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同武
西府,是對曾經(jīng)的關(guān)中“三府”之一的鳳翔府的俗稱,東府同州、西府鳳翔,中間西安府。當然歷史上有過多次變遷,也有其他的幾種說法,但從民國開始,基本上就是這樣的叫法了。今天人們所說的“西府”,基本就是寶雞一帶。
西府,抑或?qū)氹u,這塊土地的歷史過于悠久、文化極其豐富、內(nèi)涵太過厚重,怎樣形容都不為過。在這樣的背景下,這個地方的飲食更是大有說道。
要說西府飲食,無論是品類之豐盛、風味之獨特、滋味之鮮美,都是上乘,要細論起來,用汗牛充棟亦不能概其全貌。于是乎,找一個切入點,小心翼翼地提點其中的一個特征,似乎才是靠譜。
這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細法。
“細法”,可能是陜西方言,大致意思是認真、細致、考究。
西府的幾樣代表性的飯菜,確乎“細法”。
岐山臊子面?!氨 ⒔?、光,煎、稀、汪、酸、辣、香”,面條搟制得細密筋韌,煮熟挑起幾可通透亮光,食之口感不黏不沾,耐嚼又不硬生,十足的手下功夫。至于那一鍋臊子湯,煎煎活活的、寬足有余的、肉油汪汪的?!癗iaNia”!那醋酸而不冽,那辣子辣而不燥,那滋味——必須要用西府話說,把人香得(Ji)么!再細數(shù)一下那臊子湯里的菜肴:紅蘿卜——植物之根,蒜苗——植物之莖,黃花菜——植物之花,木耳——菌類,豆腐——豆制品,雞蛋片——蛋白質(zhì),“爤”好的肉臊子——脂肪。品類全乎不全乎?搭配科學不科學?營養(yǎng)均衡不均衡?至于賣相,那就是紅、綠、黃、黑、白,五色斑斕,看一眼就移不開,不吃怎么能行?
一碗面,有五谷、五色、五味,甚或“五行”,這“細法”勁也是沒誰了。難怪人家號稱周文王的母親創(chuàng)制的,這樣的細致考究的面條,全地球怕是找不出第二碗了,不愧“天下第一面”。
“搟面皮”。天下“面皮”多矣,主產(chǎn)地陜西就有小麥面皮、大米面皮及其涼熱皆宜的各類吃法,但那都是蒸出來的,可人家西府的面皮是“搟”出來的,這可是天下獨一份!“搟面皮”的工藝繁復而考究,不由得想這西府人當初是怎么發(fā)明出來的?獨特的制作技藝制作出口感獨特的“面皮”,吃法也是細致講究,口味酸辣出頭,口感筋韌特別。這個小吃紅火了多少年,原以為會繼續(xù)按老傳統(tǒng)吃下去,不想人家又發(fā)明了個“搟面皮夾饃”,把面皮夾在燒餅里吃,夠有侵略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吃過的人連呼過癮,沒吃過的一頭霧水,面皮也能夾饃?能!不但能,而且漸趨興盛,此種吃法不唯簡單省事,而且面皮與燒餅同時咀嚼下肚,又帶來一種全新的味蕾體驗,真真又是一種“細法”。
還有“烙面皮”以及“呱呱”,雖則都是面皮家族一員,但更是一種衍生與發(fā)揚光大,不能不嘆服西府又是“面皮”王國。
面條第一、面皮王國,這還沒完,人家西府還有一種在別處找不到分號的小吃,謂之“豆花泡饃”。所謂“豆花”,不難理解,介乎于豆腐腦與嫩豆腐之間的豆制品,四川人也管這種東西叫豆花。但西府人用它“泡饃”,細法吧?做法更細法:把烙好的鍋盔饃用快刀“片”成均勻且薄厚講究的饃片,煮一鍋熱氣騰騰的豆?jié){,備一桶老嫩適當?shù)摹岸够ā?,之后,豆?jié){浸透饃片,覆以豆花適量,再加入幾味調(diào)料、撒上生蔥花,提神的是最后澆一大勺紅艷艷的油潑辣椒,這潔白艷紅的一碗便會攝魂。喝著熱騰騰的豆?jié){,嚼著軟硬適度的饃片,吃著不老不嫩的豆花,感受著油潑辣椒的燒灼,成辣香竄,味蕾歡喜,舌尖舞動。一碗之中,豆?jié){豆腐齊備、碳水充足、滋味濃烈,有營養(yǎng)有滋味,這“細法”直讓人大呼神物。
還有一款“豆面糊”,則是用豌豆粉炒制的“炒面”,熬煮熟后,加入杏仁、芝麻,佐以成鹽,再搭上炒制的蔥花,實在是竄香盈唇。豌豆本香,炒制更佳,掌握好火候熬煮得當,更兼以油蔥花的點綴,那滋味就是神仙也跳墻了。就只拿營養(yǎng)與滋養(yǎng)來講,也是溫胃理中、利于消化吸收,實在又是細致、細心的“細法”。
除過上述的湯湯水水,西府還有幾樣“干糧”。一是“文王鍋盔”,看這名字,又是悠遠的歷史,不由崇敬。相傳當年周文王從岐山周原發(fā)兵伐紂就是吃這個上路的。它的制作工藝精細,素以“干、酥、香”著稱。這個據(jù)說始于文王時的鍋盔,不似其他地方的鍋盔那般豪巨,卻也比一般的燒餅大出許多。它的特色在于和面時加入了大油,并施之以小茴香、芝麻等各味調(diào)料,做足了鋪墊。成品看似梆硬,實則酥香,冷吃時可配臊子面互補,熱一陣吃時更是竄香四溢。
二是“鹿羔饃”。聽聽這名字,萌萌中有幾分憐愛,先是加了許多可愛之意。鹿羔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早先叫“柱頂石饃”,因其形狀像縮小版的關(guān)中民屆的“柱頂石”。據(jù)說當年武則天來扶風法門寺拜佛看到此物,食后大喜,便賜以鹿羔印章加蓋圖案,名之以“鹿羔饃”。國人慣以昔日皇家好食好吃者命名食物,當是樂趣,無須辨其真?zhèn)巍9P者倒是覺得此物如此命名,當是因“鹿羔”吉祥可愛。做鹿羔饃的工藝更值得夸贊,要選用上乘的麥面,加入油、糖、調(diào)料粉等佐料,下功夫和面,精心烙烤,成品外形美觀,香味四溢,未入口時先聞香,入口后香甜酥脆,吃后余香在口。且因其充分焙干水分,故而可久置不壞。如此說來,可能是軍糧因素居多,只是這款軍糧,比較其他軍糧的粗放豪邁,又顯現(xiàn)出“細法”來。
林林總總的,西府還有許多的其他的好吃的,而且十幾個區(qū)縣各有特色、各具特點。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選料的考究、制作的精良、搭配的合理和營養(yǎng)的全面,這樣的一些食物吃起來,不一定很驚艷、不一定很刺激,但一定很舒心,一定很“茹法”(舒服)。一定會讓人感覺貼心、細心與放心,一定會稱——真是“細法”。
西府這地方文明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文脈賡續(xù)連綿,這一方土地肥沃滋養(yǎng),這里的人文特征更是樸實、誠實、務(wù)實,如此這般,它的食物怎么能不“細法”?
西府,一個好吃的地方、好看的地方,去了不想走、走了還想去。
有機會去親身感知一番,西府的飯真的很“細法”。
(責任編輯:龐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