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
乳腺癌是女性惡性腫瘤中常見的一種,該病的發(fā)生率在逐年上升,并且患者呈現(xiàn)年輕化發(fā)展趨勢。在乳腺癌早期沒有特異性癥狀,通常會被忽略,需要定期體檢,盡早診斷并盡早給予治療,以便提高預后效果[1]。目前對該病的治療在不斷更新與完善,但是仍然有部分早期乳腺癌患者出現(xiàn)復發(fā)與轉移情況,晚期乳腺癌沒有治愈的可能性。對晚期乳腺癌的治療,其主要目的是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緩解相關癥狀[2]。近年來晚期維持治療理念得到廣泛關注,可以通過維持治療延緩病情進展,對患者的癥狀進行減輕。其中卡培他濱藥物是臨床常用于惡性腫瘤治療的藥物,通過卡培他濱單藥維持治療,能夠取得滿意療效[3]。在本次研究中,對晚期乳腺癌進行卡培他濱單藥維持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晚期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為女性,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0 例。對照組中,年齡36~72 歲,平均年齡(57.8±7.3)歲;其中浸潤性導管癌6 例,腺癌22 例,髓樣癌10 例,其他2 例。實驗組年齡37~73 歲,平均年齡(58.3±7.2)歲;其中浸潤性導管癌5 例,腺癌23 例,髓樣癌9 例,其他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確診為乳腺癌,在接受化療后卡氏功能狀態(tài)量表(KPS)評分>60 分,患者知情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預計生存時間<3 個月,化療禁忌證者,藥物過敏者等。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需要對患者的病史進行詳細了解,并及時給予常規(guī)檢查,包括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檢查、胸片、CT 或彩超等檢查,以便對其基線水平進行確定。對照組患者不給予藥物治療,定期需要復查,對患者進行隨訪觀察。實驗組患者給予卡培他濱單藥維持治療,口服卡培他濱藥物,給予2000 mg/(m2·d)治療,在餐后30 min 左右溫水送服,連續(xù)治療3 周為1 個療程,直到病情進展或不耐受停藥,每隔12 周需要復查,對其療效進行了解。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生活質量、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給予自擬量表評估,總分100 分,分數(shù)越高生活質量越好。對患者不良反應進行記錄,包括腹瀉、嘔吐、嗜睡、口腔炎等。療效判定標準:完全緩解:病灶基本消失,維持療效>4 周。部分緩解:病灶縮?。?0%以上,療效維持>4 周。穩(wěn)定:病灶縮小25%~50%左右。進展:病灶縮小或增加<25%??偩徑饴?(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實驗組治療總緩解率92.5%高于對照組的75.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80.2±6.7)分高于對照組的(64.3±4.2)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低于對照組的27.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水平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水平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n(%)]
乳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其發(fā)生率與復發(fā)率較高,該病的主要癥狀為疼痛、腫塊、乳頭溢液、乳房外形改變等,患者早期沒有明顯癥狀,容易被忽視。病情發(fā)展到晚期會出現(xiàn)刺痛、陣痛、隱痛等癥狀。該病的發(fā)生與雌酮、雌二醇有密切聯(lián)系,并且過于肥胖與營養(yǎng)過剩會導致雌激素對乳腺上皮細胞刺激性加強或延長,乳腺癌的發(fā)病風險會顯著上升[4,5]。近年來我國乳腺癌的發(fā)生率在不斷上升,隨著年齡的增長導致患者身體功能在不斷衰退,由于患者身體素質較差,無法耐受常規(guī)化療的毒副作用,從而導致治療效果不夠理想。而大多數(shù)晚期乳腺癌患者病情比較嚴重,生活質量受到較大影響,需要給予有效的治療,以便提高預后效果。其中卡培他濱單藥維持治療效果較好,能夠延長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促使生活質量的上升[6,7]。
卡培他濱維持治療中,以口服為主,對腫瘤組織有較高的選擇性,特異性強。該藥物能夠對癌細胞分裂進行有效的抑制,并且對RNA 與蛋白質的合成造成一定的干擾,可以阻止乳腺癌的惡化[8]。該藥物屬于新型的氟尿嘧啶衍生物,在人體內經過逐級酶聯(lián)反應會被轉化為5-氟尿嘧啶(5-FU),而腫瘤細胞內具有豐富的胸腺嘧啶磷酸化酶物質,通過卡培他濱維持治療,可以讓該藥物作用于腫瘤細胞內,將其轉化為具有抗腫瘤活動的5-FU,對腫瘤細胞特異性進行殺滅處理,對正常組織的損傷較小。與其他抗腫瘤藥物不同,該藥物自身不具有細胞毒性作用,在被人體吸收后,會被轉化為5-FU,繼而發(fā)揮出細胞毒性作用,抗腫瘤效果顯著。并且該藥物能夠對腫瘤部位進行選擇性轉化,能夠對正常細胞的破壞進行有效規(guī)避。在臨床上,卡培他濱單藥維持治療的療效比較理想。顧衛(wèi)衛(wèi)[9]在研究卡培他濱單藥維持治療晚期乳腺癌中,其總緩解率為80%,卡培他濱單藥維持治療在晚期乳腺癌中具有顯著療效,其口服方便,安全性較高,且療效明顯,符合維持治療晚期乳腺癌的選用藥物。
在本次研究中,對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分析,實驗組治療總緩解率92.5%高于對照組的75.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晚期乳腺癌患者中開展卡培他濱單藥維持治療,能夠有效的緩解癥狀,延緩病情。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低于對照組的27.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該藥物治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該藥物治療效果較好,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在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給予卡培他濱單藥維持治療,能夠取得滿意的療效,藥物使用安全性較高,不良反應率較低,顯著延長患者生存期,促使其生活質量的提高,在臨床上的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