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張杰,張桂娟,郝建春
高血壓是一種全球較為常見的慢性疾病,以動脈血壓持續(xù)上升為臨床特征,也是引發(fā)心、腎及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大多數高血壓患者伴有糖耐量和血脂代謝等異常[1-2]。難治性高血壓又被稱為頑固性高血壓,主要是指經至少3種藥物(包括利尿藥)足量治療后,血壓水平依然未達標[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的慢性疾病,與血壓控制良好的患者相比,難治性高血壓患者所面臨的靶器官損害風險更大[3-4]。誘發(fā)難治性高血壓的因素較多,包括肥胖、左心室肥厚、進展性腎功能不全、糖尿病等。螺內酯是當前臨床治療難治性高血壓的首選藥物,但對于藥物的劑量選擇仍存很大爭議。本文比較不同劑量螺內酯治療難治性高血壓的效果及對血壓和脂代謝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2月-2019年4月唐山弘慈醫(yī)院心內科收治的難治性高血壓患者93例,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A組、觀察B組和對照組,每組31例。觀察A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43~78(60.95±1.27)歲;病程2~16(7.94±1.25)年。觀察B組男19例,女12例;年齡42~79(60.83±1.25)歲;病程2~15(7.86±1.32)年。對照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44~79(61.25±2.43)歲;病程3~14(7.11±1.54)年。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或家屬均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WHO擬定的難治性高血壓相關疾病診斷標準;均未合并嚴重器質性病變,心、腦、肝、腎等功能異常;患者依從性好。排除標準:入組前服用過醛固酮受體拮抗劑藥物者;伴有嚴重血脂異常和無法耐受螺內酯、呋塞米者;腎上腺、腎動脈彩色超聲或血漿腎素醛固酮檢測異常者。
1.3 治療方法 3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規(guī)干預,包括心理干預、睡眠干預、運動指導等。對照組患者給予非洛地平緩釋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30415)5 mg口服,每天1次;貝那普利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00292)10 mg口服,每天1次;氫氯噻嗪片(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2020166)25 mg口服,每天1次。觀察A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螺內酯片(杭州民生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3020070)20 mg口服,每天1次。觀察B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螺內酯片40 mg口服,每天1次。3組均連續(xù)治療8周。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比較3組治療效果,治療前后血壓、血脂水平,不良反應。采用血壓監(jiān)測儀檢測并記錄治療前后3組患者血壓,包括收縮壓、舒張壓;治療前后抽取3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后分離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患者血脂,包括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1.5 療效評定標準[5]顯效:治療后,患者舒張壓下降20 mmHg以上,或降至正常范圍;有效:治療后,患者舒張壓下降10~19 mmHg;無效:治療后,患者血壓與治療前對比無明顯變化,或有增高趨勢。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1 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A組、觀察B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χ2=5.415、7.631,P=0.020、0.006),觀察A組、觀察B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50,P=0.554)。見表1。
表1 3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治療前,3組收縮壓、舒張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收縮壓、舒張壓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A組、觀察B組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A組、觀察B組收縮壓及舒張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2.3 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治療前,3組TC、TG、LDL-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TC、TG、LDL-C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A組、觀察B組低于對照組(P<0.05);與觀察A組相比,觀察B組TC、TG、LDL-C水平略高,但仍在正常范圍內,且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后,觀察A組和對照組無明顯不良反應,觀察B組出現(xiàn)乳腺腫脹2例,但癥狀較為輕微,減少劑量后癥狀消失,3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067,P=0.150)。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難治性高血壓是高血壓的特殊類型,主要是指在改善患者生活方式基礎上,運用3種或3種以上足量降壓藥物治療1個月及以上,血壓水平仍未得到控制;或者是運用4種及4種以上降壓藥物方可有效控制血壓。引發(fā)難治性高血壓的因素較多,如頸動脈壓力的反射功能減弱、高鹽飲食、肥胖等;此外,中樞交感神經的過度激活也會引發(fā)該病[6-7]。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被激活,且中樞交感神經活性增高,也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引起心、腎及血管結構、功能等的改變,最終導致血壓持續(xù)升高,甚至還會對心血管系統(tǒng)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尋找一種切實有效的方法治療難治性高血壓是臨床研究的重點[8]。
數據調查顯示,難治性高血壓患者中,約有13.7%是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而螺內酯是治療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的對癥藥,其具體的藥理作用是:(1)螺內酯是一種醛固酮受體拮抗藥,可作用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進而發(fā)揮利尿、保鉀等作用[9];還可與腎小管細胞漿受體有機結合,進而競爭性抑制醛固酮,降低機體血容量,發(fā)揮降壓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螺內酯治療的觀察A組、觀察B組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的血壓水平低于對照組,由此表明,螺內酯治療難治性高血壓的療效確切,可起到更好的降壓效果。(2)螺內酯可有效降低患者機體內的內皮素、一氧化氮和前列環(huán)素等水平,進而阻滯纖維細胞的增殖,最大限度減少膠原的合成和沉積,進而發(fā)揮預防心肌的纖維化、左心室的重構等;螺內酯還可抑制纖溶酶原將抑制物-Ⅰ激活,從而起到保護靶器官的作用[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A組和觀察B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更進一步證實螺內酯治療難治性高血壓還有利于改善脂代謝,保護患者靶器官功能。(3)長期服用螺內酯并不會對患者機體造成太大的影響,且患者的耐受性較強。本研究中,觀察A組和對照組無明顯不良反應,觀察B組出現(xiàn)乳腺腫脹2例,減少劑量后癥狀消失,這可能是由于觀察B組使用的劑量較大所引起的,但不良反應較為輕微,因此,螺內酯仍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11-12]。本文對不同劑量螺內酯治療難治性高血壓的效果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觀察A組、觀察B組總有效率對比雖有差異,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A組、B組治療后血壓水平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觀察A組相比,觀察B組TC、TG、LDL-C水平略高,但仍在正常范圍內,且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表明,小劑量螺內酯(20 mg/d)治療難治性高血壓即可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可作為臨床治療難治性高血壓的首選方案。
綜上所述,20 mg/d螺內酯治療難治性高血壓的效果較好,有利于降低血壓,改善脂代謝,且安全性較高,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