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武
(江西銅業(yè)集團七寶山礦業(yè)有限公司,江西 上高 336403)
江西銅業(yè)集團七寶山鉛鋅礦屬復雜難選多金屬硫化礦。礦石含銅、鉛、鋅、硫等多種有用金屬。礦石嵌布粒度細、鉛鋅連生緊密,各有用礦物可浮性差異小、分離難度大[1-2]。七寶山鉛鋅礦工藝流程為全優(yōu)先浮選工藝。按浮鉛、浮鋅、浮硫的順序,依次選出鉛精礦、鋅精礦、硫精礦。自選廠1990年投產以來,選鋅作業(yè)長期使用傳統(tǒng)的方法,石灰作調整劑、CuSO4作活化劑、黃藥作捕收劑,而捕收劑的變化在于乙黃藥和丁黃藥的比例的調整。該傳統(tǒng)的藥劑工藝,鋅粗選pH值為9.5~10.0,鋅精選pH值為11.5~12.0,一直延續(xù)到2002年[3-4]。2003年至2006起,使用捕收劑ZY101藥劑和黃藥選鋅。自2007年開始,選廠自行探索選鋅的新方法,通過把丁銨黑藥和黃藥混用,改善鋅與硫的分離效果,以達到減少石灰用量,在低堿度條件下,浮選出鋅精礦,保證了鋅回收率的穩(wěn)定和提高。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運用該套方案進行選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7年-2020年6月,在原礦含鋅平均為3.46%的條件下,獲得了鋅回收率87.70%的指標,比傳統(tǒng)的選鋅方法提高了3%的鋅金屬回收率。本文介紹了為提高鋅金屬回收率所進行的工作[5-6]。
原礦多元素化學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原礦多元素化學分析結果 %
其中,鋅和硫的主要礦物特征及嵌布特性為:
閃鋅礦:一般呈他形粒狀,細粒集合體居多。常與方鉛礦、黃銅礦緊密共生,呈浸染狀嵌布于脈石礦物粒間。另有少量閃鋅礦呈疏密不均,粒狀不一的浸染狀分布脈石礦物中。此外閃鋅礦顆粒內普遍含有難解離的乳滴狀黃銅礦。
黃鐵礦:大部分呈自形、半自形晶體狀,或呈不規(guī)則粒狀集合體,偶見呈膠狀。黃鐵礦常與黃銅礦、方鉛礦共生,或交代黃銅礦、閃鋅礦、毒砂等呈交代連晶。部分黃鐵礦被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斑銅礦、毒砂、鎳輝鈷礦交代或呈細粒狀均勻分布。另外還有少量零星的黃鐵礦分布于脈石礦物間。黃鐵礦的另一種產狀是在黃鐵礦中含有許多細粒黃銅礦、輝銅礦包祼體,以及微細粒狀鈷,毒砂也含于黃鐵礦中。此外,黃鐵礦也呈分散細粒狀、等軸狀的包體包含于閃鋅礦中,粒度很細,大部分小于15μm,只有磨到極細時,才能使這些礦物解離。
針對生產現(xiàn)場操作中,加大鋅浮系統(tǒng)石灰時,鋅精礦品位明顯好轉,而鋅精礦泡沫易空,鋅尾易跑的情況以及石灰、CuSO4、黃藥三者的關系的平衡點難掌握的現(xiàn)狀,探索和諧選礦、輕拉輕壓的方法,在實驗室開展小型試驗探索研究。
在生產現(xiàn)場取選鉛的尾礦開展選鋅條件試驗。試驗條件中石灰用量200g/t,pH值為7.5,CuSO4用量250g/t,變動捕收劑種類。見圖1。
圖1 鋅粗選捕收劑種類試驗
本試驗共開展了三組捕收劑條件試驗。1號試驗為乙黃藥和丁黃藥的1∶1組合各15g/t;2號試驗為單一丁黃藥作捕收劑30g/t;3號試驗為乙黃藥、丁黃藥、丁銨黑藥1∶1∶1的組合各10g/t。試驗結果見表2。
表2 鋅粗選捕收劑種類試驗結果
由表1試驗結果可以看出:1號試驗和2號試驗在低堿條件下,硫上浮量較多、鋅硫分離效果差于3號試驗。采用乙黃藥、丁黃藥、丁銨黑藥的組合在低堿條件下無論是品位、還是回收率都明顯更優(yōu)。這與丁銨黑藥拉硫能力弱有密切關系。
在固定CuSO4用量200g/t,捕收劑為乙黃藥∶丁黃藥∶丁銨=1∶1∶1,用量30g/t,起泡劑用量24g/t的前提下,開展了石灰用量的條件試驗。試驗流程圖見圖2。
圖2 鋅粗選石灰用量試驗結果
本試驗共開展了四組石灰條件試驗。1號試驗為石灰用量100g/t;2號試驗為石灰用量200g/t;3號試驗為石灰用量300g/t;4號試驗為石灰用量400g/t。試驗結果見表3。
表3 鋅粗選石灰用量試驗結果
根據(jù)試驗結果可知,石灰用量在300g/t時,結果更優(yōu)。
在固定石灰用量在300g/t,捕收劑(乙黃藥∶丁黃藥∶丁銨=1∶1∶1)30g/t,起泡劑24g/t的條件下,開展硫酸銅用量條件試驗。試驗流程見圖3。
圖3 鋅粗選硫酸銅用量試驗結果
本試驗共開展了三組硫酸銅條件試驗。1號試驗為硫酸銅用量200g/t;2號試驗為硫酸銅用量250g/t;3號試驗為硫酸銅用量300g/t。試驗結果見表4。
隨著硫酸銅用量的增加,鋅粗精礦品位和回收率反而成下降趨勢。這是因為硫上浮更多,擠占了目的礦物鋅的浮選時間。低堿浮選有利于降低硫酸銅用量,從表4可知硫酸銅用量在200g/t時,結果更優(yōu)。
表4 鋅粗選硫酸銅用量試驗結果
在固定石灰用量在300g/t,硫酸銅用量200g/t,起泡劑24g/t,開展捕收劑(乙黃藥∶丁黃藥∶丁銨=1∶1∶1)的用量條件試驗。試驗流程見圖4。
圖4 鋅粗選捕收劑用量試驗結果
本試驗共開展了三組捕收劑條件試驗。1號試驗為捕收劑用量20g/t;2號試驗為捕收劑用量30g/t;3號試驗為捕收劑用量40g/t。試驗結果見表5。
由表5可知,捕收劑在30g/t和40g/t時,均能獲得較好指標,品位和回收率接近。這表明了使用丁銨黑藥和黃藥混合選鋅,可以方便現(xiàn)場調藥,在一定范圍內操作有利于指標的平衡和穩(wěn)定。
表5 鋅粗選捕收劑用量試驗結果
七寶山鉛鋅礦選鋅工藝流程為一粗三掃三精。1994-2002年采用的是乙、丁黃藥為捕收劑選鋅,在原礦含鋅5.62%的條件下,平均回收率為83.78%,見表6。 2003-2006年采用ZY101輔助黃藥為捕收劑選鋅,在原礦含鋅2.30%的條件下,平均回收率為80.73%,見表7。自2007年開始使用丁銨黑藥和黃藥混用為捕收劑后,鋅回收率穩(wěn)步提升中,在原礦含鋅3.47%的條件下,平均回收率達87.70%,見表8。
表6 1994 -2002年選礦生產指標
表7 2003-2006年選礦生產指標
表8 2007-2020年選礦生產指標
采用黃藥選鋅,硫上浮量大,需要采用高堿度,石灰用量大,鋅粗選pH值為9.5~10.0,鋅精選pH值為11.5~12.0。現(xiàn)場實踐表明,操作難度較大,較難控制跑尾。因此鋅回收率不穩(wěn)定,總體鋅回收率偏低。
2005年、2006年,原礦含鋅品位下降幅度大,對鋅回收率有較大影響。我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發(fā)現(xiàn),用ZY101輔助黃藥選鋅,具有良好的選擇性,石灰用量低,可以實現(xiàn)低堿度條件下選鋅。在原礦含鋅3%左右的條件下,可以獲得鋅回收率85%的生產指標。
采用丁銨黑藥和黃藥混用的選礦方法,較好地解決了鋅硫分離的問題,現(xiàn)場石灰添加僅在鋅精三作業(yè)且用量在700~800g/t,實現(xiàn)了和諧選礦低堿條件下浮鋅。
(1)國內傳統(tǒng)的選鋅方法是采用丁黃藥和乙、丁黃藥混用,該方法的特點是硫容易上浮,石灰用量大,鋅粗選pH值為9.5~10.0,鋅精選pH值為11.5~12.0,一般在噸原礦1.5kg以上。使用丁銨黑藥和黃藥混用后,石灰用量為700~800g/t原礦,實現(xiàn)了“輕拉輕壓”和諧選礦。
(2)丁銨黑藥和黃藥混用,硫上浮量減少,有利于鋅硫分離,在生產操作中“拉”與“壓”的平衡度更容易掌握,適應于鋅硫可浮性差異小的礦石浮選。
(3)經過十幾年的生產實踐表明,采用丁銨黑藥和黃藥混用的選礦方法選鋅,鋅金屬回收率更優(yō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