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先珍
摘要:優(yōu)化高中物理教學過程是新時代下新課改不斷推進的必然要求。高中物理教師不斷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與方法,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物理觀念的養(yǎng)成,提高學生物理學科的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
關鍵詞: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優(yōu)化路徑
一、高中物理教學課堂現(xiàn)狀
1、高中物理教學課堂重理論輕實踐
在我國物理教學課堂當中會發(fā)現(xiàn)大部分物理教師在進行物理授課過程時,都將理論課放置在重要位置,而實踐課只是部分穿插在理論課程當中,所占比例較少,這就導致在教學活動過程當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物理知識點的灌輸式教學。學生對物理學科知識的掌握也只是單純的從書本與教師的講授中獲得,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在我國部分高中院校對物理實驗室的配置不足。在進行物理實驗操作時,無法滿足每個學生進行物理實驗的需求,導致在進行物理實踐教學時,一部分學生沒有辦法親自操作,而只能通過觀看老師的實驗演示來進行學習記憶,由此降低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科學探究能力,對于物理課程的設問缺少思考,整體學習效果差,沒有發(fā)揮學生在課堂當中的主體地位,在這樣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理念下,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根本無法得到有效提升與培養(yǎng)。
2、高中物理教學課堂重形式輕內容
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經(jīng)過初中階段對物理的學習,已經(jīng)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具備一定的物理認知,對部分物理實驗結果也已經(jīng)了解。因此,在進行高中物理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往往忽視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在教學內容上僅僅流于形式,對物理知識進行簡單的介紹以及最后結果的告訴,缺少對物理知識細節(jié)的講解,只注重最后實驗結果的輸出。從而導致學生在知道物理結果的情況下,忽略整個物理經(jīng)驗,忽視實驗細節(jié)。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綜合素質難以得到培養(yǎng)。
二、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路徑
1、增加趣味元素
高中物理的教學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像電學、磁場等抽象的物理知識學習有很多的實驗是無法在課堂上或者是實驗室上進行的,即使是教師想要借助物理實驗來調劑課堂的教學氣氛,也無處著手。然而,若是長期讓學生單純學習物理理論知識的話,又會顯得非??菰?,最終物理的教學效率仍然不會得到改善。所以如何讓單純的理論學習也能夠變得更加有趣,是值得探討分析的方向??紤]到一般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學習能力,教師可以采用構建概念型物理模型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抽象型的物理理論,即將課本上一些偏理論的物理知識轉換成立體的物理模型。
例如,在“磁感線”相關內容的學習中,教師會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右手螺旋定則”,用右手握住通電直導線,大拇指的方向就是周圍通電磁場的方向,這一理念能夠幫助學生迅速判定磁感線在各種狀態(tài)下的具體方向。然而,若只是通過右手來給學生演示的話,一些缺乏空間想象力的學生很難理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表格繪圖或者是立體模型來幫助學生直觀了解這個原理到底是如何運行的,將抽象的理念轉變?yōu)榱Ⅲw化的模型能夠迅速幫學生解決理論理解方面的難題,讓學生能夠掌握到各種抽象原理的精髓,不僅讓理論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得到提高。
2、結合日常生活
高中物理的學科知識通常較為抽象、復雜,在學習中的難度相對較大,部分學生在課堂學習當中缺乏自信,在對物理概念、定理、公式等相關知識的學習中,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這不僅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動力,而且還會對高中物理的教學效率造成不利影響。新高考下,物理教師需緊跟著新高考的形勢以及要求,突破傳統(tǒng)化物理學科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自身興趣的培養(yǎng),這不僅能加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動力,而且還能使學生的物理學科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高。在高中物理的課堂教學中,物理教師需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生活與物理知識的聯(lián)系,并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熱情,從而使物理教學的質量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對“摩擦力”開展教學時,物理教師可依據(jù)生活現(xiàn)象,指導學生積極觀察、學習與思考,比如,鞋底花紋、車子輪胎等,以促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摩擦力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無處不在。想要使學生充分了解到摩擦力的相關內容,物理教師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自行車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常用的出行工具,請找出摩擦力的原理相關知識,學生經(jīng)過自己思考與回憶,找到與摩擦力有關的設計部位,比如,剎車、輪胎、軸承等。物理教師可繼續(xù)提問:一個人在馬路上推著自行車行走,另個人則騎著車子,兩個自行車的輪子所受的摩擦力是否相同?有什么差異?通過該問題,指導學生與自身的生活體驗相結合,進行思考與探究,這不僅能深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與學習,而且還能促進學生自身解題能力的提高,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滿足新高考的要求與標準。
3、促進自主學習
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最大的改變就是學習態(tài)度上的不同,從“要我學”轉變成了“我要學”,順應著這樣的改變趨勢,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并不是一種教學的手段,而是為了滿足學生的自我探究需求做出的自然選擇,教師所要做的是如何滿足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當中所產(chǎn)生的學習需求,并且要做好科學管理。為此設定階段性的學習目標,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不二之選,讓學生從階段性學習目標的完成上,感受到每一次深入學習給自己帶來的改變,充分展現(xiàn)了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能夠帶給學生的可能性。
例如,在“自由落體運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上的問題以及學生的研究進度,設計多角度的質疑和疑問:假如越重的物體下落得越快,越輕的物體下落得越慢,那么將一個重物和一個輕物栓在一起,快慢情況又如何?這樣的提問會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所掌握知識的局限性,從而根據(jù)自己的研究進度去設計自己的學習計劃,對這個新角度問題的解答過程,就是學生不斷進步的方向和動力,當這一個問題得到解答的時候,就是學生完成階段性學習目標的時候。支持學生不斷深入研究教材以及發(fā)現(xiàn)物理問題的可能性,就是新課改背景下希望學生能夠掌握學習自主地位的根本原因。在學生不斷深入研究物理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物理學習素養(yǎng)在不斷提高,教師也就能夠安排更多高難度的物理學習,讓高中的物理課堂教學效率提高。
4、關注能力培養(yǎng)
近年來,高考物理試卷中的題目形式多樣化,但是教材的更新速度卻是有限的,在此情況下,物理題目就會涉及自然現(xiàn)象、現(xiàn)代社會以及科學信息等,因此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補充一些新鮮的案例和習題,還需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在面對各類物理問題的時候能夠具備一定解題思路。
例如,在學習“波的形成和描述”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借用計算機、實驗器材等教具進行輔助教學,在教師做完演示實驗之后,引導學生舉出生活中類似波動的例子,并且為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如,絲帶抖動實驗、桌面壓直尺實驗、水波實驗等等。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的實驗,并分析波出現(xiàn)的條件等,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適當?shù)奶釂?,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嘗試針對不同波動現(xiàn)象進行提問,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以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物理學科的教學變得更順利,高中物理教師需要運用不同類型的教學方式,幫助高中生學好物理學科,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積極探索的好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及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王紅杰.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之探究[J].學周刊,2018,10(10):90-91.
[2]王香蘭.淺談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2(34):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