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和
衡陽城南,有回雁峰,形如回旋之雁。相傳北雁南飛,到衡陽而止,只待來年春天返回北方。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詩人劉禹錫在衡陽寫下一首《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全詩如下:
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慚柳士師。
歸目并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
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
標(biāo)題表明這是一首應(yīng)和的詩,同時也是送別詩?!笆凇?,指授予官職,這里指被貶。劉禹錫初次遭貶,即謫為連州(今廣東連州)刺史,如今再次被貶連州,所以稱為“再授”。“酬”,即交際往來,這里指用詩歌應(yīng)答。
柳柳州就是柳宗元,因當(dāng)過柳州刺史而得名。劉禹錫與柳宗元在貞元九年(公元793年)同榜進(jìn)士及第,踏上仕途。二十多年來,從步入仕途到“永貞革新”,從革新失敗到被貶謫,從奉旨返京到再度遠(yuǎn)謫,他們始終患難與共,互吐衷腸。在衡陽與劉禹錫分別,柳宗元寫下了一首《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伏波故道風(fēng)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將文字占時名。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
柳詩首聯(lián)兩句寫兩人在長期被貶之后重回長安,沒料到再度遠(yuǎn)謫,表現(xiàn)了命運(yùn)之多變、人生之艱辛。頷聯(lián)以伏波將軍馬援的故事暗點(diǎn)“古道西風(fēng)瘦馬”之意,伏波將軍的廟宇空余石像荒草、斷壁殘垣,詩人借此感慨人心變異、世道衰微。頸聯(lián)正話反說,二人為人迂直,堅持操守,因作詩諷刺權(quán)貴而背上罪名,此處多有調(diào)侃、自嘲之意。尾聯(lián)說不必臨河取水,離別時的眼淚就可以洗濯冠纓,借用《楚辭·漁父》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的典故,有與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不畏打擊,保持志行之高潔。此處也讓人聯(lián)想起劉禹錫的《陋室銘》,簡陋的外在環(huán)境無法動搖堅貞的內(nèi)心。
作為《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的應(yīng)和詩,《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處處與友人共情?!叭晖罢?,渡湘千里又分歧?!薄笆辍薄扒Ю铩保瑥臅r間和空間的跨度上粗筆勾勒出兩人的經(jīng)歷。“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慚柳士師。”“重臨”指此時再貶連州之事?!包S丞相”,此處用典。西漢時有個賢相黃霸,兩度出任潁川太守,清名滿天下;而自己兩度到連州都是被貶,且此次帶著八旬老母流徙南荒,愧為人子?!傲繋煛保呵飼r柳下惠為“士師”,即獄官,因“直道而事人”三次遭貶黜,這里用以比作同樣遭“三黜”的柳宗元,同時也暗示他們都是因堅持正確的政見而遭打擊的。二人同姓,所歷之事亦相近,用典巧妙。“名慚”是謙辭,與柳宗元齊名,劉禹錫自愧不如,表達(dá)了對友人的敬重之意。
“歸目并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痹撀?lián)由敘事轉(zhuǎn)向摹寫眼前情景。兩位遷客并影荒郊,翹首仰望,目光注視著北回的大雁,直到雁影消失?!安ⅰ迸c“盡”寫得十分傳神,把他們共同的望鄉(xiāng)之情極為凄婉地傳達(dá)出來了。大雁可以北歸,人卻不能,而要向更荒涼處行去。“愁腸正遇斷猿時”一句,從張說的“津亭拔心草,江路斷腸猿”詩句中化出。猿啼之時,聲音高急,似哭似號,人聞之而傷心。在此處,心已傷透,更不堪斷斷續(xù)續(xù)、催人淚下的哀猿悲啼。詩人以“回雁”“斷猿”襯托離愁別緒,詩境分外凄涼。
“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是對離別后場景的設(shè)想?!肮鸾焙汀斑B山”并無相連之處,因此這里并不是實(shí)說桂水東過連山,而是說有什么把這遠(yuǎn)隔東西的兩地連接起來了。聯(lián)系末句,原來連接雙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長吟遠(yuǎn)慕的無限相思?!坝兴肌笔枪艠犯?,在這里出現(xiàn),一語雙關(guān),寄離情于山水,同悵望,共勉勵?!跺伤鑵R評》中說:“此酬柳子厚詩,筆筆老健而深警,更勝子厚原唱。七句綰合得有情。”
兩人唱和詩作真摯感人,源自相似的境遇和對彼此深深的理解。孫昌武先生在《柳宗元評傳》中寫道:“劉禹錫是柳宗元一生中最為親密的友人,是差可與柳宗元比肩的卓越的思想家、文學(xué)家、政治家……二人交誼終身不渝,在政治斗爭中同進(jìn)退、相支持,在思想理論上互有影響,在文學(xué)上也共同切磋,相互學(xué)習(xí)?!眱扇丝v歷經(jīng)二十多年風(fēng)雨,仍不改共同的志向;縱淪落天涯,也依然將個人身世融于家國命運(y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