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娜
(安徽藝術職業(yè)學院 安徽合肥 230000)
皖北指安徽淮河以北,地處蘇、豫、魯、皖交接區(qū),包括6個地級市(宿州、淮北、亳州、阜陽、蚌埠、淮南),淮河地處特殊地理位置和人文環(huán)境,造就皖北地區(qū)燦爛的文化,楚漢文化、淮河文化、老莊文化碰撞融合[1],塑造了獨特的人文精神和地方文化,承載地域文化內(nèi)涵的兒歌是皖北歷史變遷的見證。是我國傳統(tǒng)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內(nèi)容覆蓋面廣,形式多種多樣。兒歌以即興創(chuàng)作、口頭傳唱為主,歌詞呈現(xiàn)出生動活潑的愉悅感,歌詞簡潔、詼諧幽默、易于理解,生活氣息濃郁。皖北兒歌主要有敘事類、故事類、游戲類、教誨類等類型。敘事類兒歌主要是記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場景、建筑等元素的兒歌,形象展示皖北承載的歷史文化,展示皖北人們的風俗習慣,如《紅芋謠》中紅芋在精米細面匱乏的貧苦年代充當填飽肚子的重任,紅芋成為皖北人們饑餓年代的歷史見證。故事類兒歌主要是用淺顯語言記錄歷史故事、風俗習慣等,有助于豐富幼兒詞匯,獲取新的知識,如《老公雞》描述閨女出嫁時爹娘哭、嫂子笑,將婆媳、姑嫂間親疏遠近、矛盾以故事形式展示出來。游戲類兒歌主要是幼兒做游戲娛樂時傳唱的歌曲,多與幼兒生活緊密結(jié)合。如《盤腳盤》《嘮扯歌》《揀大板》《小柏孩》等,幼兒做游戲時互相對唱,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又增長了知識,與小伙伴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教誨類兒歌主要是通過兒歌將整個世界呈現(xiàn)在幼兒面前,從啟蒙益智角度對其進行教育引導,如《扯扯撈撈》記錄幼兒成長過程,寄托了父母對幼兒的期盼。
(二)語言極具地方特色,韻律優(yōu)美。皖北方言以中原官話、江淮官話為主。名詞的使用:如俺(我)、外母(岳母)、馬媽(老婆)、嘎(家)、賀堂(學校)、姥娘(姥姥);阜陽方言坑沿(小河邊、溝邊)、叫角(皂角);宿州方言ya(爸)、diadia(爺爺);動詞的使用:勤(向、尋)、七(吃)、氣(去)、搜(梳)、摟(摳)、戳嘍(捅破);為了使兒歌傳唱時給幼兒以美的享受,創(chuàng)作者多采用比喻、擬人、夸張、起興、頂真、反復等表現(xiàn)手法。如川月姥姥,黃巴巴,爹織布,娘紡花”用起興手法,描述災難時期,人民的貧困生活;“咱倆好,咱倆好,咱倆對錢買手表”“聽不見,聽不見,屙恁一當院”“蠻子,蠻子,屙屎炸丸子”,格式整齊有序,情節(jié)跌宕起伏,充滿語言美,反復強調(diào),韻律優(yōu)美,表達幼兒對事物的強烈情感。此外,皖北兒歌使用長短句搭配使用,活潑、輕快的語言傳唱起來比較順暢,如“雞蛋殼,鴨蛋殼,火磨蟲子來抱窩;雞蛋皮,鴨蛋皮,火迷蟲子來趕集”“騎著驢,打著傘,光著屁股花著臉;先搭棚,后搭彩,鮮肉包子往上擺”。
(一)兼容性——皖北兒歌傳承著“淮河文化”的過渡兼容性?;春游幕侵更S河南側(cè)、濟水、長江下游北側(cè)區(qū)域,與齊魯文化、楚荊文化、吳越文化相互滲透,具有鮮明的過渡兼容性質(zhì)。在淮河文化碰撞之下,皖北兒歌呈現(xiàn)出兼容性的淮河文化特色。如融合了江南水鄉(xiāng)吳儂軟語又融合海派文化奔放而含蓄的“小小鯉魚粉紅鰓,上江游到下江來”,融合齊魯文化重倫理、吳越文化思軟優(yōu)雅且具淮河文化特征的“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春恿饔驓v史風貌完整,彰顯了獨特的歷史文化脈絡,皖北兒歌出現(xiàn)歡快活動、熱烈歡騰與輕靈融為一體的獨特風格,形式簡單又不簡陋,內(nèi)容單純又不單調(diào),極具地方兼容性文化特征。
(二)意境——皖北兒歌呈現(xiàn)著“詩意空間”的唯美意境。皖北兒歌描繪的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生活場景與兒歌所要表達的童心童趣、思鄉(xiāng)懷人、民俗風情、寄情山水等思想情感融為一體的唯美藝術意境。皖北兒歌唯美意境結(jié)構特征是“如見眼前”的“實境”與“見于畫外”的“虛境”的虛實相生,“虛”是“實”的升華,體現(xiàn)著實境創(chuàng)作的目的,而虛境不是憑空想象的,是以實境為原型的,如“春季迎春花兒鮮,昭君珠淚曬窗前......夏季荷花玉亭亭,巾幗英雄穆桂英......秋季金菊花兒黃,木蘭從軍赴疆場……冬季臘梅傲雪霜,文姬歸漢意志堅”,通過實境四季不同的花與不畏寒威、戰(zhàn)功卓著、孝烈忠君、博學多才的王昭君、穆桂英、花木蘭、蔡文姬的故事情景交融,虛構人物演繹巾幗不讓須眉的傳奇故事。正是皖北兒歌這種展示意境的真實感受,“花鳥皆可因情相牽”,使幼兒傳唱時感受到安謐嫻靜、雄偉壯闊、活潑明快的想象空間和詩意空間。
(三)情結(jié)——皖北兒歌充滿著“淳樸、豪爽”的精神美。皖北主要有滿、蒙、回、藏、維、彝、壯、傣、羌、布依等少數(shù)民族,由于各種不同文化、民族交相融合,原生態(tài)的景觀和千年歷史底蘊,塑造了皖北地區(qū)人們淳樸、豪爽、樂天的民風,人情味濃厚。皖北兒歌蘊含著一種淳樸、豪爽的民族精神。如“抹抹桌兒掃掃臺,忙把酒宴擺起來。先擺金針和鴨塊,四個碟兒壓細臺”,描述普通人家擺酒席請客人吃飯的場景,先把家里桌子、灶臺打掃干凈,飯桌趕緊支起來,筷子、勺子、4個壓桌小菜都擺置好,酒香彌漫,表達了一家人對客人熱情。皖北兒歌緊貼日常生活,反映了人們真實熱烈的精神訴求和家長里短,彰顯了皖北人們豪爽的個性,如,“吃過飯,上南塘,出門碰見我同行,我見同行笑哈哈,同行見我哭一場,我問同行你為啥哭,同行說:俺娶個媳婦好尿床......”,充滿著世俗的幽默和真情實感的直接表達。
(一)記錄區(qū)域民俗風情。兒歌是人們面對生活、家鄉(xiāng)、熱土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情感表達,每一個場景、每一個歷史事件、每一個行為、每一個景物、每一個瞬間都是兒歌創(chuàng)作的源泉,生動活潑又流暢細膩的兒歌展現(xiàn)出鮮明的區(qū)域文化特征和民俗風情?!芭牡们?,對的巧,兩把剪子對起來鉸......鉸對老??星嗖荩q對鴛鴦鉸對鵝......”,描述阜陽在喜慶節(jié)日用紅紙剪作裝飾時幼兒傳唱的游戲類兒歌,用于裝飾歲時節(jié)令的吉祥內(nèi)涵的剪紙藝術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同時也有驅(qū)兇辟邪的想法?!耙话亠炞右话侔遥患缣舻酵饽父?,外母勤我討肉七……放一跨炮,黑得我上一跳……我要摟神仙的屁股眼”中,訂婚儀式是婚俗中比較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要將聘禮(餅子等)送到女方家中,并送給岳母一些肉吃,放炮慶祝,圖個吉利,通過一些簡單的風俗習慣,生動展示皖北人們在婚喪嫁娶中的風俗習慣,內(nèi)容淺顯易懂。
(二)文化認同價值。兒歌是傳統(tǒng)文化在歷史中形成的一種態(tài)度、元素、評價,是特定個體或群體在某一價值觀念、生活模式、歷史維度中以一定標準衡量、評價、規(guī)范某些事物的行為。皖北兒歌通過對本群體共同記憶的歷史人物、事件、場景、生活習俗等共同文化進行描述,在傳承習俗的同時也承擔著文化認同的價值傳播功能;在民俗節(jié)慶活動中唱“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新年到,新年到,提花燈,看花炮”,兒歌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和經(jīng)驗智慧的重要方式,是勾起人們對兒時天真爛漫、嬉笑打鬧、無拘無束生活的美好回憶,是打造富有生活氣息場景記憶的重要元素。
(三)彰顯德育意蘊。皖北地區(qū)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影響力和融合性的地域文化之一,皖北兒歌根植于這片沃土,孕育于生活中,濃縮著風俗民情,散發(fā)著人生哲理,傳承于一代代皖北子孫德育行為中。皖北兒歌記錄著區(qū)域文化特色,注重拓展幼兒活動范圍,是啟迪心靈、開發(fā)智力、助于幼兒德育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文化資源,通過游戲類兒歌、諺語類兒歌、知識類兒歌的傳唱中實現(xiàn)語言能力培養(yǎng)、想象力培養(yǎng)、生活自理及心理品質(zhì)培養(yǎng)等德育方面的成長。通過兒歌的賞析、吟誦、唱跳等方式,講述體驗感受,使兒歌中蘊含地傳統(tǒng)文化潤物細無地柔化進幼兒的感知中,使其傳承的優(yōu)秀品質(zhì)潛在印進道德標準中,從而培養(yǎng)幼兒道德認知、判斷、踐行的自覺行為。幼兒在自然、歡樂的兒歌情景中,用自己的行動、語言,感悟德性,感受世間的真善美,童趣與溫情自然流露,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了德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