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
摘要:隨著不斷改革的新課改,在高中的語文教學中,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在傳統(tǒng)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更多的是注重對學生傳授基礎的語文知識,這樣就會忽略一些語文在人文方面的價值,現(xiàn)如今的社會更需要的是綜合性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更加注意訓練學生的思維邏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語文思維方式,幫助學生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語文;思維邏輯
前言:
在高中課程教學中,語文是重點的課程之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基礎,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語文思維模式,培養(yǎng)他們的人文情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這對于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著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更加積極的探索,找到更多的方式去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提高教學質量。
一、培養(yǎng)語文思維輪機能力的特點
(一)廣泛性
在語文的學習中所包含的東西是十分廣泛的,很多知識都是和日常生活存在聯(lián)系的。因此,語文思維邏輯能力不能僅僅只是單一的迷失,而是要結合其他的科目一起完成。從整體出發(fā),保證培養(yǎng)語文思維邏輯能力的有效性[1]。因此,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邏輯能力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掌握其中的內涵和價值。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激發(fā)學習興趣,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
(二)滲透性
在很多領域中,語文知識都有所滲透,從而形成了一篇篇經(jīng)典的文章。如果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靜下心來,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價值。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額關鍵就是它的滲透性。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文章內容以及作者,激發(fā)學生內心的參與欲望,帶來更加豐富的實際感受,為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三)交流性
在語文思維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特點就是它的交流性,教師和學生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兩部分。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課堂上的交流,把彼此之間的想法互相交換。在思考文章時從多個角度出發(fā),就可以提升自身的思維深度,帶給學生啟發(fā),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
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邏輯能力的策略
(一)創(chuàng)建教學情景
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更加積極主動,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情景教學在高中教學中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模式,可以化靜為動,將抽象的事物變得更加具體,在相應的情景中讓學生感知自己所學的內容,認真思考和探究問題,激發(fā)他們的語文思維,發(fā)展他們的想象力和語文素養(yǎng)。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教師在創(chuàng)建情景的時候就可以根據(jù)課文的內容來進行。也就是在課堂學習剛剛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播放荷塘月色的音樂,或者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課件展示一些圖片和視頻,讓學生真正的融入這樣的環(huán)境中,感受這種美好,為之后學習和理解課文內容做好鋪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教學環(huán)境出發(fā)來提出問題:假如你身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會不會產生和作者一樣的感受。如果不是的話,那你是什么樣的感受。教師通過這樣的問題就可以喚醒學生的思維,引發(fā)他們的深思。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生就能夠更加準確的把握作者的情感,深入思考。同時還可以喚醒他們的語文思維,發(fā)展他們的思維邏輯能力。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
在傳統(tǒng)的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主體一般都是教師,通過板書或者是講述課文的方式來喜歡瘦語文知識。學生被動的接收教師傳達的知識,將重點的內容記錄下來。長此以往,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沒有辦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還可能讓學生產生厭學語文的想法。教師想要改變學生的思維模式,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取締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但并不是完全放棄,而是兩種教學方式取長補短,互相融合。在高中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創(chuàng)新問題來讓學生回答,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并沒有什么固定的答案,也就不存在是否正確。語文的思維是十分廣泛的,教師不要去否定學生的想法。如果學生能夠積極的加入其中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教師就已經(jīng)達到了他的教學目的。
例如:在高中語文課文中出現(xiàn)的人物可能具有傳奇色彩,教師可以用見講故事的方式將主角的重要發(fā)展歷程講述給學生們,這種故事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講述一些相關文章作者的故事,在他們的一生中又發(fā)生了什么[2]。只要學生有了興趣,就會對其中的課文感興趣,也就在無形之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這個時候進行引導,就能夠帶動學生的語文思維邏輯能力發(fā)展。
(三)尊重個性化
每一個學生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性格以及他們的興趣愛好都是不一樣的,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時,學生很可能會給出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答案。作為一名高中的語文教師,就應該在了解他們情況的同時,理解他們不同的思考方式,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想法。站在師者的角度,要更加內心的去引導每一位學生,站在學生角度去思考問題和理解學生的想法,而不是將限制問題的范圍,讓它更加單一化。否則,學生會失去學習語文的熱情。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學生發(fā)散他們的思維,積極回答問題,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從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思維邏輯能力。
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中語文教師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采取更多的方式和方法,幫助和引導學生更加熱愛語文,挖掘他們的語文學習天賦,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顧金波.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思維能力培養(yǎng)策略[J].考試周刊, 2017(1).
[2]王正清.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J].新課程(下),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