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智,胡 波,金泳海,倪才方
隨著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及抗凝藥物廣泛應用,微小血管自發(fā)破裂引起的腹腔、 后腹膜、 腎周、 軟組織等自發(fā)性出血(spontaneous hemorrhage)逐漸增多[1]。該病相對罕見,且缺乏創(chuàng)傷、腫瘤、醫(yī)源性損傷[2]等明確誘因,起病隱匿,進展迅速,如認識不足可導致嚴重后果。超選擇血管栓塞在產后出血、骨盆骨折、大咯血、顱底骨折等急診出血救治中效果確切,但在自發(fā)性出血中的應用報道很少。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診治腹盆部自發(fā)性出血10例,現(xiàn)將診斷和治療體會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 2016 年 1 月至2018 年 12 月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診治的10 例腹盆部自發(fā)性出血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7 例,女3 例;年齡40~89歲,平均(63.4±14.3)歲;基礎性疾?。合到y(tǒng)性紅斑狼瘡1 例,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移植后1 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抗血小板1 例,尿毒癥/血液透析1 例,高血壓/(心房顫動)抗凝 2 例,單純高血壓 4 例。出血部位:腎周、腹腔、腹壁、后腹膜、髂腰肌、髂窩、腰大肌、盆腔等,見表1。
表1 患者一般資料、影像學檢查、介入診療和預后
10 例患者介入治療前皆接受影像學檢查,包括平掃+增強 CT(5 例)、平掃 CT(4 例)、超聲(1 例),提示出血影像學征象:①哨兵血塊征(sentinel clot sign)[3]——隨著紅細胞等成分凝聚,平掃CT 上所表現(xiàn)的不規(guī)則高密度影(血凝塊)被相對低密度影(血清成分)包饒的征象(圖1①);②紅細胞壓積征(hematocrit sign)[4]——由于血凝異常,出血中細胞成分析出,并與液體成分分離,在平掃CT 上所形成的截然“低密度-高密度”分層影(圖1④);③對比劑外溢 (contrast material extravasation)[4]——增強CT動脈期或延遲期血腫內所見的噴射狀、 班片狀、不規(guī)則狀的對比劑濃聚影(圖1⑤)。
局部麻醉下,改良Seldinger 技術穿刺股動脈并置入導管鞘;根據(jù)出血部位,采用5 F Cobra 導管、肝動脈導管、C 型導管、J 型導管等選擇性插管至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腎動脈、腰動脈、髂內動脈、髂外動脈等行DSA 造影,發(fā)現(xiàn)對比劑外溢、濃聚,分支血管毛糙、截斷、串珠樣改變等征象后用微導管進一步超選擇插管造影,發(fā)現(xiàn)對比劑外溢等出血征象后根據(jù)靶血管部位和出血征象特征,選擇明膠海綿顆粒、彈簧圈、明膠海綿顆粒+彈簧圈予以栓塞;退出微導管,經普通導管復查造影確認對比劑外溢消失,或靶血管呈“殘干樣”;置入豬尾導管行腹主動脈造影,若發(fā)現(xiàn)其他出血征象,進一步予超選擇栓塞。
技術成功定義:DSA 造影發(fā)現(xiàn)出血征象,成功超選擇栓塞,術后停用升壓藥,血紅蛋白回升。臨床有效率定義:在技術成功基礎上,一般狀況好轉,順利出院?;颊叱鲈汉螅T診或電話隨訪,隨訪內容為介入治療相關并發(fā)癥和生存情況。
圖1 腹盆部自發(fā)性出血影像學征象及超選擇栓塞影像
10 例患者中 9 例術前行 CT 檢查,5 例可見哨兵血塊征,1 例可見紅細胞壓積征;5 例為平掃+增強CT,4 例于血腫內見對比劑外溢征,與DSA 造影出血部位吻合(圖1)。10 例患者中2 例后腹膜血腫誤診為后腹膜腫瘤,予外科手術后中轉介入治療;8 例皆在發(fā)現(xiàn)活動性出血后予急診介入治療,其中1 例未發(fā)現(xiàn)出血征象,經內科止血、抗休克治療后出血停止;1 例腸系膜上動脈造影見分支對比劑外溢,但未能超選擇插管,遂未能栓塞治療,于術后6 h 死亡;1 例成功栓塞后血壓恢復正常,但術后1 d 死于心肌梗死,見表1。介入栓塞技術成功率為80%(8/10),臨床有效率77.8%(7/9)。
10 例患者中介入術后30 d 內死亡2 例,其余8例隨訪2~27 個月,僅1 例出現(xiàn)右股動脈穿刺點假性動脈瘤,經超聲導引按壓后恢復。隨訪期間患者無介入治療相關并發(fā)癥,無再發(fā)出血。
腹盆部自發(fā)性出血指無創(chuàng)傷、腫瘤、醫(yī)源性損傷等明確病因,微小血管自發(fā)破裂形成的出血。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通常與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抗凝、抗血小板、免疫系統(tǒng)疾病等有關。根據(jù)出血部位和誘因,亦有命名為自發(fā)性腹腔出血(spontaneous intraperitoneal hemorrhage)[5]、 自發(fā)性腹膜后血腫(spontaneous retroperitoneal hematoma)[6]、抗凝相關性血腫(anticoagulant-related hematomas)[7]等的報道。該病相對罕見,起病隱匿,發(fā)病早期通常僅有出血部位疼痛的不典型癥狀,出血達到一定量時才出現(xiàn)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表現(xiàn)。因此,診斷有一定困難,如認識不足,很易誤診、漏診。本組10 例中2 例誤診為后腹膜腫瘤,行開腹手術才證實為后腹膜血腫,遂中轉介入治療。
CT 在腹盆部自發(fā)性出血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平掃CT 即可提示出血征象有哨兵血塊征和紅細胞壓積征。超急性期,出血的 CT 值在 30~45 HU 水平;急性期,隨著凝血機制啟動,紅細胞等有形成分凝結成血凝塊,其密度升高,可達60 HU 以上,在鄰近出血點處形成混雜的高密度影,而周邊不凝結的游離液體則呈相對低密度,即哨兵血塊征。該征不僅有助于鑒別腹水、膽汁、乳糜液等,而且提示出血部位。本組9 例術前有CT 檢查患者中5 例可見哨兵血塊征。對于血凝嚴重異常者,出血中的細胞成分難以凝聚,而是隨著重力作用沉淀析出,形成截然“低密度-高密度”分層影,即紅細胞壓積征。該征在抗凝相關性出血中具有較高特異度和靈敏度[4]。本組1 例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并抗凝患者,出現(xiàn)典型的紅細胞壓積征。增強CT 診斷價值更為突出。一旦動脈期或延遲期掃描中出現(xiàn)噴射狀、斑片狀對比劑外溢征,即提示嚴重出血,需急診干預。而且對比劑外溢征部位對尋找出血靶血管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本組5 例術前有增強CT 檢查患者,4 例出現(xiàn)對比劑外溢征,與DSA 造影出血部位吻合。
早期診斷、積極治療是搶救腹盆部自發(fā)性出血的關鍵。傳統(tǒng)開放手術創(chuàng)傷大,難以尋找到責任血管,一般效果較差,且此類患者往往伴有嚴重的基礎疾病,外科手術有一定風險。DSA 造影創(chuàng)傷很小,若能發(fā)現(xiàn)出血靶血管并予以栓塞治療,則效果確切。本組10 例患者介入治療技術成功率為80%,臨床有效率為77.8%,且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表明超選擇介入栓塞是治療腹盆部自發(fā)性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早介入干預有望降低死亡率。
本研究總結臨床實踐體會:①介入診療宜早不宜遲。此類患者一般年齡較大,伴有基礎疾病,難以耐受失血性休克的打擊。DSA 造影創(chuàng)傷很小,即使造影結果為陰性,一般也不會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②整體造影與超選擇造影相結合。與產后出血等不同,自發(fā)性出血往往沒有固定的靶血管。應根據(jù)術前CT 提示的出血部位,全面細致地尋找出血靶血管。例如本組1 例誤栓髂內動脈患者,起初髂總動脈造影見髂內動脈供血區(qū)域對比劑外溢,超選擇至髂內動脈造影因血管痙攣、對比劑反流仍見對比劑外溢,予以髂內動脈栓塞,之后髂總動脈復查造影發(fā)現(xiàn)髂外動脈發(fā)出的腹壁下動脈才是出血靶血管,行進一步超選擇后栓塞(圖1④~)。③選擇熟悉的栓塞方法。自發(fā)性出血病理基礎為微小血管破裂,側支血管較少,傳統(tǒng)明膠海綿顆粒末梢栓塞聯(lián)合彈簧圈中央性栓塞方法可達到較好的止血效果;而對于缺血耐受較差的腸系膜動脈分支,盡量超選擇至出血點,選用彈簧圈栓塞同樣可達到止血目的。
總之,腹盆部自發(fā)性出血是一種相對罕見的臨床急癥,認識不足極易造成漏診、誤診。超選擇栓塞是治療該病安全有效的方法。增強CT 有助于診斷和尋找出血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