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平 李崢
教學理念是教學設計與實施的指南針,它屬于認識范疇,具有抽象性、內隱性,只能通過影響教學主體的思想、觀念,滲透到具體教學的設計和實施中。新課改以來,各種教學理念層出不窮,但大多停留在口頭上,沒有在教學實踐中貫徹,或貫徹得不夠徹底。究其原因,一是教師對一些理念的認識與理解出現(xiàn)了偏差;二是教師不知道怎么將教學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教學設計行為。于是出現(xiàn)了“理念空轉,行為照舊”的情況。因此,當前的課程改革要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為目標,真正把教學理念行為化。
學科共性的教學理念轉變?yōu)榻虒W行為
教師在設計和教學時既要把握學科所共通的教學理念,又要堅守學科所獨有的理念;既要上升到原理的高度認識教學活動,又要將原理轉化為可視化的操作行為。因此,教師需要將共性的教學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筆者從“學為中心”與“以學定教”兩個方面談談如何將教學理念行為化。
“學為中心”也稱“學習中心”,是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是對“以學生為主體”的進一步強調,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兩個“主體”。
1.教學活動的陳述主體是不是學生
課堂教學中教學活動的主體是誰?這個問題,幾乎沒有哪名教師會回答錯誤。但在實踐中,卻并不這樣簡單,一些教師常常自覺不自覺地把活動主體錯誤地表述為教師。一般來說,“朗讀課文”的陳述主體是學生,“范讀課文”的陳述主體是教師。翻看教師的備課本,我們對此往往一目了然。比如,“檢查預習”,陳述主體是教師;“預習交流”,陳述主體則變成了學生。
陳述主體的錯位問題,常常表現(xiàn)在教學目標、教學步驟的表述中。教學目標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應達到的學習目標,陳述主體當然是學生,如“通過朗讀領會作者思想感情”就不能表述為“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領會作者思想感情”。前者的陳述主體是學生,后者的陳述主體則是教師。不同的陳述主體,表面上是陳述的角度問題,實際上體現(xiàn)了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同的關注焦點。
教學步驟(環(huán)節(jié))往往需要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否則,教師的教學意識就不清晰。能夠簡潔地表述并不等于表述正確,自覺地、有意識地從“學生學”的角度去表述教學步驟,是教師具有“學為中心”意識的重要表現(xiàn)。筆者執(zhí)教《杞人憂天》時,設計了以下教學步驟:“活動一:預習交流”“活動二:復述故事”“活動三:解釋標題”“活動四:理解寓意”“活動五:用詞造句”“活動六:試寫新聞”。每一個教學步驟,均以活動方式呈現(xiàn),每一個活動的主體——可以添加的主語都是學生。教學設計中,能夠從學生活動角度去表述,為課堂教學中確?!皩W為中心”奠定了基礎。
2.教學活動的時間主體是不是學生
一節(jié)課40分鐘,學生活動是否多于教師活動(講解)?學生活動與教師活動所占時間比是多少?一般來說,學生活動的時間總量不少于三分之二。課堂是學堂,要確保學生活動的時間,才能真正保證“學為中心”。當然,這個數(shù)值不是恒定的,也不是絕對的——在某些特定時候,教師活動(講解)的時間可以稍多一些,甚至多過學生活動的時間,但這種特殊情況不應成為普遍情況。
“以學定教”是指教師應當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經驗(包括生活經驗、學科經驗)、知識基礎、困難障礙、發(fā)展需求(最近發(fā)展區(qū))、準備狀態(tài)和個性特征等情況設計和實施教學。將這一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摸清學生的真實起點。在備課階段,教師要對學生學習起點進行預測;上課時,則要對學生預習情況做詳細了解,以驗證或調整自己之前的預測,此所謂“循證教學”。學生學習的證據(jù),可以通過作業(yè)、試卷分析等方式獲得。在信息化技術普及的今天,平板電腦、手機等都可以獲得學習的證據(jù)。筆者在各地上語文課時,第一個動作常常是引導學生進行預習交流——怎樣預習的?懂得了哪些?有什么問題?在學生預習交流的過程中,筆者就能大體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也就能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第二,找準學生的內在需求。需求不能簡單地等同于訴求——訴求往往是能夠表達出來的需求。而學生對未知知識的學習,能夠訴之以語言的往往很少——他如果能夠說出來,其實也就已經掌握了,至少是了解了。對學生來說,學科學習的內在需求需要教師以課程與教學的專業(yè)眼光來判斷,而不是簡單地聽其所說。教師要從學科、學生兩個維度審視,參照單元說明、課后練習等助學系統(tǒng)認真解讀文本,制訂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目標,設計與之相符合的教學內容,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第三,規(guī)劃學生的學習模式。學生的學習模式包括學習路徑與學習方式。一堂課上,學生的思想、認知、能力的變化幅度,就是學習起點與學習目標之間的距離。這個距離不是物理空間的距離,而是上課前與上課后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諸方面發(fā)生的變化。這個距離,需要教師規(guī)劃學生由此及彼的路徑——分成三步達成,還是四步達成,是需要根據(jù)不同的學生來確定的。
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還是探究學習,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處理。當前,課堂上存在不少假的合作學習,學生圍成圈,但基本沒有像樣的合作學習行為發(fā)生,或者仍以教師的講解為主,或者合作學習的問題并無多少價值,或者所用時間沒有得到保證,或者缺乏學生自主思考的基礎。
第四,設計教師的指導策略。只有教師的有效指導,才能讓“學為中心”的目的得以實現(xiàn)。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也必須根據(jù)學生的情況來選擇恰當?shù)牟呗裕缣招兄壬f:“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碑斨v則講,當議則議,該鼓勵就鼓勵,該糾正就糾正,來不得半點含糊。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大致明確學生何處需要指導、需要指導什么、如何指導三個基本問題。教師的指導最終是要讓學生有方向、有條理、有方法、有習慣、有滋味地學習,最終實現(xiàn)讓學生想學、學對、學會、會學、學好的目的。
學科個性的教學理念轉變?yōu)榻虒W行為
“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課程區(qū)別于其他課程的任務。語文教學要緊緊抓住“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核心素養(yǎng),做實做好,帶動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素養(yǎng)的發(fā)展,這也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1.用語文教材“教語文”
語文課主要不是“教課文”,而是“用課文教語文”。需要教的東西,既在課文里,學生看得見、感受得到,如字、詞、句等,也在課文外,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才能看得見、感受得到,如作者的意圖、謀篇布局的匠心,甚至某個詞語、某個句子、某個標點的妙處。這就需要教師提高學養(yǎng)、放出眼光,才能看得清楚,進而引導學生去看見、感受、理解。
“教語文”中的“語文”是指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語文知識、語文思維(策略與方法)、語文技能。而教師常說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一般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等,是語文學科的非本體性教學內容。本體性教學內容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區(qū)別于其他課程的本質特征,是語文課之所以是語文課的依據(jù)所在。
在教學設計時,要確保本體性教學內容的分量在一堂課中處于絕對優(yōu)勢,要確保其中一個重點內容是核心教學內容——其他教學內容都為核心教學內容服務,或引出,或鋪墊,或拓展。如史鐵生《秋天的懷念》,由于寫到了母愛的隱忍,作者懷念母親的情感表達得十分深沉,稍不注意就會上成思政課。鑒于此,筆者這樣設計教學目標:
(1)運用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準確理解四個詞語的含義。(鋪墊核心內容)
(2)利用詞語支點,較完整地復述課文內容。? (鋪墊核心內容)
(3)掌握理解標題的三招——傾聽信息;替換詞語,另起爐灶;能夠給文段擬訂較恰當?shù)臉祟}。??? (統(tǒng)率其他內容)
(4)在朗讀中把握情感基調、語調、語氣、節(jié)奏,傳達出作者變化的思想感情。(體現(xiàn)核心內容)
在這里,筆者將語文本體性內容——思維方法即“打開天窗法”(解讀標題)作為核心教學內容,其目標是掌握理解標題的三招和給文段擬訂恰當標題,其他教學內容則為輔助教學內容。
2.用“語文方式”教語文
“語文方式”是指聽、說、讀、寫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行為。
按語文的規(guī)律引導學生把握文本。語文的規(guī)律就是“語言文字運用”的規(guī)律。語言文字運用需要遵循一定的體式要求,學習課文也要遵循文本體式要求——把散文教成散文,把小說教成小說,把詩歌教成詩歌,把寓言教成寓言。比如,在教學朱自清《背影》時,就不宜去考證“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祖母為什么死了?父親的差使為什么交卸了?祖母之死與父親交卸差使有什么關聯(lián)?因為,在父親差使之交卸、祖母之死與作者在文中滿懷的感情沒有多大關系。散文,要著重理解文本中的“我之心”,而不是跑到文本外去溜達一圈。
主要用語言活動的方式理解文本。理解一個文本,或者表達對一個文本的理解,可以用多種多樣的方式,有語言的方式,也有非語言的方式——表演、唱歌、畫畫。所謂“語言活動的方式”,最基本的就是聽、說、讀、寫,教師要帶領學生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學會聽、說、讀、寫,要善于組織學生圍繞文本進行高質量的聽、說、讀、寫活動。當然,所有語言活動的方式都應建立在教師對文本正確解讀、深入把握的基礎上。
用語文的方式進行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責;語文課要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任務。但語文課進行人文精神教育,不能架空進行,不能脫離語文課的特點另搞一套,必須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進行。不能單純地、架空地、抽象地搞思想內容的分析,不能到文本外去找一大堆材料來論證一個教師心中既有的觀點,否則,就變成政治課或者其他什么課了。
輔以非語文的方式補充語文方式。教語文,主要用語文的方式,也要輔以非語文的方式。只要用得恰當,用得賓主得宜,也會增添語文課的情趣,讓語文課變得活潑生動。如播放音樂、視頻、畫片,實物演示,實驗,表演等。這些非語言活動方式,若運用恰當,也會產生獨特的教學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非語言活動方式不可濫用、亂用。其原則有二:一是非用不可;二是適時、適度。
(李崢,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
責任編輯? 吳鋒
李華平
四川師范大學教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負責人,教育部國培專家、國培方案評審專家、國家級教學成果評審專家、國家級教學名師評審專家,兼任全國語文學習科學專委會副理事長、中國語文報刊協(xié)會課堂教學分會副會長;曾先后任教于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專著13部,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近年來,應邀到全國各地講學、執(zhí)教示范課200多次(節(jié));其教育教學思想被錄入《新世紀語文名師教學智慧研究(中學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