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輝東
摘要:根據(jù)某引水隧道,采用數(shù)值方法模擬臺階開挖法的施工過程。結論表明:采用短臺階開挖法沉降和變形量小,穩(wěn)定性高;開挖后要緊跟支護結構,利用支護結構承受很大部分的圍巖壓力,為二襯的施作和發(fā)揮作用提供時機。
關鍵詞:ADINA;數(shù)值模擬;穩(wěn)定性
近來,水利水電建設的不斷發(fā)展,引水隧洞作為一種重要的地下工程建筑物,隧洞開挖支護措施合理性直接關系到隧洞施工的安全。研究引水隧洞在開挖支護過程中以及支護完成后的穩(wěn)定性[1-7],對了解支護效果和改進支護措施有一定的意義。隧洞開挖引起的圍巖卸荷[8]對圍巖的劣化作用不容忽視。引水隧洞開挖后應力重新分布,變形量大,在施工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圍巖失穩(wěn)、塌方造成人員傷亡和設備損失,不僅延誤工期、增加造價,還造成生命財產(chǎn)的損失。因此,合理的襯砌支護方案就顯得尤為重要。隨著技術條件的完善,周澤林等[9]、賈劍青等[10]運用FLAC3D隧洞圍巖和支護結構的穩(wěn)定性。
本文擬采用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模擬短臺階開挖法對某引水隧道開挖,揭示開挖過程中圍巖的受力,位移情況以及支護結構的受力特點,為實際施工提供一定參考。
一、數(shù)值分析模型
(一)模型概況
結合某引水隧道相關資料建立該引水隧道模型。為了模擬現(xiàn)場施工情況,本文采用ADINA建立三維隧道模型。
模型上表面距離地面為50m,模型的邊界尺寸取約為隧道高度的5倍。這里取長為115.0m,高為120.0m。隧道為城門洞型斷面,由上半部分半圓弧加上下半部分正方形組成,圓弧半徑為3.6米,正方形邊長為7.2米,徑向洞身長度為16m。模型左右的邊界約束水平方向,底邊為全約束。計算中土體采用Mohr-Coulomb彈塑性模型,襯砌和錨桿均采用彈性模型。整個模型節(jié)點數(shù)為22469,單元數(shù)為29746。
洞身長度為16m,取4m為一個開挖進尺。本文采用短臺階的方法,分兩步開挖。其施工過程為:第1步是先開挖城門洞上部圓弧形部分的巖體,并對頂部施加錨桿支護和混凝土襯砌;第2步開挖下部矩形部分巖體,施加兩側和底部襯砌。完成第一個循環(huán)進尺后,進行第二個開挖進尺,第二個開挖進尺按上述的步驟進行。
(二)計算參數(shù)
根據(jù)現(xiàn)場力學實驗結果,模擬隧道開挖和支護過程時,采用的土體密度為2680kg·m-3,彈性模量為12.5GPa,泊松比為0.25,內摩擦角為42°,粘聚力為1.6MPa。
對于支護結構。襯砌采用混凝土材料,設計厚度為60c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5?;炷敛牧厦芏葹?400kg·m-3,彈性模量為28GPa,泊松比為0.167;錨筋密度為7800kg·m-3,彈性模量為200GPa,泊松比為0.3。
二、結果分析
(一)圍巖應力分析
伴隨著開挖工序進行,拉應力產(chǎn)生,圍巖受到的擾動增大,豎向應力的影響范圍逐漸擴大;當拱頂開挖后,豎向應力全部為壓應力,隧道頂部和底部的壓應力較大,出現(xiàn)的豎向最大壓應力在頂部,最大壓應力值為5.9Mpa。支護結構和襯砌結構施做后,隧道最大應力為3.6MPa。
(二)圍巖位移分析
每一級臺階開挖,位移都隨之而變化而逐漸擴大,支護結構施做后,圍巖位移影響范圍會相應減小,當最后一個開挖進尺完成后,底部位移的最大值為0.75mm。圍巖各部分位移都不大,證明隧道錨筋支護和混凝土襯砌較為合理。
(三)支護結構分析
錨桿承受的最大拉應力為15.4MPa,最小拉應力為2.2Mpa。襯砌頂部最大位移0.58mm,底部最大位移為0.75mm?;炷烈r砌頂部向下變形,而底部則向上變形,說明襯砌有效的抵抗了較大的圍巖變形,襯砌作用明顯。
綜上所述,在隧道施工過程中,及時施做錨桿、襯砌,能夠抑制開挖后的應力擴散。
三、結論
根據(jù)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隧洞的開挖破壞了圍巖的原始應力場,可能會影響隧洞施工安全,因此開挖后應及時進行支護,防止發(fā)生失穩(wěn)。為減少開挖對圍巖的擾動,開挖后應跟緊支護。
2)錨桿支護結構能夠承受很大一部分的圍巖壓力,為襯砌的施作和發(fā)揮作用提供了時機。
3)支護措施承受部分圍巖壓力,圍巖應力得到改善,隧洞圍巖變形減小,襯砌對圍巖變形起明顯的限制作用,保證隧洞的施工安全。今后應加強對引水隧洞開挖支護應力變形進行數(shù)值模擬,提前分析圍巖應力變形情況,采取相應工程措施,避免在施工過程中圍巖失穩(wěn)、塌方造成人員傷亡和設備損失,因此隧洞開挖支護應力變形數(shù)值模擬在工程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石明宇, 馬超豪, 宿 輝, 屈春來. 高地溫引水隧洞支護混凝土過水試驗及數(shù)值模擬研究[J]. 科學技術與工程, 2016, 16(33): 302-306.
[2]洪振國, 李建偉. 不良地質引水隧洞開挖支護應力變形數(shù)值模擬研究[J]. 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 2017, 28(04): 205-209.
[3]梁自強, 鄧稀肥, 陳壽根. 偏橋水電站引水隧洞施工全過程離散單元法仿真模擬研究[J]. 隧道建設, 2009, 29(01): 45-49+53.
[4]余 超, 鄧成進, 侍克斌, 李俊美. 大山口引水隧洞開挖與支護的數(shù)值分析[J]. 水電能源科學, 2010, 28(10): 86-89.
[5]陳運東. 某引水隧洞圍巖工程地質分類及支護措施[J].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07(01): 155-156.
[6]張宇娜. 某水電站引水隧洞開挖支護數(shù)值模擬研究[J]. 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 2011, 9(02): 101-104+109.
[7]吳世勇, 任旭華, 陳祥榮, 張繼勛. 錦屏二級水電站引水隧洞圍巖穩(wěn)定分析及支護設計[J].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005(20): 179-184.
[8]韓梅. 開挖卸荷理論在隧道工程中的應用[J]. 西北水電, 2009(01): 61-65.
[9]周澤林, 陳壽根, 張海生, 李巖松. 高地應力軟巖隧洞襯砌結構受力及強度安全系數(shù)研究[J]. 工業(yè)建筑, 2014, 44(12): 95-101.
[10]賈劍青, 李晶, 張憲, 王宏圖. 深埋隧道圍巖及支護結構穩(wěn)定性分析[J]. 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 2013, 9(06): 1293-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