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梅
2020年7月,上海虹口區(qū)法院審理了一起特殊的離婚案。楊老伯和吳阿婆結婚38年,育有一個女兒小楊。吳阿姨沒想到,已到古稀之年的楊老伯突然到法院起訴離婚,并要求分割夫妻共同財產(chǎn),包括平安路房屋拆遷補償款380萬元,以及夫妻和女兒共有的位于京城路的一套房產(chǎn)。吳阿姨同意離婚,但是不同意分給楊老伯一分錢。她向法官哭訴,楊老伯沒有工作,所有的家庭開銷都是她打工賺的。平安路的房屋是她父母承租的公房,因此,拆遷補償款是她個人的婚前財產(chǎn)。而京城路房屋的首付款是她用自己的錢支付的,雖然產(chǎn)權證上有楊老伯的名字,但他對該房屋沒有任何貢獻,不應分割財產(chǎn)。
對于吳阿婆的哭訴,楊老伯委屈地說,他一直生活在吳阿婆的強勢和偏執(zhí)下,不想再壓抑下去才要求離婚的。對于夫妻共有財產(chǎn),他認為自己有付出、有貢獻,有權利分得一半。父母互相指責,讓女兒小楊既尷尬又痛苦。
法官對吳阿婆進行耐心解釋。按照法律規(guī)定,平安路房屋的拆遷補償款應有楊老伯的份額。他們于1981年結婚,吳阿婆的父母去世后,楊老伯和吳阿婆于2002年將房子承租人變更為兩人的名字,所以婚后取得承租權的公房屬夫妻共有財產(chǎn)。但考慮財產(chǎn)的來源、兩人貢獻大小等,法官可以酌情傾斜一定的比例,吳阿婆適當多分。通過法官釋法,吳阿婆逐漸平緩了情緒。
法官又找到楊老伯溝通,女兒如今有了家庭和孩子,在生活壓力最大的時候還要為父母的婚姻操心。提到女兒,楊老伯有些動容,女兒是自己唯一的親人,跟妻子走到今天的地步,讓女兒傷心難過,他很懊惱。
在法官的調(diào)解下,楊老伯和吳阿婆達成調(diào)解協(xié)議,約定雙方自愿離婚,楊老伯分得平安路房屋的拆遷補償款150萬元,并將他獨自居住的京城路房屋三分之一的產(chǎn)權無償贈與女兒,但是他在該房屋中享有永久居住權至終老,女兒要對他盡贍養(yǎng)義務。
新增居住權,法律有保障
審理此案時,法律對居住權尚未有明確的規(guī)定,僅在《婚姻法》司法解釋(一)中提到居住權,即離婚時,一方以個人財產(chǎn)中的住房對生活困難者進行幫助的形式,可以是房屋的居住權或者房屋的所有權。但《婚姻法》規(guī)定的居住權,僅僅是一種暫時性居住權、債權性居住權,缺乏物權的強制性,無法給予當事人真正的權益保障。
而民法典在物權編中專門新增了居住權,給予居住權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根據(jù)民法典第366條規(guī)定,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對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權,以滿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居住權是為特定自然人基于生活用房而設定的物權,具有人身性,而居住權人對住宅只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權利,不享有收益的權利,不能以此進行出租等營利行為。
居住權原則上是無償?shù)?,民法典?68條規(guī)定,居住權無償設立,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梢?,居住權的設定原則上,是一種恩惠行為,居住權人無須向房屋所有人支付對價,但如果雙方另有約定居住權人負有其他義務,還應遵守約定。
在這個案子里,楊老伯出于親情考慮,愿意將其房屋份額無償贈與女兒,吳阿婆和女兒愿意楊老伯居住在該房屋直至終老,保障其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居,維護了無償贈出房產(chǎn)的楊老伯的合法權益。
(摘自《瀟湘晨報》)(責編 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