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燕,彭思萍,肖曉華,張琳琳,黃小妮
深圳市中醫(yī)院,廣東518000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最常見的糖尿病并發(fā)癥之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病人失明的危險性是正常人的25倍,是成人首要致盲眼疾病[1],嚴重威脅病人生存質量,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2]。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預防、可控制,早發(fā)現、早干預、定期進行眼底檢查可使病人失明風險下降94.4%[3]。因此,糖尿病病人需要每年至少進行1次眼底檢查。然而,因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無癥狀及病人對疾病認知水平低等原因,病人主動復診率不足20%[4]。目前,由于門診護理人員工作繁忙,傳統(tǒng)的電話隨訪耗費了大量的人力,且效果不佳,有研究表明,在電話通知提醒,并且免費復診的前提下,糖尿病病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復診依從性僅有36.3%[5]。因此,急需尋求新的隨訪模式提高病人復診依從性。我院自2018年開始,發(fā)揮互聯網+護理優(yōu)勢,與北京上工醫(yī)信公司合作,將微信平臺應用于門診糖尿病病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隨訪,減輕護士工作負擔,提高隨訪工作效率,并有效提高病人復診依從性,現報道如下。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8年3月—2018年9月在我院內分泌科門診進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檢查的糖尿病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6];②接受眼底檢查;③會上網,擁有智能手機并會操作微信;④理解能力正常,無精神疾病;⑤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出現急性并發(fā)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高滲性綜合征、低血糖昏迷等并發(fā)癥)病人;②存在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嚴重疾患;③有其他眼部疾病(晶體嚴重渾濁影響觀察眼底、嚴重青光眼等)及精神病史病人。共納入108例符合標準的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54例。兩組病人的一般人口學資料、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病人在門診就診后,在研究護士指導下填寫一般資料問卷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防治知識問卷,接受門診護士進行的一對一指導的健康教育,內容主要包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概念及危害、定期篩查的意義及頻率、用藥指導及下次復診時間等。3個月后由門診護士電話隨訪,針對病人現有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指導。1年后由研究護士電話隨訪,記錄病人復診情況并進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防治知識問卷調查。
1.2.2 試驗組
病人在門診就診后填寫問卷,接受健康教育后,由研究護士添加病人微信,病人掃描二維碼,進入微信管理平臺,實施基于微信平臺的門診延續(xù)性護理模式,干預共實施12個月。
1.2.3 微信平臺的構建及設計
微信平臺分為2個入口,病人入口及醫(yī)生入口。根據病人的需求,病人入口主要包括4個模塊:掃報告、成員管理、復查時間、健康知識。點擊進入“掃報告”模塊后,掃描當次病人眼底檢查結果單上的二維碼就能將病人的信息導入“成員管理”模塊,并能查詢病人本人歷次眼底檢查結果及就診信息;點擊進入“復查時間”模塊,平臺可根據病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臨床分期自動彈出該病人下次門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復診時間,該平臺會提前7 d主動為病人發(fā)送復查提醒;“健康知識”模塊會定期推送相關科普文章及視頻,包括糖尿病飲食、運動、自我監(jiān)測、糖尿病并發(fā)癥、糖尿病病人心理疏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相關知識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措施等糖尿病防治知識,使病人了解疾病病因,深刻認識到疾病發(fā)展后期的危害,特別是致盲后給家庭帶來的影響,知曉定期檢查、早期預防和綜合防治的重要性。醫(yī)生入口主要包含查詢報告、醫(yī)生培訓、學術前沿3個模塊。醫(yī)護人員可以通過平臺查看本院病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檢查報告,平臺還不定期發(fā)布醫(yī)生培訓資料、學術前沿論文和資訊。
1.3.1 一般資料調查表
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自行設計病人一般資料調查問卷,主要包括研究對象的年齡、醫(yī)保類型、學歷、文化程度、職業(yè)、是否參加過糖尿病眼病相關知識講座或培訓、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臨床分期等疾病相關資料。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期參照2002年國際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級標準[7],分為無明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輕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單眼或雙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均作為1例納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病率統(tǒng)計,雙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以程度較重者進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級。
1.3.2 病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防治知識水平
使用耿燕等[8]編制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防治知識回答式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包括危險因素、防治方法、并發(fā)癥情況、相應的激光治療等,共10道題,每題答對計10分,答錯計0分,累加得總分。
1.3.3 門診復診依從性
依據《我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臨床診療指南》[7]中推薦的復診頻率,無視網膜病變病人每年1次眼底篩查,輕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建議6~12個月(至少每年1次),中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每3~6個月復查1次,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每1~4個月復查1次,增生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建議盡快轉診至眼底病專家就診。能達到復診頻率的為依從性好。
實施12個月后,對照組脫落3例(2例電話關機,無法撥通;1例移居外地);試驗組脫落4例(均為微信及手機無法聯系),最終納入對照組51例,試驗組50例。再次收集病人相關資料。試驗組年齡24~72(53.30±11.11)歲;病程3個月至17年。對照組年齡26~77(53.53±12.55)歲;病程:6個月至27年。兩組病人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臨床分期、是否接受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相關知識教育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干預前,兩組病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防治知識問卷得分為(40.59±29.59)分,對照組病人問卷得分為(41.57±30.22)分,試驗組病人問卷得分為(39.60±29.20)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對照組病人得分[(48.82±28.89)分]低于試驗組[(60.20±23.08)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防治知識水平比較 單位:分
干預后,對照組病人門診復診依從性為33.33%,試驗組病人為54.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門診復診依從性比較
國務院印發(fā)《關于促進“互聯網+醫(yī)療健康”發(fā)展的意見》[9]中,明確提出積極應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可穿戴設備等新技術,推動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務和智慧醫(yī)療服務。本研究在門診實施基于微信平臺的門診延續(xù)護理模式,提高了門診病人的眼底檢查復診依從性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防治知識水平,可能與微信平臺的應用增加了病人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充分滿足了病人的信息需求有關,此外基于微信平臺的門診延續(xù)性護理模式還減輕門診護士隨訪工作負擔,提高工作效率,在信息化快速變化發(fā)展的今天,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和應用價值。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可防、可控、可避免致盲眼病中的首位疾病,早期診斷、有效治療能這可能使90%病人避免嚴重視力下降[10]。然而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病人主動復查意識不強,這可能與病人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知識的認知度水平密切相關。本研究中僅有37.6%的病人接受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相關知識教育,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防治知識問卷得分為(40.59±29.59)分,與既往研究[11]相符,說明病人認知水平不足。經過12個月的干預,兩組病人知識水平均有所提高,試驗組提高程度高于對照組,說明基于微信平臺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病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知識水平。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及信息化發(fā)展,我國微信用戶超過10億人,成為排名第1位的社交軟件,不僅年輕人,83.0%的老年糖尿病病人也安裝微信軟件,并經常使用[12]。微信成為護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由于門診病人流動性大,護士人力資源緊缺,病人健康教育效果欠佳,傳統(tǒng)的電話隨訪消耗大量的人力資源,且效果一般。利用微信平臺,滿足了病人獲取健康知識的需求,不需要額外下載軟件,病人只需掃描檢查報告上的二維碼即可,方便、快捷,且教育形式多樣,病人易于接受和理解,可改善病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認知水平。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我國成人首要致盲眼病[13],定期眼底檢查能及早發(fā)現病變[14],降低病人致盲率[15],但由于該疾病早期無癥狀,受病人文化程度及疾病認知等原因限制,病人主動復診率低。由于門診病人流動性大,護理人員不足等原因,門診常規(guī)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護理干預模式為就診時護士通過口頭或紙質資料的健康教育,病人離開醫(yī)院后的延續(xù)性護理干預不多,缺乏有效、規(guī)范化的延續(xù)性護理措施,且往往缺乏系統(tǒng)化的評價指標[16]。本研究中,對照組病人主動復診率僅有33.33%,與既往研究[5]相符,試驗組病人復診率高于對照組??紤]原因可能與微信平臺提高了病人認知水平,且能自動提醒病人復查時間,讓其查詢檢查時間,提高了病人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只要掃描二維碼,醫(yī)護人員就能從醫(yī)生入口獲取病人的姓名、聯系方式、檢查結果及復查頻率,方便醫(yī)生和護士了解病人病情,減少了門診護士隨訪工作量,使互聯網與護理服務更好地契合,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好地為病人進行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但本研究也發(fā)現,干預后試驗組病人主動復診率僅為43.56%,病人知識掌握水平得分仍較低[(60.20±23.08)分],提示仍需要更多地去關注老年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病人,提高其疾病認知情況水平,讓病人意識到眼底檢查及常規(guī)復診的重要性,以期改善其復診依從性。
基于微信平臺的隨訪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病人疾病知識水平和復診依從性,使其主動參與健康管理,另一方面也為門診延續(xù)性護理提供了新的渠道,提高了護士的工作效率,改善了醫(yī)療護理服務。但本研究結果顯示病人門診復診依從性仍然不足50%,在日后的工作中,仍需利用互聯網+技術,進一步改善門診隨訪方式,將病人血糖、血脂等多方面的疾病相關信息融入,以便實施個體化延續(xù)性護理服務,是今后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