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政隆
胃潰瘍發(fā)生于消化系統(tǒng)中,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胃部疾病。其是指胃內壁上出現(xiàn)開放性潰瘍的疾病,由于致病因素較多,所以發(fā)病率較高。其中,致病因素以幽門螺桿菌感染最為常見,其次是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不良飲食習慣、不良情緒等。
胃潰瘍的臨床癥狀主要以消化系統(tǒng)的病癥較為多見,增加患者的不適感,例如:胃部疼痛(進食后加重)、腹脹、噯氣、惡心、厭食、消化不良、嘔吐、便血、體重降低等。臨床癥狀如果嚴重,還會影響患者的呼吸情況,誘發(fā)患者出現(xiàn)呼吸困難,威脅生命安全。所以日常生活中一旦頻發(fā)出現(xiàn)腹部不適以及其他的臨床表現(xiàn),一定要做好篩查工作,尤其是一些沒有良好生活習慣或者有原發(fā)性胃病的群體。
臨床上對于胃潰瘍的中西醫(yī)研究數(shù)據較多,本文將常見的幾種中西醫(yī)治療方式且取得良好臨床效果的方案整理如下:
(1)選取阿莫西林、甲硝唑口服治療,其中,阿莫西林20 mg,2次/d,;甲硝唑0.4 g,注意甲硝唑需要在餐前1 h服用,3次/d。之后聯(lián)合中草藥進行治療,基礎藥方包括:烏賊骨、貝母、三七、延胡索、烏梅肉、白芍等,并結合患者的實際病癥進行藥物計量的抓取和調整,其中,氣滯型患者,需要在基礎方劑中加入柴胡、香附、枳殼等,虛寒型患者需要在基礎方劑中加入炙甘草、桂枝以及黃芪等,陰虛型患者需要在基礎方劑中加入生地黃、當歸、麥冬以及沙參等,郁熱型患者需要在基礎方劑中加入柴胡、元胡以及黃連等,加入水中煎煮,一天一劑,早晚服用。
(2)選取奧美拉唑20 mg、阿奇霉素500 mg、左氧氟沙星200 mg口服治療,3次/d,再聯(lián)合香砂養(yǎng)胃丸5 g治療,療程為四周,基礎方劑組成為:香附、茯苓、木香、半夏、白術、陳皮、砂仁等,具有理氣化痰、健脾養(yǎng)胃的功效。又或者是選取蘭索拉唑腸溶片30 mg,1次/d,早晨空腹服用治療,再聯(lián)合香砂養(yǎng)胃丸5 g治療,療程同樣為四周。
(3)選取雷尼替丁0.15 g口服,2次/d,選取硫糖鋁1.0 g口服,3次/d,連續(xù)治療八周,在此期間,聯(lián)合參苓和胃湯治療,基礎方劑為:白術、赤白芍、佛手、茯苓、生甘草、枳殼、黨參、黃芩、谷麥芽、煅瓦楞,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程度進行劑量的選取,其中,煅瓦楞不超過45 g。
(4)選取雷尼替汀0.15 g口服治療,2次/d,選取硫糖鋁1.0 g口服治療,3次/d,聯(lián)合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基礎方劑為當歸、白術、生黃芪、炙黃芪、陳皮、仙鶴草、炙甘草、柴胡、白芍、升麻、紅參。
(5)選取三聯(lián)療法,分別為阿莫西林、奧美拉唑、克拉霉素。劑量分別為1.0 g,1次/d;20 mg,2次/d;0.5 g,2次/d,再聯(lián)合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基礎方劑為:干姜、半夏、黃連、黃芩、炙甘草、大棗、人參,胃痛明顯者加延胡索,反酸明顯者加海螵蛸、煅瓦楞,口苦者加蒲公英,噯氣者加赭石,下利明顯者加石榴皮。
(6)選取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常規(guī)口服治療,再聯(lián)合芍藥甘草湯加減治療,基礎方劑為芍藥、甘草,肝胃郁熱型加芍藥、炙甘草的劑量,并加用柴胡、白術、梔子、牡丹皮、茯苓,脾胃虛寒型加黃芪、桂枝、當歸、生姜,胃陰不足型加白術、黨參、麥冬、沙參、砂仁,肝胃氣滯型者加柴胡、川穹、陳皮、枳殼。
傳統(tǒng)的理念上,治療胃潰瘍疾病大多數(shù)使用西藥,主要是以清除細菌、病毒,促進潰瘍處的愈合為主,以中和胃酸為輔。因此,甲硝唑、阿莫西林、奧美拉唑較為常見,均能起到殺菌的作用,此外,西藥中還可以選取適宜的藥物來抑制胃酸的分泌,保護胃黏膜,從而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是有研究顯示,在長期西藥的治療下,藥物可能產生毒副作用,增加疾病的復發(fā)概率以及患者的不適感。而中醫(yī)學對于胃潰瘍有獨到的見解,并且在治療期間,均以患者的實際病情為出發(fā)點,明確患者的致病因素,從氣滯、郁熱、虛寒等多方面進行調養(yǎng),從而保證患者能夠達到消腫止痛、散瘀止血的功效。同時,中藥內的多種成分可以有不同的功效,有些中草藥聯(lián)合使用可以達到某一種共同的功效,從而提升治療的效果。此外,多項研究結果表明,胃潰瘍患者接受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相比單一的西醫(yī)治療更加有效,并且治療起來安全性高,病情不易復發(fā),可以使患者盡早擺脫疾病的困擾
綜上所述,中西醫(yī)治療胃潰瘍效果更好,相比單一的西藥治療更能提升治療的效果。因此,臨床上應該推廣,并且不斷的進行完善,使其治療價值更加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