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肝硬化是臨床一種常見的以肝功能下降和門靜脈高壓為主要表現的進行性肝臟疾病,晚期患者會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痔出血、肝性腦病等嚴重并發(fā)癥[1,2]。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見并發(fā)癥,患者發(fā)病急,出血量大且病死率高。臨床治療主要通過降低門靜脈高壓快速止血為主,胃鏡下止血是目前臨床常用的急救方式,可直視下觀察出血位置,止血效果徹底,但對于胃鏡止血的時機選擇存在爭議,多數學者認為早期止血可減少出血量,提高治療效果;也有學者認為早期胃鏡診治可增加再次出血風險[3],本研究通過分析本院89 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不同時機行胃鏡診治,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 年3 月~2019 年2 月收治的89 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歷資料,依據胃鏡診治時機不同分為早期組(47 例)與晚期組(42 例)。早期組男30 例,女17 例;年齡40~76 歲,平均年齡(51.0±8.6) 歲;平均肝硬化病程(23.0±8.7)個月;晚期組男26 例,女16 例;年齡42~75 歲,平均年齡(50.0±6.8) 歲;平均肝硬化病程(25.0±9.2)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肝硬化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均有嘔血、黑便等肝硬化合并消化大出血表現,臨床診斷明確;②所有患者入院后采取胃鏡治療及常規(guī)補液等治療。排除標準:①其他類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②胃鏡實施前出血已停止的患者。
1.2方法 患者急診入院后均給予補液、生命指標監(jiān)測等常規(guī)措施,根據患者出血量及血壓進行輸血等治療維持血壓穩(wěn)定,早期組患者入院6 h 內給予胃鏡檢查及治療,所有患者均在本科胃鏡室治療,胃鏡為本院Olympus GIF260 電子胃鏡,依據患者病情注射腎上腺素(注射藥物),止血夾采用MD 850 型欽夾及配套的HX-SLR-I 型欽夾推送器,治療時觀察清楚所有出血部位止血徹底,嚴格依照胃鏡說明書及無菌操作。晚期組患者入院后給予補液、輸血等治療后胃鏡診治時患者入院超過6 h,術后常規(guī)置引流管[4]。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指標包括患者住院時間、治療時輸血量及治療后出血復發(fā)率及并發(fā)癥。治療時止血成功標準:胃鏡下出血停止,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無嘔血及治療后血便;再出血:胃管引流見大量血性、咖啡色液體,患者再次嘔血及血便,血壓下降,血紅蛋白降低20 g/L[5]。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輸血量比較 早期組住院時間(8.84±2.57)d 短于晚期組的(12.43±4.25)d,治療時輸血量(284.32±25.34)ml 少于晚期組的(406.94±67.38)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輸血量比較()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輸血量比較()
注:與晚期組比較,a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后止血情況比較 早期組患者止血成功率93.6%高于晚期組的76.2%,止血后再出血發(fā)生率6.4%低于晚期組的2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治療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早期組患者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3%(2/47)低于對照組的19.0%(8/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止血情況比較(n,%)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n(%)]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見并發(fā)癥之一,約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患者肝硬化病史長,食管靜脈血管迂曲擴張,患者發(fā)病時病情急,出血量大,患者出現休克、昏迷等癥狀危及患者生命,臨床需急救治療。內鏡下止血是目前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治療方式,胃鏡可作為消化道出血的診治與治療,治療時可通過胃鏡器械觀察出血位置,制定止血方案,同時可根據胃鏡觀察破損血管判斷出血量,及時預備血漿等血液制品保證患者血壓穩(wěn)定[6,7]。但對于胃鏡治療時機尚無定論,目前多認為越早行胃鏡止血治療后效果更好。
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大,患者急癥入院時多呈昏迷癥狀,患者意識模糊,出血等可進入患者氣道導致患者窒息死[8]亡。因此,盡早應用藥物等止血可阻斷患者血壓進行性下降的效果,但患者早期多存在出血癥狀,行胃鏡檢查診治風險大,首先患者消化道出血,胃鏡置入困難,有效循環(huán)量下降患者躁動不安,難以配合,且胃鏡操作時會刺激患者咽喉壁神經,患者出現嘔吐等反應,局部壓力增高會加大出血量及誘發(fā)其他位置出血。其次上消化道殘存血液會影響胃鏡操作視野,盲目下行血管夾閉效果難以肯定,止血效果不確切,同時胃鏡置入時患者呼吸道相對閉塞,患者呼吸困難,增加患者窒息風險,因此胃鏡時機選擇至關重要。根據本院肝硬化伴上消化出血患者并依據治療時機分為早期組(入院6 h 以內)及晚期組(入院6 h 以上)可以發(fā)現,早期組患者治療后患者住院時間顯著縮短,治療中輸血量也顯著減少,這是由于早期行胃鏡檢查及胃鏡下止血患者意識等清晰度尚可,多數可取得患者的配合,早期胃鏡止血時患者食管壁等清晰,出血位置無疏松血栓形成,止血夾夾閉牢靠;早期組患者止血成功率93.6%高于晚期組的76.2%,止血后再出血發(fā)生率6.4%低于晚期組的2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多是由于患者出血量增加時增大了胃鏡置入與止血難度,患者一般狀況差,治療后效果一般。早期組住院時間短于晚期組,輸血量少于晚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早期組患者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3%(2/47)低于對照組患者19.0%(8/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患者入院6 h 內行胃鏡下診治及止血等治療可顯著提高治療有效率,縮短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經濟壓力。
綜上所述,早期對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行胃鏡診治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患者治療輸血量,患者治療后再出血發(fā)生率下降,且可顯著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臨床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