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芳
當前,全球能源格局正在深度調整中,新一輪全球能源革命已初露端倪: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為代表的化石能源消費依次減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步上升。在轉型期間,天然氣作為相對清潔的過渡能源,在新一輪能源革命中的作用愈加突出。
近年來,傳統(tǒng)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身份發(fā)生顯著變化。美國頁巖氣革命成功以及加拿大油砂的大量開采,使得全球非常規(guī)油氣迅猛發(fā)展,形成北美“非常規(guī)油氣版圖”與中東“常規(guī)油氣版圖”遙相呼應的世界能源供應新格局,極大削弱了歐佩克和俄羅斯對國際油氣市場的影響力。而中國、印度等發(fā)展中國家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從需求層面對傳統(tǒng)能源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2019年下半年,美國70年來首次成為原油和成品油凈出口國,液化天然氣(LNG)的出口增量也位居世界第一,增速高達66.4%,在全球LNG出口總量中占比達到10%。從消費結構看,中國、印度等亞太地區(qū)大國成為全球油氣進口增長的主力軍,油氣貿易向東轉移的格局日漸顯現(xiàn)。
從供給看,全球石油生產主要集中在中東、北美、俄羅斯三大區(qū)域,分別占世界總量約35%、21%、19%。從需求看,亞太地區(qū)的石油需求增長最為迅速,2019年已達到3580萬桶/日;其次是美洲地區(qū),為3200萬桶/天;而歐洲地區(qū)的原油需求增速進入瓶頸期。從國別看,石油前三大消費國分別是美國、中國和印度,三國的石油消費合計占到世界消費總額的40%左右,對世界石油消費格局和市場形勢有重要的影響力。全球天然氣生產和消費集中在北美、中東、歐洲及歐亞大陸及亞太地區(qū)。從一次能源(未經加工能源)消費品種來看,近年來天然氣“領漲”全球能源消費,其次是石油。煤炭生產和消費均集中在亞太地區(qū),接近全球總量的70%。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印度、歐盟、印尼是世界主要煤炭生產國,同時中國、印度、美國、日本、俄羅斯也是世界主要煤炭消費國。
非常規(guī)油氣資源,包括已經獲得商業(yè)開發(fā)的重油、油砂、致密油、油頁巖油、頁巖氣、煤層氣和致密氣等七種類型,富集在北美、中亞—俄羅斯和中南美洲,全球占比在70%以上。其中,北美占到全球的35%以上,以油頁巖油、油砂和重油為主;中亞—俄羅斯約占全球的23%,以油頁巖油、油砂為主;中南美洲占全球的15%左右,以重油和油頁巖油為主。
全球非常規(guī)天然氣資源以頁巖氣和煤層氣為主。全球非常規(guī)天然氣資源的分布相對比較均衡,北美和中亞兩大區(qū)域富集了近一半的可采資源,其他區(qū)域可采資源占比都在約10%左右。頁巖氣在北美和中亞兩大區(qū)域都有分布,煤層氣主要富集在北美、中亞—俄羅斯和亞太地區(qū),致密氣集中分布在北美。從國別看,頁巖氣主要分布在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伊朗等國家,煤層氣主要分布在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致密氣主要分布在美國和加拿大。
受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能源需求與2019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能源消費的下降主要是由石油推動,石油占能源消費凈下降近3/4。2020年,全球石油產量每天減少660萬桶,歐佩克占減產的2/3;天然氣消費量減少810億立方米,下降2.3%。雖然天然氣消費有所減少,但其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重繼續(xù)上升,達到24.7%的歷史新高。世界煤炭市場在2020年也受到了二戰(zhàn)以來最大的沖擊,全球煤炭消費量同比下降4%。在16個主要產煤國中,除中國、印度、越南三國煤炭產量增長外,其余13個國家產量均有下降。2020年,全球能源投資也出現(xiàn)歷史性下降,比2019年減少20%,創(chuàng)史上能源投資最大降幅。其中,油氣投資減少32%,煤炭投資減少15%,電力投資減少10%。此外,2020年初美伊之間爭端升溫,美歐俄在“北溪-2”管線上的角力,也給能源消費帶來不穩(wěn)定因素。
2021年10月31日,由無人機拍攝的美國得克薩斯州圣安東尼奧一家燃煤發(fā)電廠。
2021年,疫情和天氣因素的疊加進一步引發(fā)全球能源市場的供需錯配,能源價格飆升。2021年3月至今,原油均價由每桶21美元上漲至80美元,上漲了280%;天然氣價格指數由25.6大幅升至180.0,上漲了6倍。在歐盟,天然氣價格漲幅高達618%,煤炭價格漲幅334%。
不可否認,全球向碳中和邁進制約了化石能源的發(fā)展。拜登政府上臺后,將應對氣候變化危機提升至國家安全高度,簽署了一批行政令,要求聯(lián)邦機構取消化石燃料補貼、購買清潔能源汽車和無碳污染電力,暫停聯(lián)邦土地和水域新的油氣租賃,撤銷美加輸油管道Keystone XL許可證,表明其遠離化石能源的決心。歐洲國家也走在全球碳中和運動的前列。2021年11月3日,在第26屆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主席國英國的推動下,“棄用煤炭發(fā)電聯(lián)盟”(PPCA) 發(fā)布《全球煤炭向清潔能源轉型聲明》。聲明表示,同意逐步淘汰煤電并終止對新煤電廠的支持,計劃到2030年逐步淘汰煤炭。目前,全球有近2/3的經合組織成員和歐盟政府都是PPCA成員。在COP26大會上,中國、日本和韓國也承諾將停止在國內外投資新的燃煤電廠。
從發(fā)展趨勢看,全球能源消費已經開始由石油為主的能源結構向多種能源結構轉換。石油在全球能源消費中的份額持續(xù)下降,天然氣的份額則穩(wěn)步上升。向低碳能源系統(tǒng)過渡將促使全球能源系統(tǒng)發(fā)生根本性重組和重塑。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近期的一項研究,假設《巴黎協(xié)定》締約方履行承諾,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結構中的份額將從目前的約80%下降到2040年的73%~76%。在符合將全球氣候溫度升高控制2攝氏度目標的情況下,到2040年,這一比例將下降到56%~61%。具體看,根據國際能源署(IEA)《世界能源展望2021》報告,在2050年實現(xiàn)全球零凈排放的情況下,石油需求將在2025年后達到峰值,并在2050年下降至77萬桶/天,主要用于石化產品。天然氣在未來五年需求將會增加,之后需求如何變動,目前業(yè)界還存在很大分歧。當清潔能源轉型加速時,許多因素會影響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和地位,而且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前景遠非一致。煤炭將面臨結構性下降,在現(xiàn)有政策情景下,全球煤炭需求到2025年會小幅上升,到2030年開始緩慢下降,比2020年下降25%左右。如果在全球各國均承諾碳中和情景下,2030年全球煤炭使用量需要將減少55%,到2050年減少90%。
但在目前,傳統(tǒng)化石能源依然在各國占很大比例的情況下,新舊能源結構在替代過程中不可能實現(xiàn)無縫連接。本輪能源短缺也暴露出新能源的不穩(wěn)定性和波動性比預期更大。IEA預測,到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還將增長50%~60%,亞洲、南美洲和非洲等新興市場國家未來將成為全球能源需求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尤其是在東南亞,能源消費量將以每年約6%的速度增長??紤]到這些地區(qū)的能源結構,盡管化石燃料占比會逐步減少,但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仍將占主導地位。在能源轉型的過渡時期,有權威機構預測,全球煤炭消費將率先達峰,天然氣消費增速將超過石油和煤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過渡性燃料”的角色。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大宗商品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