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榆,王 鴻,王耀晟,張 熙,張 偉,曾 靜,沈 峰,胡 穎,范建高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現(xiàn)為我國第一大慢性肝病。NAFLD與肥胖、高血糖和高血脂密切相關,為代謝綜合征累及肝臟的病理學表現(xiàn),早期發(fā)現(xiàn)和干預有益于降低代謝綜合征或心血管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血紅蛋白(hemoglobin,Hb)除主要負責氧運輸外,還參與抗氧化和鐵代謝的調節(jié)。既往研究提示Hb升高與代謝綜合征及其組分相關聯(lián)[1]。雖然Hb作為普通人群健康體檢常規(guī)指標,但其升高的意義常被臨床所忽視。有關Hb升高與NAFLD發(fā)生的相關研究報道較少。為此,我們回顧性分析了上海寶鋼職工健康體檢隊列資料,旨在探討基線Hb水平與NAFLD及其相關疾病發(fā)病的關系,以期將Hb作為NAFLD早期簡易的預警指標提供經驗資料。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原始資料來自 1995 年~ 2002年寶鋼職工體檢檔案。1995年~1996 年參加健康體檢12640 例,剔除過量飲酒(男性乙醇攝入量>210 g/周,女性>140 g/周)、患有惡性腫瘤、嚴重的心、肝、腎、腦疾病,以及Hb、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xiàn)PG)和血脂指標缺失者,納入12438例。在約6年后隨訪,于2001年或2002年再次參加健康體檢者7147例,隨訪資料完整者6925例,其中基線6540例無脂肪肝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 新發(fā)病率=(隨訪期間新發(fā)相應疾病人數(shù)/入選時各組無相應疾病的人數(shù))×100%。
1.2 診斷標準 肝臟影像學檢查符合以下3項(肝臟近場回聲增強、遠場回聲衰減和肝內血管顯示不清)之中2項及以上者,診斷為脂肪肝。鑒于已排除過量飲酒和慢性病毒性肝炎,因而所有脂肪肝患者均符合NAFLD診斷標準。按照不同性別人群血Hb水平,分為3類:Hb正常值范圍為男性≥120g/L且<160 g/L、女性≥110g/L且<150g/L;低于正常值為貧血;男性Hb≥160 g/L、女性Hb≥150 g/L為Hb升高。規(guī)定體質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25 kg/m2為肥胖;FPG≥5.6 mmol/L但小于7.0 mmol/L且非糖尿病患者為空腹血糖受損(impaired fasting g1ucose,IFG);糖尿病定義為FPG≥7.0 mmol/L或 既往有糖尿病史;高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血癥為血清TG≥1.7 mmol/L,或已進行針對此項血脂紊亂的治療者;高膽固醇(cholesterol,TC)血癥為血清TC≥6.2 mmol/L,或已進行針對此項血脂紊亂的治療者。
1.3 檢測與檢查 在基線時,自填問卷,包括年齡、性別、既往病史、煙酒嗜好以及特殊藥物應用史和手術史等內容,測量人體學指標,收集隔夜禁食12小時以上的空腹血清標本,當日使用Bayer165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集中測定FPG、TG和TC。另取血液2 ml,EDTA-K2抗凝,使用普利生LBY-N6C型全自動血流儀測定Hb;由固定受過正規(guī)培訓的2名影像學資深醫(yī)師使用同一臺1400型A10ka 實時超聲顯像儀(探頭頻率為3.5 MHz)行肝臟檢查。所有調查均在同一天上午完成,對每次體檢結果,僅如實地反饋給體檢者,調查人員不進行額外的特別干預。經基線和隨訪兩次記錄和比較,獲得基線NAFLD和Hb升高情況及NAFLD相關疾病新發(fā)情況。
2.1 一般情況 在6540例無脂肪肝者中,男性5596例(85.6%),平均年齡為35.5±10.2歲,平均Hb含量為143.7±13.2 g/L;其中Hb升高550例(8.4%),貧血106例,Hb正常5884例;基線時肥胖癥、糖尿病、高TG血癥和高TC血癥患病率分別為19.2%、2.4%、25.5%和8.3%;在不同Hb水平間,年齡、BMI、TG、TC、IFG、糖尿病、高TG血癥和高TC血癥存在顯著性差異(表1);Hb升高與Hb正常相比,體質量、BMI、TG和TC水平更高,糖尿病、IFG、高TG血癥和高TC血癥患病率更高(表1)。
2.2 不同基線Hb水平6年脂肪肝發(fā)生率比較 在隨訪6 年末,在6540例基線無脂肪肝人群中新發(fā)生脂肪肝763例,累計發(fā)病率為11.7%;Cox單因素回歸分析顯示,基線Hb水平與脂肪肝的發(fā)生風險有關(Hb升高組與貧血組比,HR=11.18,95%CI:2.76~45.23,P=0.001;Hb正常組與貧血組比,HR=5.81,95%CI:1.45~23.28,P=0.013);若按照Hb是否升高分組,即將Hb正常與貧血組合并與Hb升高組再行單因素回歸分析,Hb升高組脂肪肝發(fā)生風險還是顯著升高(HR=1.13,95%CI:1.08~1.18)。進一步納入性別和年齡行Cox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Hb升高仍是脂肪肝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與貧血組相比,HR=7.83,95%CI:1.92~31.88,P=0.004);再繼續(xù)調整性別、年齡、BMI、基線糖尿病、高TG血癥和高TC血癥,由Cox多因素回歸分析的結果見表2。
2.3 影響脂肪肝發(fā)生的多因素分析 采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分析,結果男性、BMI越大、高TG血癥和Hb值越高,脂肪肝發(fā)生風險越大(P<0.05,表3)。
表1 不同Hb水平組基線資料比較
表2 基線不同Hb水平組人群6年脂肪肝發(fā)生率比較
表3 脂肪肝發(fā)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
在我們既往病例對照研究中,分析發(fā)現(xiàn)NAFLD患者血清Hb水平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2]。另一些橫斷面研究同樣發(fā)現(xiàn)Hb水平與NAFLD患病率顯著相關[1,3]。有一項大樣本流行病學研究,對6944名無NAFLD的健康個體進行了3年的隨訪,結果基線Hb水平較高者NAFLD發(fā)生率較高[4]。本項隨訪6年的隊列研究同樣發(fā)現(xiàn)Hb水平與脂肪肝發(fā)病相關,貧血者NAFLD發(fā)病風險較低,而Hb升高者比正常者風險顯著升高。當調整年齡、性別和基線體質量、BMI、基線糖尿病、高TG血癥和高TC血癥等因素后,仍然存在脂肪肝發(fā)病風險隨著Hb水平的升高而增加的趨勢。多因素回歸分析也驗證了Hb水平是脂肪肝發(fā)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寶鋼是國有大型企業(yè),包括了現(xiàn)代城市的常見行業(yè),工種涉及從干部到清潔工,從腦力勞動到體力勞動等數(shù)十種,職工數(shù)量多,年齡范圍大。為此,寶鋼人群可作為中國現(xiàn)代城市人群的一個縮影。本項研究結果應可用于我國普通成人NAFLD早期預警。
另有脂肪肝研究發(fā)現(xiàn),除Hb外,病例組紅細胞總數(shù)明顯比對照組增加,而平均紅細胞體積較對照組降低,故認為脂肪肝患者中可能存在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現(xiàn)象[5],并伴隨血液流變性變化[6]。 此外,還有Hb水平與糖脂代謝紊亂相關疾病的臨床研究報道,如Tan et al[7]隨訪1538 例參加產前檢查的孕婦,結果182例(11.8%)發(fā)生妊娠期糖尿病,這些患者首次產前檢查時Hb水平顯著高于未發(fā)生妊娠期糖尿病者。此外,Hb水平與心血管疾病發(fā)病風險也有相關研究[8]。本項研究基線時比較Hb升高組與正常組,BMI、TG、TC、肥胖、高 TG 血癥和高 TC 血癥等均存在顯著差異,提示Hb升高應早于脂肪肝發(fā)病,且Hb水平升高與肥胖、脂代謝異常等脂肪肝相關風險因素存在密切關聯(lián),其潛在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
鐵是Hb組分之一,Hb與鐵蛋白和血清鐵一樣為鐵代謝的指標。有關脂肪肝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認為,鐵代謝會對肝臟的脂代謝產生影響[9]。肝臟是鐵和脂質代謝的共同器官。肝臟既是體內鐵代謝的重要器官,也是體內最大的貯鐵器官。轉鐵蛋白、轉鐵蛋白受體、鐵蛋白等是參與鐵代謝的主要蛋白,肝細胞則是循環(huán)轉鐵蛋白的主要來源,肝臟通過對轉鐵蛋白及轉鐵蛋白受體的調節(jié),保持鐵代謝的平衡。鐵代謝異常影響肝臟脂代謝的機制[10]可能有以下方面:一方面,鐵在脂質代謝相關的一些酶和轉運體中是不可缺少的組份,可直接影響肝臟脂質含量、肝內代謝途徑和肝臟脂質分泌;另一方面,亞鐵可通過誘導的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間接影響血脂代謝。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存在血清鐵水平升高、鐵超載[11]、高鐵蛋白血癥[12]現(xiàn)象。部分重度脂肪肝者血清鐵和鐵蛋白升高,且合并肝鐵過載[13]。在進行去鐵治療后,NAFLD患者氧化應激指標下降,且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肝癌的發(fā)病率降低[14]。此外,Hb水平升高還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纖維化的嚴重程度有關[15],還與其相關疾病有關[8]。Hb與血清鐵和鐵蛋白有良好的相關性,而Hb指標更簡便易得,成本效益更具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