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長出的藤蔓相互糾纏”
看到《時間筆記》的時候,我以為它呈現(xiàn)的是一部長時段的作品,沒想到這部詩集基本上都是梁平的近作。而就其所顯露的心跡而言,又的確可以視為長時段的生活所醞釀的變化在近期的一個呈現(xiàn)。這種變化是詩人情感從外向內(nèi)的推進,從宏闊向幽微的調(diào)試,在“大我”與“小我”之間構(gòu)成血與肉的關(guān)聯(lián),在人與人、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各種沖突與隔閡中達成和解。很明顯,這個變化的根本所在,是在努力甚至是執(zhí)拗地推進情感的強度?!稌r間筆記》的命名似乎與讀者達成了一個契約,即我們可以將他的詩歌視為一種個人化的記錄,一個人的心路歷程?!稌r間筆記》就是詩人的心路筆記,它的所指、能指又絕不是簡單的個人履歷,而是更深刻地揭示了作為社會里的“個人”繁復(fù)的內(nèi)心狀態(tài)。打開《時間筆記》,或許就能找到詩歌的秘密編碼,披閱一份新鮮、異質(zhì)、妙趣橫生的《私人檔案》——
世紀之交,單純與文字為伍,
在《紅巖》看紅梅花開了三茬。
解放碑的某個小巷還有人對接暗號,
沙利文的刀叉不見了蹤跡。
一枚閑子被《星星》喚醒,
從沙坪壩經(jīng)桑家坡直抵燕魯公所,
組織給我接風(fēng)在克拉瑪依,
新華路一個有隱蔽意味的地方。
紅星路上沒有紅顏色的星星,
慘白的星光爬上額頭分行,
第一行和最后一行都掛在鐵門上,
與滄桑越來越匹配。
十五年以后,我把星星的密電碼,
在星光燦爛的夜晚交給了接頭人,
不帶走一個標點符號。
九眼橋在那天夜里,失眠了。
少陵老爺子夜游浣花溪
和我不期而遇,小店里喝的那杯酒,
有點猛,在茅屋折騰了一宿,
醒來發(fā)話,過來種植點花草吧。
花甲挪窩《草堂》扎寨,
還是那套種植的手藝,橫撇豎捺。
茅屋沒有崗哨,沒有磚瓦磕磕碰碰,
隨心所欲、所不欲。是為記。
果然是“私人檔案”,詩人提供了幾個清晰的時間節(jié)點,還有作為生活路標的幾個地點、幾個相關(guān)人物和三份知名雜志,但這份“私人檔案”的書寫又充滿暗號和密碼,“紅梅”“星星”“茅屋”之類既是寫實又是隱喻,由此它顯現(xiàn)了詩歌的本義,即使是白話詩,即使是一種自白,詩人也沒有放棄它一定的秘傳屬性,尤其是在廣告的直白意圖和大眾傳播的顯白話語里,詩歌依然使用著一種幽微的語言,有如擔憂一旦沒有了密碼與秘傳,某些與詩歌有關(guān)的真理就會消失,或者被誤讀。
詩人的這份私人檔案并非一目了然,在詩歌寫作中,詩人既孜孜于自我分析,又傾向于自我掩飾,甚至有時候也不免渴望自我圣化,很難說這是本意還是無奈之舉,詩人說,《我被我自己掩蓋》——
我被一本書掩蓋,
文字長出的藤蔓相互糾纏,
從頭到尾都是死結(jié),身體已經(jīng)虛脫。
我被一個夢掩蓋,
斷片與連環(huán)鋪開的情節(jié)清晰,
梅花落了,枝頭的雪壓啞了風(fēng)的呼嘯。
除了書和夢,詩人寫到,“我被一句話掩蓋”,無法區(qū)分“舞臺與世界”,真實與幻影;最終,“我被我自己掩蓋,草堂的荒草爬滿了額頭”,顯然,“掩蓋”既有遮蔽也有遮護的意味。就像梁平在一些詩中,既揭破面具又使用面具,既以夢揭示現(xiàn)實,又以夢掩飾自我。但自我遮護似乎并不是梁平的個性,他在詩中更多的是在贊美“裸露”和坦誠,他說,“裸露是很美好的詞”,一如《石頭記》所說,“我的前世就是一塊石頭”。在“我被一本書掩蓋”,被夢、被話語以至被“我”自己掩蓋的認知之后,梁平很快說出反語敘述,“不用面具,不會變臉”,如赤裸的石頭。詩人說他就這樣做“墊底”的石頭,“如果這樣都有人被絆了腳”,他勸人“找找自己的原因,我一直在原地,赤裸裸”。與梁平詩歌增加著的反語修辭相比,這里的敘述雖不算深刻,但依舊有點咄咄逼人。
無論是掩蓋還是坦誠,似乎都與人的需求或欲望有關(guān),詩人承認他的《欲望》,但他也愿意如此看待自身,“我的欲望一天天減少”,“曾經(jīng)有過的忌恨、委屈和傷痛,/一點一點從身體剝離,不再惦記,/醒悟之后,行走身輕如燕。/我是在熬過許多暗夜之后,讀懂了時間……”,不再有紛爭與忌恨,他提供了一個時辰以見證這一點,這是孟子所說的平明之際羲皇的時間?!疤炝恋帽纫郧霸缌耍巴獾镍B,它們的歌唱總是那么干凈,我和它們一樣有了銀鈴般的笑聲。”這就是他此刻的意愿,質(zhì)疑自己曾經(jīng)的欲望與動機,摒棄自身的執(zhí)念,同時隱含著對他人看法的修正。這是詩人天真的一面。
他如此自白說:“我的七情六欲已經(jīng)清空為零,/但不是行尸走肉,過眼的云煙,/一一辨認,點到為止?!蔽覀儾恢朗欠駪?yīng)該相信詩人所說,因為他一直在制造自我的反語,他一直在使用著反語敘述。至少這是詩人心跡的表露,他稱自己《深居簡出》,滿眼是一個祥和的世界,“騎馬挎槍的年代已經(jīng)過去,/天地之間只有山水?!?與鄰居微笑,與糾結(jié)告別”,我們是否該相信這個“閑庭信步”的詩人,“熟視無睹樹上站立的那只白鷺”,而且他告訴我們“那是一只讀過唐詩的白鷺,/心生善意,含情脈脈”,連懷孕的貓也在“伸展四肢的瑜伽”。他說,“我早起沏好的竹葉青,茶針慢慢打開”,似乎沏茶、茶葉在水中舒展,都是一種主體性的心理過程的顯現(xiàn),“溫潤而平和”。
在詩人的整體語境中,不好斷言“與糾結(jié)告別”微笑的面孔是內(nèi)在真實狀態(tài),還是他希望自己顯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但至少,詩人希望的是走向中庸之道而非極端處境。詩人說自己已到了《耳順》的年紀,沒有“掩飾、躲閃、忌諱”——
耳順,就是眼順、心順,
逢場不再作戲,馬放南山,
刀槍入庫,生旦凈末丑卸了妝,
過眼云煙心生憐憫。
耳順能夠接納各種聲音,
從低音炮到海豚音,
從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
甚至花腔、民謠、搖滾、嘻哈,
皆可入心入耳?!?/p>
詩歌的傳記經(jīng)驗所表達的并非一些事件的編年史,而是變化著的心理軌跡,內(nèi)心的欲望與愿望也是它的一部分,“耳順”不同于“順耳”,后者差不多是一種自然事態(tài),前者卻是一種人們普遍渴望抵達的主觀性。前者由環(huán)境宰制,后者由自身決定。通常而言,耳順的修為是在一些價值含混的乃至相互沖突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有時候是為著讓主體性的感知與無價值的事實之鏈斷開,即讓“身外之物脫落”,有時候卻是一種沒有價值觀的修煉,讓主體的感知與價值之鏈分開。
就像詩人總在裸露與掩蓋之間游移,他也在欲望的清空與欲望的搏擊之間游移,梁平總是制造自己的反語敘述,在放言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之際,詩人旋即又承認《我肉身里住著孫悟空》,他真是一個表現(xiàn)自我矛盾的高手。不過,他希望“無休止的博弈和廝殺,/并不影響我面對世界的表情,/真誠、溫和而慈祥。/我清點身體內(nèi)部歷經(jīng)的劫數(shù),/向每一處傷痛致敬”。他對受傷的自身致敬,又為他可能帶來傷害的能力擔憂,“我知道自己還藏有一顆子彈,/擔心哪一天子彈出膛,傷及無辜”,因此,“盲點”或“盲目”也是雙重意味的,所以他甘愿“讓世間所有的子彈生銹,成為啞子”(《盲點》)。
受傷與傷害或許體現(xiàn)了一種身體的社會屬性,既是生活敘述,又似乎包含著一種轉(zhuǎn)義。在我們的時代,所有的行為都有自己的反面,所有的價值都產(chǎn)生了含混與歧義,所有的事物都感染了另一種屬性。他在《經(jīng)常做重復(fù)的夢》中說,“……這個夢是一次殺戮,/涉及掩蓋、追蹤、反追蹤,/和亡命天涯。/我對此耿耿于懷,/這與我日常的慈祥相悖,/與我周邊的云淡風(fēng)輕,/構(gòu)成兩個世界。/我懷疑夢里的另一個我,/才是真實的我。/我與刀光劍影斗智斗勇,都有柳暗花明的勝算,/甄別、斡旋、偵察和反偵察,從來沒有失控?!比绻淮嬖谏衩刂髁x的解釋的話,如此可疑的“夢里的另一個我”,讓詩人自身感到如此陌生的另一個我,或許源于多變的社會生活狀態(tài)中的某種集體潛意識。在一個劇烈變遷的社會歷史階段,在欲望與無欲的掙扎中,似乎每個人都在“掩蓋”與“裸露”之間擺動,每個人都會成為兩個(或更多)相互分離的人,每個人的每個時刻或許都是相互分離的人。詩人力圖在不斷制造出反語的過程中與一個確定的自我保持距離。
夢的時間或許是事實世界的一個諷喻性的敘述。夢是事實世界的寓言。這是一個風(fēng)輕云淡的世界,也是一個刀光劍影的世界。對個人生活而言的刀光劍影或許純屬子虛烏有,但卻揭示了人們所熟知的社會情境。在利益急劇增長而不能共享的時代,社會性的互利模式已經(jīng)轉(zhuǎn)換為無法遏制的互害模式。詩人的無意識場景確然無疑地揭露了真實的社會生活場景。不過在《夜有所夢》中,當“我”獲得了神賜的可以詛咒敵人的萬能權(quán)力,卻“找不到可以送帖的人”。在充滿反語的敘述話語中,梁平的詩抵達了一個反諷的生活時刻。他希望從這種焦慮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一個證明就是他將這一切視為“前世修來的緣分”。詩人注重的,是對友誼的渴望、對坦誠的向往、對戒備與敵意的棄絕,以及由此而來的豁達心智的養(yǎng)成。如《花名冊》一詩所說,“別在生命的嘔心瀝血里,假設(shè)敵意與對抗,平心靜氣”。
“我是我自己的反方向”
在無欲與欲望之間,在裸露與掩蓋之間,在友情與敵意之間,詩人在不斷地游移擺動,因為他并不能確定是環(huán)境決定論還是個人的主觀修為才是整個事態(tài)的焦點,社會心態(tài)的改變過于劇烈,時代的巍然不變也無法撼動,以至于古典社會的倫理不再起真實的作用,無欲與耳順也缺乏真實的生活根基。詩人所做的,也是在不斷地制造反語,以便與自身永遠區(qū)別開來,在下一個時刻,與自己不統(tǒng)一。他說,《我是我自己的反方向》——
鏡子面前我看不見自己,
別人的眼睛里我看不見自己,
我是我自己的錯覺。
跟自己一天比一天多了隔閡,
跟自己一次又一次發(fā)生沖突。
我需要從另一個方向,
找回自己……
真正反省的時刻終于到來了:我是我自己的反方向。這里需要偏離一下傳記心理學(xué)的描述,關(guān)注一下詩歌中的悖謬修辭。對詩人來說,修辭即意味著一種隱秘的修行。詩歌中的修辭意味著對一種隱而不彰的意義模式的探究,我們在此意義上說它是內(nèi)心深處的修行方式。比起“所謂胸懷,就是放得下鮮花,/拿得起滿世界的荊棘”這樣的格言化的表達,“我是我自己的錯覺”,“我”“跟自己一天比一天多了隔閡”,體現(xiàn)出更富于現(xiàn)代意義的內(nèi)在省思。打個比方說,如果詩歌中的雋語警句或格言風(fēng)格是修行的“顯宗”部分,“我是我自己的反方向”這樣的修辭則是修行的“密宗”領(lǐng)域。再換個說法,前者指向?qū)λ说慕陶d,后者則歸于慎獨。
詩人尋找著自己的《過敏原》是什么,過敏既是身體上的又是心理性的,當“皮膚上的戰(zhàn)事蔓延至胸腔”,他看見路易斯·辛普森關(guān)于詩人要有一個好胃口的告誡,“消化橡皮、煤、鈾、月亮和詩”,讓他“羞愧于我的自愛自憐”,便“忘了夜幕放大的恐懼,/在鏡子前端正衣冠。/大義凜然地出門、下樓、發(fā)動汽車”,“我不是去醫(yī)院,而是漫無目的,/想隨機遇見我的過敏原,/一個紅燈,或者一顆子彈”。在一個極其普通的日子里,“端正衣冠”“大義凜然”的姿態(tài)幾乎具有一種堂·吉訶德式的喜劇性意味。如果說梁平的詩沒有陷入顧影自憐的話,恰恰是因為他在某種反語敘事中將自我喜劇化了,將自我理解為一個諷刺性的和嬉戲性的形象似乎更自然一些。對社會生活的精確感知和荒誕不經(jīng)的夢幻感受,成就了一種既荒謬又浪漫的風(fēng)格。
詩人意識到,或許自己《有病》,但“問題在于這絕不是某個偶然,而是我的常態(tài)”。不要輕易忘記,他習(xí)慣于制造自己的反語,他說,《我是一個病句》——
其實,我的病句并不傳染,
如此而已,我確信,
“裸露的墳場”如同“舊年的傷疤”,那是“一百顆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一下子“封存了體溫”。在很多詩篇中,詩人描述了他生活過和正生活的地方,它們形成了一個地方的氛圍,就像空氣那樣不可見,但卻被人無意識地呼吸著,即使沒有進入人們的意識,也會潛入人的無意識。
對個人生活史的追蹤,詩人一直追溯到“未曾謀面的祖籍”,“我的年輕、年邁的祖母,以及她們的祖母、祖母的祖母”,她們那些“游刃有余,習(xí)慣了刀剪在紙上的說話”,她們生命中的“那些故事的片段與細節(jié),/那些哀樂與喜怒,那些隱秘”(《剪紙》),似乎仍然與詩人有關(guān);還有在“舊社會”運送槍支的《老爺子》,“我無法想象那些水運的槍支”,從“重慶到漢口”,“如何安全抵達”,“那些槍口,最后對準了誰?/老爺子從來沒有提及”,只為“養(yǎng)家糊口”的“老爺子從來不看天上的風(fēng)云,/只管地上的煙火,拖兒帶女,/踉踉蹌蹌走進新的社會和時代”。從這些追憶性的傳記式敘述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一種自覺地挖掘“時間”或“自我”地層的意圖,在追溯籍貫時他說,“我不在那里生長,那是我的歸宿”,“爺爺?shù)哪贡羌易V的節(jié)選”,“爺爺就是我的豐都”(《豐都》)。就像一部真實的傳記那樣,時間和家族譜系的回溯成為一個必要的部分。
最終,詩人發(fā)現(xiàn)自己真正的歸宿是在文字中,他說,“我睡在一張紙上”,“都拼接成漢字,/清瘦、飽滿,或者殘損,/那是我一生健全的檔案”。在梁平看來,不管殘損還是健全,詩歌都是他最真實的私人檔案。作為生活史或事件史,詩歌定當不會成為個人“一生健全的檔案”,但作為一種精神生活史或心理軌跡的記錄,詩歌留下了豐富多樣的內(nèi)在體驗。而且,詩人相信,“我在紙上的一詠三嘆,被自己珍藏,成為絕唱”(《一張紙上》);他在另一首詩里說,“如虎,如豹”,“我的文字,和我一樣桀驁,積攢了一生的氣血,咄咄逼人”(《十字路口》)。梁平對自己文字的想象也是如此相反,“一詠三嘆”似乎依然是“咄咄逼人”的反語。
作為個人傳記書寫的詩歌或許最終不過是一種修辭與“想象”,對梁平來說,更是一種反語敘述的過程,“越是虛無縹緲越具體。/我自己姓甚名誰已經(jīng)迷糊,/想象過于奢侈,/場景似是而非”(《想象》),但無疑,其間也透露出無足輕重的真實信息,如《墓志銘》所記錄:“我的祖籍、出生地,/我的姓氏、名字、階段性的身高,/我血脈里的嘉陵江和長江……”生活或許平淡無奇,而諸多矛盾沖突也轉(zhuǎn)向了它的轉(zhuǎn)義,“安逸、散漫、麻辣也柔和”,就像詩人的文字與性情,總在“茶”和“酒”之間,可以“赴湯蹈火”,也能“溫文爾雅”。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從“私人檔案”到“墓志銘”——
重慶,成都,生活的儲存與流放,
我身在其中,健在。
我叫梁平,省略了履歷,
同名同姓成千上萬,只有你,
能夠指認,而且萬無一失。
耿占春,文學(xué)批評家,著有《隱喻》《失去象征的世界》《沙上的卜辭》等。有隨筆和詩歌發(fā)表。曾獲第七屆“華語傳媒獎年度批評家獎”,第四屆“當代中國優(yōu)秀批評家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