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映勤
四十多年前,上世紀70年代—我的少年時代能有什么制作,能會什么制作?以當下人們的眼光,十三四歲還是個孩子,別說制作什么東西,能把自己的生活料理好就算不錯了??墒俏覀冃〉臅r候,普通家庭的孩子動手的能力都很強,許多玩具、用具都是自己親手做成的,不是我們天生勤奮,沒事愿意鼓搗些東西練練手藝,把聰明才智用在制作小玩意兒上,而是沒有條件,多數(shù)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不允許滿足孩子的要求,歸根到底一個字—窮。是貧窮鍛煉了那時候孩子的動手能力,自娛自樂,制作出各種各樣的東西。
生于上世紀節(jié)糧度荒年代,那是個物質(zhì)生活極度匱乏的年代。好在年齡幼小,沒留下什么記憶,倒是從記事起的70年代,在我的記憶中,即使在大城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還是相當困難的。遠的不說,我的一位老鄰居,那時候每個月的月底必到我們家借錢—不多不少正好五塊錢,用來買糧食。當時每個月的二十五日借糧,居民可以預購糧本上下個月的糧食。這至少說明,他們家每到月底是既沒錢又沒糧,就等著米面下鍋了,這還是在大城市中心城區(qū)生活的居民,其他地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困難可想而知。這位鄰居每到下個月十五日單位一開支,當天晚上準會把錢還上,從不失信,“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在我的記憶中,這種借錢糊口的場景周而復始,持續(xù)了不下四五年。五塊錢的缺口,使他們家的經(jīng)濟周轉(zhuǎn)陷入了困境。
當時,在計劃經(jīng)濟的條件下,許多東西要憑票憑本購買,糧票、肉票、油票、布票,麻醬條、火柴條、肥皂條等,五花八門,當然還有糧本、煤本、副食本,不一而足。商品匱乏,定量限購成了常態(tài)。生活在大城市,溫飽問題尚能解決,至于其他的額外開銷基本上就談不到了。辟如孩子的玩具,極少有家長花錢買的。我們玩的東西,大多是自己制作,無非是刀槍、彈弓、鐵環(huán)、尜尜等小的物件。
我第一次見到真正的復雜玩具是當年舅舅從上海出差帶回來的電動小汽車。有書本大小,黃色的。晚上屋里關(guān)上電燈,車里裝上電池,打開開關(guān),車前兩個燈亮著在地上跑,碰上什么障礙物,小汽車“嗡嗡”叫著能自動轉(zhuǎn)向。這種小車當時只賣五塊錢,以當時人們的收入水平,卻絕對屬于罕見的高檔玩具。小汽車是舅舅給同事代買的,只在家里試玩了一次。我們心生羨慕,充滿好奇,心生羨慕,貪婪地看著它,誰也沒有想過要把它留下來,用五塊買一個玩具,那簡直就是異想天開。
孩子們天性好玩,沒有錢買,我們就自己制作,找一根鋸條,我們能做成木制的手槍,涂上黑墨,打上蠟,與想象中的真槍形象酷似??曜哟值膹U盤條,我們能彎成鐵環(huán),再砸出一把一尺長的鐵鉤子,孩子們推著鐵環(huán)在馬路上四處亂轉(zhuǎn),玩得歡天喜地。文靜一點、喜歡下象棋的孩子,買不起棋子棋盤,找一根筆直的圓木棍,等距離劃好,用鋸條比好,一節(jié)一節(jié)地鋸下來,將木頭打磨平整,上面用紅黑墨水寫上車、馬、炮、士、相、卒,然后用牛皮紙畫一張棋盤,楚河漢界,像模像樣,一副自制的象棋就算做好了。玩這種棋,孩子們倍加珍惜,雖然做工粗一點,手感差一些,可那是孩子們將木棍一節(jié)一節(jié)鋸下來做的,純粹是手工制作的孤品,有錢想買都沒地方買去。
上世紀70年代初,社會上興起了乒乓球熱。我家住的附近有一家工廠,在馬路邊放著一塊球案大小、半寸多厚的鋼板,孩子們找一塊空地,用磚頭壘成六個支柱,一群孩子齊心協(xié)力將鋼板抬到上面,搭成了簡易的乒乓球臺,臺子中間用磚頭隔開,權(quán)當球網(wǎng)。每天放學,我們都圍在那打球,興致勃勃,快樂至極。記得當時用的乒乓球和球拍都是處理的,極便宜,乒乓球不帶商標的才五分錢一個,球拍是光板的,沒有海綿和膠粒,三毛七分錢一個。即使這么便宜,有的孩子也買不起。他們找來廢木板—五層或七層的膠合板,照葫蘆畫瓢,自己動手做。球拍的板面鋸好,做兩個球拍把手前后粘上,然后用銼銼圓滑,砂紙打磨平整,一個十分精致的土制球板在乒乓球臺前揮來舞去,好不得意。
當年男孩子們時興玩玻璃彈球,勝負輸贏以“毛片兒”計算。70年代初,天津市面上流行的毛片兒是用卡片紙單色印上簡單粗糙的司令、工兵、地雷的圖案,司令吃工兵,工兵挖地雷,地雷炸司令,三者循環(huán)往復,相互制約。毛片兒十分便宜,有麻將牌大小,十張才賣一分錢,可是消耗量稍大,孩子們幾乎沒什么零花錢,也舍不得買。我們就用橡皮刻出圖案自己印成“毛片兒”,用紙、色彩、圖案與小攤上賣的相差無幾,足以亂真。
窮則思變,雖然生活困難,但當年的孩子大都心靈手巧,能自己制作的東西絕不會花錢去買。生活練就了我們崇尚節(jié)儉、勤于動手的能力。
稍長,上了初中,社會上時興攢半導體收音機。幾個大幾歲的鄰居們整日往半導體元件門市部跑。那里常有一些處理的半導體元器件,門口總是聚著一群人在購買、交換各種無線電器件。
那時候,我上了初中,學校功課少,閑的時間多,也沒有什么書可讀,閑來無事,總想動手干點什么。受這幾個鄰居的影響,一半是好奇,一半是趕時髦,我也混在人群當中,一點點了解了什么叫電阻電容、三極管二極管、磁棒線圈等。回來也照貓畫虎要組裝一臺最簡單的礦石收音機。那時候的礦石已升級進化成了磁棒,收音機盒子是用煙盒大小的剃須刀塑料盒代替,線路板是現(xiàn)成的。在別人的指導下,買幾個處理的元件,按圖索驥,將線路認真焊好,裝上五號電池,插上耳機,居然能收到一兩個電臺的節(jié)目。盡管聲音嘶嘶拉拉,時斷時續(xù),可它畢竟有了聲響。這臺自制的單管收音機放在上衣口袋里,耳機線從袖口穿過,學校開會時,坐在禮堂里,手托著腦袋偷偷地收聽,那不僅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炫耀。有本事自己動手攢一臺小收音機,在同學們眼里無疑就是心靈手巧、技高一籌的能人。
這臺簡易的小收音機,是我至今完成的最復雜的一項制作,完全是在別人的指導下胡亂拼湊的,至于它為什么能收到電臺,無線電都有哪些原理,我至今稀里糊涂。無線電,當時在我們眼里,就是高科技,幾個元器件拼裝在一起能讓它發(fā)出響來,絕對是一件令人興奮無比的事情。我事后琢磨,就憑十幾歲我能組裝成收音機,要不是后來選錯了行,鼓搗這些無聊的文字,興許也會搞出點什么發(fā)明創(chuàng)造,獲個專利什么的。可惜半途而廢,至今一事無成。
我的一位同學的哥哥,當年酷愛無線電,技高人膽大,居然自己買零件攢了一臺電子管的黑白電視機。電視機在七十年代初可是一件極為罕見、極為貴重的高檔電器,一般家庭都沒有。他們家組裝的電視機裝在一個木頭匣子里,顯得十分笨重。開開機,里面黑白的圖形略有重影。也許用的是處理的零件或是組裝的時候有什么地方接觸不良,接收的信號不穩(wěn)定,電視機隔一會兒就會出現(xiàn)雪花。同學的哥哥用一支準備好的膠皮錘子不時在電視機兩側(cè)敲兩下,一切都恢復正常??匆煌砩瞎?jié)目,電視機總要敲上十次以上,一會兒跑過去敲一次,一會兒又得敲一次。即使這樣,我們心里仍然充滿了對這位大哥的崇敬贊佩,他居然能將這么復雜、這么先進的東西組裝出來,不僅有聲,而且還有影兒,實在是太神奇、太了不起了。這臺電視機當時讓我們大開眼界,對無線電知識充滿了幻想和渴望。在我們眼里,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術(shù)、有水平,就是人中龍鳳,就值得我們尊重。
回想起來,那時候?qū)W生中時興的科普小制作,尤其是無線電熱對開發(fā)孩子的智力是個多么好的機遇。沒有人組織,沒有人指導,我們朦朧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力一點點地消失殆盡,隨著興趣的轉(zhuǎn)移,淺嘗輒止,難以繼續(xù)。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的創(chuàng)造潛力發(fā)揮到了極致,只要能自己動手作的,一般都不會用錢買,比我們大一些的青年大到壘房子抹墻灰打家具,小到修理電器裁剪服裝組裝自行車,人人都有一點手藝,無師自通,百練成精。組裝收音機在當年城市學生中相當流行。
四十多年過去了,想起小時候組裝收音機的一些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與嬌生慣養(yǎng)、條件優(yōu)越的下一代比起來,我們那時候的生活確有許多缺憾,貧困落后、物資匱乏,但我們也相應練就了一些動手能力,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睏l件的限制逼迫人們培養(yǎng)了自立意識、生存能力,這恰恰是我們下一代身上所缺少的東西。
自行車是那個時代的高檔消費品,位列家庭“三大件”(自行車、手表、縫紉機)之首。能擁有一輛自行車,對當年的有些青年來說不亞于現(xiàn)在有些人的轎車夢。截止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自行車還是憑票供應的緊俏商品,沒有點門路很難買到。而且它的價格不菲,都在百元以上,以當時剛參加工作的青工收入,相當于三五個月的工資。
買自行車難且價格貴,引得不少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開始自己攢自行車,這幾乎形成了城市青年的一種時尚。自行車商店、委托店門口經(jīng)常聚集著一些購買、交換自行車零件的年輕人。當時的車零件也比較緊俏,商店里不知什么時候來哪一種配件,組裝一輛自行車得跑多好趟,花費好幾個月時間,是一件費時、費力又費錢的浩大工程。今天買個前叉子,明天買個后衣架;這個星期配好了車圈車把,下個星期再配車條飛輪。一輛自行車,幾十種配件湊齊了不容易,鳳凰、永久、飛鴿,津滬的三大名牌處理零件拼裝在一起,組裝出來的雜牌新車,質(zhì)量絕對不比正品車差。
自行車組裝完成,講究點的車主還能別出心裁把它裝飾得高檔豪華,前車軸擰上一根與地面垂直的電鍍鐵棍,高近車把,上面裝上有機玻璃的漂亮車標,堪與現(xiàn)在的名牌轎車一比。前后的車軸上套上尼龍彩色的毛圈,騎上車毛圈隨著車軸轉(zhuǎn)動,煞是好看。自行車的擋泥板尾部裝上罐頭盒或易拉罐剪成彎好的裝飾物。一輛不起眼的自行車,人們想盡一切辦法對它進行美化。
攢自行車需要一定的費用,基本上都是參加了工作的年輕人的愛好。我的鄰居就有幾位這樣的車迷,他們攢著,我們看著,慢慢地也看出了點門道。那個時候,我剛上初中,好奇心強,總想動手干點什么。受這幾個車迷大哥的影響,開始慢慢地學習修自行車,有時將母親的自行車拆開,擦擦車,換換油什么的,對其中的構(gòu)造組裝多有了解。有一個星期天,我心血來潮,把母親的自行車整體拆散,前前后后做了一遍大修。拆下的零件,擦拭干凈,照原樣裝好。緊螺絲,點機油。一頓收拾,緊干慢干天黑了下來。忙了一下午,將自行車修整好。站在那慢慢欣賞,頗有點成就感,心里不由得產(chǎn)生一股莫名的興奮。在同齡人眼里看著十分復雜的活兒,在我的手里已經(jīng)不在話下,能夠輕易地完成,這也是一件讓人心感快慰的事。
第二天晚上,母親下了班,很隨意地對我說:“今天早起差點出事,你昨天修完車,前軸的螺絲沒擰上,要不是我從院里推車時發(fā)現(xiàn)了,騎在路上還不得出大事?!?/p>
我冥思苦想,終于回憶起昨天收工時,忙中出錯,很可能忘了擰緊前軸的螺絲。母親并沒有過多責怪我,但我還是嚇出了一身冷汗,想想都后怕,無論什么事,一時的疏忽馬虎很可能會釀成大禍。我心里暗暗記下,以后做事盡可能地認真仔細。
兒時的制作,鍛煉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能力,從那些不起眼的小制作中,我體會到了什么叫“自力更生”,什么叫“勤勞智慧”。我們的素質(zhì)教育是在生活環(huán)境中自然進行的。與之相比,我切身感受到現(xiàn)在的孩子許多能力都有了明顯的退化。你能想象他們制作一些簡單的玩具嗎?比如木制的手槍、鐵絲彎成的刀劍彈弓、泥巴捏成或廢紙疊成的各種小玩藝兒,這些簡單的手工竟然也成了學校的一門功課。我們給孩子提供了太多的現(xiàn)成的東西,不僅僅是衣食住行,還包括他們玩的一切。
懷舊是一種老態(tài)的表現(xiàn),已過天命之年,我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進入了懷舊的階段,這于我是十分可怕的。五十歲是一道可怕的門檻,不是指生理上,更是指心理上。但是從這種對舊時生活的回憶中,我還能發(fā)現(xiàn)一些對今天也許有宜的東西,這,又讓我感到一絲欣慰,就此打住。
責任編輯:丁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