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偉 袁豪
對“教師為什么要不斷提升專業(yè)能力”的問題,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人在不同的處境,可能會有不同的回答。這里,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討論,或許可以促使您再次審視和思考這個問題。
為了自身的幸福生活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在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看來,人的活動目的可以分為工具性目的和終極性目的。在人類活動的目的中,有一些是為了其他目的而選擇的,是為實現最后目的服務的,這樣的目的是工具性目的。例如,體面的工作、社會地位、高工資……盡管這些目的也是生活需要,但它們不是終極的,而是實現終極目的的中介物。以掙錢為例,人需要錢,但人生活的目的終究不是為了錢,錢只是達成某種生活的途徑與手段。人類活動中,有一種永遠因自身、絕不是為他物而選擇的目的,這是人生的終極性目的。終極性目的是絕對的最后目的。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幸福就是人生的終極目的。比如,你想要體面的工作、比較高的社會地位、高工資,但這些東西可能不是你的終極需要,你要這些,是因為它們是達成幸福的工具和途徑,你最終需要的可能是幸福。人不忘初心,就是別忘了讓自己、讓他人幸福生活的初心;人不能把手段當成目的,要為終極目的而活。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致于忘了為什么而出發(fā)。”這是對忘掉人生終極目的、把手段當成人生目的的生活方式的批評。
盡管人們都向往幸福、追求幸福,但人又未必都對幸福有清醒的認識。法國哲學家盧梭有這樣的判斷:“人們總是愿意自己幸福,但人們并不總能看清楚幸福。”認識和理解幸福是追求、創(chuàng)造幸福的基礎。怎么認識和理解幸福,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觀察人生百態(tài),我們可以說,幸福是人審視自身生存狀態(tài)所產生的愉悅體驗。一方面,幸福是一種主觀的感受,幸福感是主觀的??鬃诱f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體現了幸福的主觀性。理解了幸福的主觀性,我們可以通過調整看法,賦予人生處境和經歷以不同意義,從中獲得不一樣的心理體驗。另一方面,幸福的對象是自身的生存狀態(tài)。自身的生存狀態(tài)是一種客觀的現實存在,這使幸福具有了一定的客觀性?;谛腋5闹饔^性和客觀性,人要幸福就不僅需要積極心理、陽光心態(tài),而且需要創(chuàng)造一種更為理想的生存狀態(tài)。
教師幸福生活的狀態(tài)可能和工作環(huán)境有關,比如工作體面、收入較高;可能和學生有關,比如學生愛學習、參與課堂教學積極主動;也可能和家庭生活有關,比如父母留給自己的基礎比較好、夫妻恩愛、子女優(yōu)秀;等等。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美國有一部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開頭的故事是:大學教師凱瑟琳來到一所高水平學校,遇到一批優(yōu)秀的學生。第一次上課,凱瑟琳照本宣科,所教的內容全部是學生自學過的。學生問凱瑟琳:“你還有其他可教的沒有?如果沒有,我們就自習去?!闭f完,學生紛紛離開。凱瑟琳尷尬而無奈地看著學生離開教室,這時的凱瑟琳幸福嗎?當過教師的恐怕都不會說她幸福。這個例子說明,體面的工作、優(yōu)秀的學生不一定讓教師幸福,而有能力去吸引、影響和改變學生,這樣的教師才可能有真正的職業(yè)幸福。想一想:這樣的幸福從哪里來?是不是需要不斷學習和專業(yè)成長?不斷學習和專業(yè)成長是不是教師幸福生活的途徑和方式?
為了更好地實施愛的教育
建議老師們搜索泰國教育短片《老師的心》看看。這部教育短片講述了年輕女教師影響患有自閉癥的學生“小超”,使“小超”獲得自信和信任,并最終成為教師、經?;啬感?赐约憾鲙煹墓适?。
在這個短片中,你能看到年輕的女老師對“小超”的關懷和愛。愛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有愛的教育才有意義、有力量。教師如何實施有價值、有意義、有力量的愛?我們以為還是學習。我們看到,年輕女老師在面對“特殊”學生時,開始也沒有經驗,也不知道怎么辦,但她選擇了學習。在閱讀中,她看到患有自閉癥的孩子對轉動的事物更有興趣關注的文字后,嘗試用轉動的紙風車檢驗書中所述是否真實,在發(fā)現書中的研究成果為真時,她又有了在教鞭上放紙風車以引起“小超”注意的改變;在書中看到患自閉癥的孩子更需要擁抱時,她給孩子以擁抱;在其他家長和學生都認為“小超”是“智障”時,又是她想到書中提到患自閉癥的孩子對數字背后的日期特別敏感,進而想辦法證明了“小超”在某些方面具有超人智慧,而不是“智障”……可以說,正是不斷學習和善于學習成就了、成全了這位年輕女老師的愛。我們不能奢望師范學院的教育教給自己面對所有學生的完整方法,猶如這位女老師,遇到身體、個性、經歷千差萬別的孩子,怎么辦?還得讀書,還得通過學習找到辦法。因此,如果你愛孩子、愛教育,就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專業(yè)成長,從而更有成效地實現教育目的,更有智慧地實踐愛的教育。
為了發(fā)揮榜樣的力量
很多年前,曾經看到一份“全國中小學十杰教師”的推評材料:
這位教師新到一所小學當班主任時,發(fā)現這個班的學生在早讀時間很吵鬧,而且經常遲到。開始,她用批評的方法試圖改變學生,但幾周的實踐證明了這種方法的徒勞。新的一周開始了,學生走進教室時,發(fā)現班主任端坐在講臺前,旁若無人、聲情并茂地朗讀一本有趣的童書。陸陸續(xù)續(xù)進來的學生好奇地圍在老師周圍一探究竟。很快,一些學生被老師朗讀的作品所吸引,圍在老師身邊靜靜地傾聽;一些學生則回到自己的座位,拿出了課本和自己喜愛的書。一個月后,班上再沒有遲到的學生,教室里響起的是老師和學生共同讀書的聲音。
讀書的目的應該主要定位于充實和完善自己,它不能過于功利,也就是不能為了給其他人看而讀書。但就教師的工作性質看,教師的讀書行為卻常常被學生看到,由此影響學生的讀書和學習。
常聽一些老師說,現在的學生根本不愛學習。這是很多老師痛苦的源頭之一。在這里,我們不討論這個結論是否符合事實。我們可以就這樣的問題捫心自問:我們愛學習嗎?我們愛讀書嗎?當我們告訴學生學習的重要意義并要求他們愛學習時,我們是否在用自己的行為告訴學生我們所說的不是假話?學生從我們身上看到和感受到的是什么?
教師通過自身的不斷學習,能影響學生、改變學生,這一點毋庸置疑。就青年教師而言,如果你有自己的子女,你的不斷學習和進步也是對孩子的示范。設想一下,晚上回到家,孩子在一邊做作業(yè),你們在一邊看電視、玩手機,孩子會不會想:“一家人都在玩,怎么就我一個人回家還要做作業(yè)?”改變的方式就是一家人同在一盞燈下讀書學習,建設學習型家庭。
體味學習和成長的幸福
作為個體,清醒意識中的人的基本生存活動不外兩類:一類指向內部(內化),通過不斷占有人類物質和文化成果的方式延續(xù)生命、發(fā)展自己,提升自己的主體價值;另一類指向外界(外化),外化即人有做事、創(chuàng)造或活動的需求,他不斷地將自己的主體性外化為一定形式,以確證自己的主體地位,實現自己的主體價值。當我們感到自己不夠幸福時,我們可以冷靜地想一想,是不是自己所定位的幸福的對象不夠豐富,即只看到外化成功、成就的幸福,而忽略了內化的、不斷學習和成長的幸福。
就教師不斷學習和成長的幸福,《論語》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之“說”,“說”在“習有所得”,即在復習、練習和實踐中有所收獲,有新的體驗、感悟,由此有了新的成長和進步,這是一種探索真理的幸福體驗。蘇霍姆林斯基轉述說:“愛因斯坦說過,我們體驗到的一種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奧秘的感覺;誰缺乏這種情感,他就喪失了在心靈的神圣的顫栗中如癡如醉的能力?!睆倪@種意義上看,學習和成長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是獲得幸福、享受幸福的基本途徑。我們需要發(fā)現、體驗這樣的快樂和幸福,需要通過學習、成長實現這樣的快樂和幸福。
(袁豪,成都大學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姜楚華
陳大偉
成都大學師范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教師繼續(xù)教育和專業(yè)成長、課程與教學改革,對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教師幸福生活、校本研修、觀課議課等有比較獨到的研究,并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積極的影響;主持建設的“教師職業(yè)道德”成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線上課程);首倡并致力推進觀課議課和理想課堂建設,在《人民教育》刊發(fā)的“觀課議課”系列文章(共33件)被列為“《人民教育》創(chuàng)刊60年報道過的最有影響力的事件”;出版《觀課議課與課程建設》《幸福教育與理想課堂八講》《影像中的教育學:從電影中體悟教育與人生》等24部著作;多篇論文在人民大學資料復印中心全文復印;多次獲得四川省教學成果獎和成都市社會科學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