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楠
摘要:近些年,優(yōu)質水稻種植被列為安徽本地重要糧食工程之一。而且,作為本地重要的糧食作物,抓好水稻生產,嚴格病蟲害綠色防控,是實現安徽由農業(yè)大省向強省轉變的有力支撐。從培育肥力、選擇優(yōu)質水稻品種組合、適時播種與合理密植、做好秧田苗期管理、做好本田管理工作、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法、及時組織收獲等幾個方面,就優(yōu)質水稻栽培技術要點與病蟲害防治進行簡述,以供同仁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水稻;綠色防控;高產優(yōu)產
0引言
水稻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提高其產量一直都是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石鏡鄉(xiāng)農業(yè)發(fā)展的重要任務,因此對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方法展開研究十分有必要。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應當嚴格按照相關規(guī)范進行種植操作,從各個方面促進水稻種植優(yōu)質高產的實現,強化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推動地方農業(yè)發(fā)展。
1水稻高產栽培技術
1.1培育肥力。水稻生長對肥力有著一定要求,故而需要在種植前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土壤肥力,常見方法包括秸稈還田以及種植前施用有機肥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在育秧秧田中施用大量腐熟農家肥,從而顯著改善土壤肥力,為水稻生長提供足夠的豐富營養(yǎng)。
1.2選擇優(yōu)質水稻品種組合
實現水稻高產,激發(fā)潛在高產潛力,選擇優(yōu)質水稻品種是前提。為此,選擇的玉米品種,要因地制宜,要切合本地氣候特點,選用粒多、穗大、品質優(yōu)、成熟安全的良種。同時,還要兼顧地況特點,嘗試不同的新品種組合。
1.3適時播種與合理密植
水稻播種時期以及種植密度的合理控制,是促進高產栽培得以有效實現的關鍵。懷寧縣近年來積極推廣雙季稻種植模式,其中早稻一般是在4月中旬進行種植,在5月前完成插秧,并于8月前搶收早稻;而晚稻種植時間則一般在早稻種植結束之后,盡量趕在8月上旬完成插秧,故而7月下旬到8月上旬這段時間被稱作雙搶。而種植密度越大,相應的產量往往也就越高。不過這并非是絕對的,當種植密度超過一定范圍后,田間資源不足,水稻生長往往會面臨土地資源、養(yǎng)分、水分、陽光等不充足的情況,反而導致種植產量與質量下降。因此需要根據地方種植條件,科學確定種植密度,才能實現種植效益最大化,一般種植密度為每畝6萬~8萬株基本苗。
1.4做好秧田苗期管理
秧田育苗,以旱播旱管為主。播種前,澆足底水,澆透。播種后,噴施丁草胺苗床除草。待秧苗1葉1心期,用立枯一次凈,每40g兌水100kg,適用于40m2秧田,防立枯病效果不錯。待秧苗2葉1心期,用好斷奶肥,澆淺水,加尿素用75kg/hm2,滿足秧苗生長用肥要求。待秧苗3葉1心期,用好送嫁肥,施尿素用75kg/667m2。同時,秧田保水2cm,直到插秧為止,最好能帶蘗下田。準備移栽前,用施樂果噴施,防治潛葉蠅、稻飛虱等效果不錯。
2做好本田管理工作
2.1科學施肥
基本原則,前攻、中穩(wěn)、后補。用足底肥,可整地前用,配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用7500kg/hm2;過磷酸鈣,用375kg/hm2??烧睾笥?,配施復合肥225kg/hm2。用足底肥后,攤平耙細.
及時追肥,追肥要到位。一般2次施入,插秧后1周,追肥用復合肥75kg/hm2;尿素150kg/hm2,用于促分蘗促早生。首次追肥后,間隔2周,二次追肥,用用復合肥75kg/hm2;尿素112.5kg/hm2,進一步促分蘗,確保苗齊、苗足。攻施穗粒肥,待抽穗揚花期,適量追施尿素60~75kg/hm2。同時,配用磷酸二氫鉀,噴施,以起到促花、養(yǎng)花,延緩葉片衰老,保證籽粒飽滿。酌情增施鉀肥,安徽本地缺鉀嚴重,適量增施鉀肥,對增強抗性、促壯秧、提升結實率效果不錯。一般插秧后5~6周,用氯化鉀或氧化鉀150kg/hm2,有利于后期增產.
2.2加強水分管理
一般的要求,淺水插秧、深水扶秧、淺水促蘗,干濕交替,待到秧苗到600萬株/hm2時,開始曬田。曬田程度,根據水分、土壤、秧苗長勢等情況而定。曬田后復水,幼穗分化到抽穗灌漿,易淺水。灌漿后,干濕交替。收獲前1周,斷水。
2.3科學組織
除草插秧后1周,首次追肥的同時,用丁草胺除草。適用濃度60%,用1500kg/hm2噴施,用于除草。用藥后,保水4~5天,期間不要田間作業(yè)。
3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法
3.1細菌性條斑病防治
細菌性條斑病主要危害葉片,會在葉片上出現暗綠色水浸狀小病斑,并會在葉脈間快速擴展為暗綠至黃褐色細條斑,嚴重影響水稻正常生長與發(fā)展。在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進行防治時,應當以預防為主,通過選用抗病雜交稻、加強檢疫、避免偏施與遲施氮肥等方式進行預防,并在發(fā)病期進行噴藥防治,通??赏ㄟ^噴施86.2%銅大師、20%硅唑咪鮮胺等溶液進行有效防治。
3.2稻螟蟲防治
稻螟蟲的防治應當以農業(yè)防治為主,通常在秋播時有計劃地將綠肥留種田、遲熟東作田,安排在旱地或螟害較輕的晚稻田上。冬耕冬漚,提早春耕灌水,使稻螟在預蛹期被淹死,從而壓低有效蟲源基數。選用螟害較輕的田塊作綠肥田,以減少越冬蟲源。合理布局,避免單、雙季稻混栽和多品種插花種植,選種抗螟水稻品種和采取適宜的栽培技術,如調節(jié)水稻插植期、合理施肥灌水,使水稻危險生育期與螟蟲盛孵期錯開,稻株生長整齊;及時夏收翻耕滅茬,以破壞蟲蛹;避免偏施氮肥,增進水稻抗(耐)性等也可減輕為害。如果田間出現稻螟蟲害,應當及時每畝噴施45kg50%螟怕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者采取25kg細土與30g98%巴丹原粉進行攪拌撒施。
3.3稻飛虱防治
稻飛虱同樣是水稻種植中較為常見的蟲害,其會導致受害稻叢變黃變矮,同時期排泄物會招致霉菌滋生,傳播水刀條紋葉枯病等植物病毒病。對稻飛虱進行防治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包括農業(yè)防治、生物防治、油類防治、藥劑防治等。其中藥劑防治主要在抽穗期與穗末期進行噴施,一般方法為在抽穗期每畝噴施58%吡蟲·殺蟲單可濕性粉劑52~86g、在穗末期每畝噴施50%二嗪磷乳油75~100ml。
4及時組織收獲
根據氣候變化,結合氣象播報,選在晴天搶收。一般情況下,9~10月份為收獲最佳期。
參考文獻
[1]詹金漢.優(yōu)質水稻栽培技術要點與病蟲害防治分析[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20(08):210.
[2]江海銅.分析優(yōu)質沃柑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村實用技術,2020(07):73-74.
[3]劉德輝,吳杰鋒,劉佳婧.優(yōu)質水稻栽培技術要點與病蟲害防治分析[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0,45(06):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