐至五代,詩選家對李白詩題材、風(fēng)格的接受,從多元趨于單一,從雄逸趨于清麗。
由于《又玄集》僅選錄李白詩四首且風(fēng)格不一,故歷來從“選本”視角探討李白詩的經(jīng)典化,《又玄集》總是被忽視或一筆帶過的。這種看法是簡單而孤立的。將《又玄集》置于整個“唐人選唐詩”選錄李白詩的歷程來看,就會發(fā)現(xiàn)《又玄集》對李白詩的接受認(rèn)同和李白的詩壇地位有著“轉(zhuǎn)折點”意義。
首先,《又玄集》是繼中唐“崇王抑李”選詩風(fēng)氣下重新選錄李白詩的選本??v覽今存“唐人選唐詩”,《河岳英靈集》后、《又玄集》前尚有《國秀集》《篋中集》《玉臺后集》《中興間氣集》《御覽詩》《元和三舍人集》《極玄集》《竇氏聯(lián)珠集》。其中,《元和三舍人集》《竇氏聯(lián)珠集》為特定詩人詩選集,《玉臺后集》以“樂府艷詩”為采詩標(biāo)準(zhǔn),《御覽詩》為奉敕編選,僅收錄肅、代、德宗時期詩人詩作,它們不選李白詩尚在情理之中。然而《國秀集》《篋中集》《中興間氣集》《極玄集》皆收錄盛唐時期詩作,但均未選錄李白詩。這固然與不同時期的詩壇風(fēng)尚和諸選家的審美趣味密不可分,如《國秀集》多選開、天時期詩人,以“風(fēng)流婉麗”“可被管弦”為選詩標(biāo)準(zhǔn),多收錄音韻諧婉、屬對工整的近體詩;《篋中集》多收錄“無祿位”“久貧賤”詩人之作,推崇寄托風(fēng)雅、有益政教、反映民生疾苦的五言古詩;《中興間氣集》主要選肅、代宗時期詩人,以“體狀風(fēng)雅,理致清新”為選詩標(biāo)準(zhǔn),注重詩歌的辭藻、聲律;《極玄集》主要選錄大歷時期詩人,尤為欣賞意境清幽、情致綿邈的五言律詩。但反映出兩個問題:其一,李白詩經(jīng)典地位的確認(rèn)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盡管殷璠《河岳英靈集》對其“縱逸”“奇之又奇”的詩風(fēng)大加稱贊,然在很長一段時間未被后世認(rèn)可,所以一旦詩壇風(fēng)尚與李白詩歌主體風(fēng)格不相一致,李白詩便會被“拋卻”。其二,中唐時期的詩歌選本存在“崇王抑李”之風(fēng),選詩風(fēng)氣主要是以王維詩為代表的清新淡雅的律絕,從《中興間氣集》《極玄集》極力推崇王維、將其視為“文宗”“射雕手”可見一斑。雖《河岳英靈集》也稱揚王維詩“詞秀調(diào)雅”,但《河岳英靈集》并未以“王維”為宗,而中唐詩歌選本“崇王”之風(fēng)已非常明顯,相較之下,與王維詩風(fēng)相去甚遠(yuǎn)的李白詩被“束之高閣”則不足為奇。而韋莊《又玄集》能夠在“崇王抑李”的選詩風(fēng)氣下,重新選錄李白詩,對于李白重新進(jìn)入晚唐五代詩選家視野及其詩歌的接受認(rèn)同具有轉(zhuǎn)折性的意義。
其次,《又玄集》將杜、李并提且置于集首,將李白詩提升至空前的地位。雖然在《又玄集》之前,顧陶《唐詩類選》已將杜甫、李白并提,并置于諸詩人之上,但《唐詩類選》今已亡佚,其具體的選錄情況尚不可知,《又玄集》是今存繼《河岳英靈集》后首次編選李白詩的選本。韋莊選詩不拘于時,通選“國朝大手名人”之作,具體到盛唐詩人,其選錄杜甫、李白、王維、孟浩然、常建、崔顥、任華、崔國輔、王縉、王昌齡、高適、岑參、祖詠、陶翰、李頎、綦毋潛、丘為共17 人,其中選詩達(dá)4 首及以上者只有杜甫、李白及王維?!队中愤x李白、王維詩各4 首,雖數(shù)量等同,然將王維置于李白之后,這是一個值得關(guān)注的“信號”。誠如前述,中唐詩選家選詩大都“崇王抑李”,然在《又玄集》中韋莊重新收錄李白詩,且將其置于王維之前,結(jié)合韋榖《才調(diào)集》錄李白詩28 首、錄王維詩僅2 首,可見晚唐五代時期李白、王維詩壇地位的默轉(zhuǎn)潛移。此外,《又玄集》卷上錄任華《雜言寄李白》《雜言寄杜拾遺》兩首,《劉克莊集》卷一七六《后村詩話》曰:“華它作又不傳,獨此二篇見《又玄集》,往往以怪見取。”任華名不顯、詩不傳,獨此兩篇雜言古詩卻見取于《又玄集》,劉克莊對此頗感詫異。“唐人選唐詩”中除《又玄集》外皆未選錄任華詩,那么,《又玄集》緣何收錄這兩首題同、體同,風(fēng)貌相近的長篇雜言詩?這兩首詩似乎也并不符合韋莊“清詞麗句”的詩選原則。某種意義上,在于這兩首詩無形之中昭示了“李杜同尊”的地位,這恰恰與韋莊《又玄集》將杜甫、李白并提且置于集首的做法不謀而合,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又玄集》對于“李杜齊名”及李杜詩歌典范意義的推動。
更重要的是,《又玄集》從選本視角發(fā)掘和展示了李白詩的另一面,即“清麗”之詩風(fēng)。《河岳英靈集》評論李白詩“奇之又奇”,“為后世評價李詩奠定了一個比較精準(zhǔn)的基調(diào),也提供了一個具有參考性的審美導(dǎo)向”。錢起《江行無題一百首》(其八五)云:“筆端降太白,才大語終奇?!痹 短乒使げ繂T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言:“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壯浪縱恣,擺去拘束?!卑拙右住杜c元九書》亦稱:“李之作才矣奇矣?!笨梢?,李白詩“雄奇飄逸”的風(fēng)格在中唐時期深入人心。這并無不妥,但卻容易將李白詩風(fēng)往“豪雄”的面向定型,而遮蔽其詩風(fēng)中“清麗”的一面?!队中冯m僅選錄李白詩4 首,但風(fēng)格多元,恰恰開啟了后世對李白詩“清麗”風(fēng)格的體認(rèn)與關(guān)注。《又玄集》所選《蜀道難》《古意》與《河岳英靈集》選詩風(fēng)格一致,《蜀道難》是李白雄奇瑰麗、駿發(fā)奔逸詩風(fēng)的代表,《古意》彰顯了李白狂傲自信、超逸灑脫的個性。多為人不解的是《長相思》和《金陵西樓月下吟》,此二詩不見取于其他“唐人選唐詩”選本,韋莊獨選二詩。此二詩雖題材不同,卻極符合韋莊“清詞麗句”的詩選標(biāo)準(zhǔn)?!堕L相思》為樂府舊題,此題材多訴男女相思之苦,李白詩亦是如此,然詩末兩句“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情致綿邈,清新雋永。舊題嚴(yán)羽評點《李太白詩集》卷二一:“‘相思’二句:只須言景之凄涼?!眹?yán)評本載明人批:“語不多,道得恰好?!薄短扑卧姶肌肪硭脑u:“幽艷之韻,綴以凄涼,悄然竟住。意在言外,姜夔所謂詞盡意不盡。有臨水送將歸之致,仿佛似之?!薄督鹆晡鳂窃孪乱鳌纺说桥R抒懷之作,頷聯(lián)“白云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濕秋月”繪金陵城寂靜空明之夜景。云、樓錯落,掩映水中,隨微波浮動;霜重露濃,滴落如珠,與月色相融。兩句皆以“白”字開頭,色調(diào)清冷,渲染出月光之皎潔、云影之渺茫、白露之晶瑩、積水之空明,清氣襲人。詩人在詩末追思南朝謝朓,《南齊書》卷四七《謝朓傳》云:“朓少好學(xué),有美名,文章清麗?!崩畎讓χx朓“清麗”詩風(fēng)的傾慕俯拾可見,如“詩傳謝朓清”和“中間小謝又清發(fā)”等,但更偏向于“清”,而非“麗”,故李白詩的“清麗”風(fēng)格也重在表現(xiàn)其“清境”“清氣”,《長相思》《金陵西樓月下吟》皆是如此。《又玄集》發(fā)掘和展示了李白詩的“清麗”風(fēng)格,到了《才調(diào)集》,則以此為“主旋律”,甚至偏向“靡麗”。這不免與晚唐五代尚綺艷秾麗的詩風(fēng)相關(guān),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又玄集》發(fā)掘和展示李白詩“清麗”的一面,對于李白詩在五代的傳播和接受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