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玉,郭曉霞,鐘曉妮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發(fā)病率為17%~25%,是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為肝臟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發(fā)生發(fā)展與腸道微生態(tài)失衡和炎癥反應密切相關[1, 2]?,F(xiàn)階段,臨床多以運動和飲食控制治療NAFLD患者,配合以雙環(huán)醇或/和多烯磷脂酰膽堿等治療。有報道應用二甲雙胍以調節(jié)脂質代謝紊亂,也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但以上療法僅能部分緩解臨床癥狀,對腸道微生態(tài)失衡無效[3]。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為臨床常用的益生菌,可通過促進機體腸道有益菌的大量定殖,使其處于優(yōu)勢地位,同時抑制致病菌的生長而能糾正腸道微生態(tài)失調[4,5]。本研究應用二甲雙胍聯(lián)合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治療NAFLD患者,觀察了療效及血清避光孵育胰島素受體底物1(incubate 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in dark 1,IRS1)、IRS2和葡萄糖轉運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的變化,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8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NAFLD患者70例,男49例,女21例;年齡為33~60歲,平均年齡為(40.9±3.1)歲;體質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為24.6~28.9 kg/m2,平均為(26.3±1.4)kg/m2;病程1~6年,平均為(4.2±1.1)年。符合《2017年美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斷與管理指南》[6]的標準,無過量飲酒(飲酒折合乙醇量:女性<70 g/周,男性<140 g/周或無飲酒史),存在腹脹、脅痛、納差等癥狀,超聲檢查符合彌漫性肝脂肪變,近期未使用過免疫抑制劑或抗生素等藥物治療。排除標準:存在藥物性肝損害、肝豆狀核變性、膽道梗阻、伴有病毒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伴有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或惡性腫瘤、嚴重感染、血液系統(tǒng)疾病、過敏體質或對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或二甲雙胍過敏、伴有遺傳性疾病、精神性疾病或認知障礙或孕婦。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NAFLD患者分為觀察組35例和對照組35例,兩組性別、年齡、BMI、病程和病情等基線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合理規(guī)劃兩組患者飲食,禁止飲酒,適當運動,控制體質量,保持規(guī)律作息時間。在對照組,給予鹽酸二甲雙胍片(迪沙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615)500 mg口服,3次/d;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用藥的基礎上予以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50032)0.42 口服,3次/d。兩組均連續(xù)治療3個月。
1.3 檢測指標 使用AU5800型全自動生化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有限公司)及其配套試劑檢測血生化指標;采用熒光定量PCR法【賽默飛世爾科技(中國)有限公司】檢測外周血IRS1、IRS2和GLUT4 mRNA水平;采用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法檢測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highly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IL-10(蘇州長光華醫(yī)生物試劑有限公司)。
1.4 療效判定 根據(j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 年更新版)》[7]將療效分為,顯效:B超檢查顯示肝臟回聲正常,肝功能指標水平恢復到正常范圍;有效:B超檢查顯示肝臟回聲無明顯變化,但肝功能指標水平明顯下降,或恢復到正常范圍;無效:B超檢查顯示肝臟回聲無明顯變化,肝功能指標水平未有效降低。
2.1 兩組療效比較在觀察期結束時,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1)。
2.2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在治療3個月末,觀察組血清肝功能指標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2)。
2.3 兩組外周血IRS1、IRS2和GLUT4 mRNA水平比較 在治療3個月末,觀察組外周血IRS1、IRS2和GLUT4 mRNA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3)。
2.4 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在治療3個月末,觀察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4)。
表2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外周血IRS1、IRS2和GLUT4mRNA水平比較
表4 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NAFLD的病因復雜,治療困難。大多學者[8,9]認為,NAFLD發(fā)病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為脂質代謝紊亂和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等所致的肝細胞內脂質過度蓄積,此為對肝臟的一次打擊;脂質過度蓄積所致的氧化應激和系統(tǒng)性炎癥則為對肝臟的二次打擊。近年來,隨著腸-肝軸學說的提出,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和腸道菌群失調或細菌移位等觸發(fā)的級聯(lián)放大炎癥反應在NAFLD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已被證實[10, 11]。因此,NAFLD患者的治療應以改善腸道微生態(tài)及肝功能、控制IR、調脂和抗炎等為主,但目前尚無公認的特效治療藥物。
二甲雙胍為胰島素增敏劑的一種,能明顯降低IR和控制體質量,發(fā)揮減脂作用,進而逆轉肝臟脂肪變、肝腫大和轉氨酶異常等,有效調節(jié)NAFLD患者脂代謝紊亂而減輕肝臟負擔,改善肝功能,抑制病情進展,但其對其他致病因素的作用有限[12]。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為糞腸球菌、長型雙歧桿菌和嗜酸乳桿菌組成的復方微生態(tài)制劑,服用后定植于腸道,經(jīng)磷壁酸與腸黏膜上皮細胞緊密結合,可形成天然的腸道生物屏障,降低腸道滲透性,防止來自腸道的內毒素、氨、吲哚等大量進入肝臟而破壞肝臟組織,有效抑制病情進展,提高臨床療效[13, 14]。研究指出,應用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輔助治療可有效改善肝損傷患者的肝功能指標,包括NAFLD患者[15]。因此,本組在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血清肝功能指標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應用二甲雙胍聯(lián)合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治療NAFLD患者可有效改善肝功能,提高臨床療效。
由于NAFLD患者腸道菌群失調,腸道有害菌過度生長,可大量釋放內毒素,形成內毒素血癥,進而激活肝庫普弗細胞產生炎癥級聯(lián)反應,促進hs-CRP、IL-6和IL-10等炎性因子大量釋放。此外,炎癥反應的存在亦可直接影響NAFLD患者胰島素的生物學信號轉導,造成IR、糖代謝紊亂,使得外周血IRS1、IRS2和GLUT4 mRNA水平降低。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且其外周血IRS1、IRS2和GLUT4 mRNA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我們認為,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可利用腸-肝軸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對腸道致病菌產生生物化學抑制、黏附競爭和營養(yǎng)競爭作用,快速構建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達到抑制腸道內毒素產生的作用,進而抑制炎癥反應,降低炎性因子的分泌,且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中所含的嗜酸乳桿菌和長型雙歧桿菌均可增強NAFLD患者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分解大量乳酸和醋酸等,改善腸道酸堿度,有助于降低肝臟及腸道的免疫損傷。于腸黏膜表面形成微生物環(huán)境,可有效改善NAFLD患者代謝性內毒素血癥,降低血糖和血脂水平,在促進肝功能和腸道功能的恢復的同時,發(fā)揮綜合調節(jié)機體代謝的作用,進而改善IR和糖代謝紊亂等,達到治療NAFLD的目的。一般,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不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應用的安全性高。它可能增強了NAFLD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了機體的耐受能力。
綜上所述,應用二甲雙胍聯(lián)合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治療NAFLD患者可獲得短期療效,可能與提高了外周血IRS1、IRS2和GLUT4水平,降低了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進而有效減輕了肝臟脂肪變,改善了肝功能有關。由于NAFLD患者需要長期堅持治療,藥物治療只能起輔助作用,療效的鞏固和維持需要運動、減重的持之以恒,且肝臟脂肪變程度的判斷需要更為科學方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