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這句流行語生動反映出人們在精神消費方面的愿望??v觀古今,人類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文化消費,也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熱衷旅游。一場完美的旅行,必須要選擇一家稱心如意的酒店,但在物質條件尚不豐厚的古代,外出旅行或者出門辦事,應該如何解決住宿問題呢?
我國最早的旅館稱為“驛傳”。西周早期,驛傳已相當普及,統(tǒng)治者在通往都城的道路上廣修客舍,便于各地諸侯入朝納貢和朝覲時休息。不過早期驛傳帶有鮮明的等級色彩,文人士大夫可以隨時入住,平民百姓恐怕只能敬而遠之。據(jù)史書記載,西漢初期,各地均在交通要道上設立驛館,每三十里一處。南北朝時,南朝謝靈運在《游南亭》中說:“久痗昏墊苦,旅館眺郊歧?!边@是“旅館”一詞有據(jù)可查的最早記錄。
唐朝中期,“館”和“店”分化成兩種不同的類型,要區(qū)別它們并不煩瑣——“館”通常指較大的旅館,有“公館”和“私館”之分;“店”多由民間自辦?!短綇V記》記載汴州(今河南開封)有一家“板橋三娘子店”,店內設有單人間、雙人間和多人間,三娘子做燒餅充當客人的早飯,并出租驢畜。古代旅館基本是單人居住,“板橋三娘子店”應當是民間較早出現(xiàn)的復合型旅館。
在南宋的都城臨安,私營旅館臨街而立,熱鬧非凡,尤其是西湖岸邊的湖景旅館,密密匝匝,眼花繚亂。陸游那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就是在杭州西湖磚街巷(今稱孩兒巷)的一家湖景旅館里寫的。此外宋朝旅館的裝潢水平也大幅提升,蘇軾在《鳳鳴驛記》中曾記道:“如官府,如廟觀,如數(shù)世富人之宅,四方之至者,如歸其家,皆樂而忘去。”
明初,全國要沖均設驛館、遞鋪,數(shù)量只增不減,“十里一鋪、六十里一驛”的格局最常見。明中期以后,驛道管理松弛,為此張居正主張裁減驛館、遞鋪,不過基本沒有成效。明清時期,在旅館的基礎上衍生出會館。北京、長安等城市不僅有地區(qū)性會館,還有行會會館,其中北京的會館最多時達數(shù)百座。至晚清,伴隨國力衰微,會館日漸沒落,隨之而來的是西方旅館大舉開建,中國的旅館業(yè)由此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本文入選2020年天津高考閱讀題,文章有刪減)
劉中才:報刊專欄作者,出版有散文集《愛到無聲不染塵》,曾獲《小說選刊》首屆全國小說筆會優(yōu)秀獎。
意林:您認為文章能引起讀者共鳴的原因是什么?
劉中才:選題獨特和取材新穎是引起讀者共鳴的主要原因。本篇文章以衣食住行中的“住”為切入點,開宗明義引出文章的題眼,古今對照,相映成趣。在碎片化閱讀盛行的今天,既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又容易勾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意林:語文為王的時代,語文更注重思辨性和擴展性,對此您有什么建議?
劉中才:建議中高考學生在做好課內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強化課外閱讀,增加知識儲備,構建綜合性知識體系。特別要注重鍛煉推理能力,學會將邏輯辨析思維運用到語文學習模塊中。
意林:您認為閱讀對個人成長有什么意義?
劉中才:高爾基說,閱讀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從個體的角度來說,閱讀是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人之一生,就是在書本和現(xiàn)實中尋找答案、解開謎底的過程。通過閱讀,我們可以不斷開闊人生視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此指導我們樹立切實可行的人生理想。尤其是在求學歷練階段,通過閱讀積累知識、總結經驗、領悟真諦,進而轉化為實踐本領,其中的好處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