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富/河北省青縣審計局
最近,筆者在閱讀某審計機關出具的審計報告時發(fā)現(xiàn),一些審計人員對審計發(fā)現(xiàn)的問題定性不準確,甚至存在證據不足、隨意“扣帽子”、以偏概全、無限上綱的問題,值得引起各級審計機關高度重視。
一是事實不清,問題把握不準,亂下結論。比如某審計機關審計人員在對某企業(yè)財政專項獎補資金審計時發(fā)現(xiàn),被審計單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未完全按照項目報告書所列內容全部實施,而是對項目后兩年的一些規(guī)劃內容進行了調整,取消了部分項目建設內容,但企業(yè)按規(guī)定履行了調整報批手續(xù)。這明顯是項目報告書在編制過程中調查研究不充分,對市場形勢存在一定的誤判,本屬于企業(yè)投資決策不準確的問題,但審計人員僅僅憑借項目報告書的建設內容沒有全部完成,到項目現(xiàn)場實地檢查時,未看到五年前賬面購置的數(shù)千元實驗設備及用品為由,主觀定性為:主管部門履職不到位,企業(yè)騙取財政專項資金××萬元。這樣定性,明顯缺乏證據支持。因為項目內容和已完成的投資額以及持股比例等均符合申報要求,且會計師事務所對項目的實際投資額、持股比例等均實事求是地進行了披露,呈現(xiàn)在專項資金撥付機關的是真實的項目建設情況,不存在項目弄虛作假之事。審計組現(xiàn)場調查時,沒看到五年前購置的材料用品,也沒有進一步求證這些材料的去向。據被審計單位反映,實際這些用品大部分是存在的,只是存放地點有變,而且有些材料是易耗品,即使不存在了也很正常。
二是情況不明,責任認定不清,張冠李戴。如某審計機關在對某地方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時發(fā)現(xiàn),某企業(yè)主管部門對原改制破產企業(yè)注銷后,剩余的土地等資產沒有記賬反映。據此,就片面地認定為該企業(yè)主管部門資產管理混亂,應記賬沒有記賬。而事實是該部分改制破產企業(yè)剩余土地等資產,在改制終結后,政府已明確收歸原國資局管理,但產權關系一直掛在已經注銷的改制破產企業(yè)名下,這部分資產屬于產權關系不明晰,企業(yè)改革推進委員會后續(xù)工作沒完成。因為部分資產根本不屬于該主管部門,企業(yè)主管部門無法記賬,也不能記賬,只能根據改制資料設置備查簿,登記造冊備查。這一問題實際應定性為:原企業(yè)改革推進委員會對改制企業(yè)剩余土地等資產未明確產權,造成部分資產管理混亂。針對于審計機關認定該企業(yè)主管部門資產管理混亂,應記賬沒有記賬的問題定性,明顯是把問題的責任主體弄錯了,形成了張冠李戴。
三是小題大做,亂扣帽子,無限上綱。有些審計人員在撰寫審計報告時,習慣使用“資產管理混亂”“財務管理混亂”“嚴重違反財經紀律”等描述。其實這類描述必須與問題嚴重程度相匹配。例如某審計人員在審計中發(fā)現(xiàn)被審計單位報銷了一筆50元的租車費用沒有正規(guī)出租車票據,于是在審計報告中將該問題定性為:嚴重違反財經紀律白條入賬,并要求追究相關人員的黨政紀責任。筆者認為,該單位違反財經紀律白條入賬是事實,但要定性為嚴重違反財經紀律,并要求追究相關人員的黨政紀責任就有點不切實際,雖然被審計單位違反了財經紀律,但相對于一個年財務收支兩百多萬元的單位,明顯屬于數(shù)額較小、情節(jié)輕微的問題,如果僅此一筆,應當在審計建議中給予指出糾正,不應無限上綱。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若要被審計單位心服口服地接受審計提出的問題,需要審計機關在認定具體問題時,做到事實清楚、責任明確、客觀公正、尊重證據、以理服人,絕不應憑個別審計人員的主觀推斷、以偏概全、無限上綱,讓被審計單位對審計的公正性、嚴肅性產生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