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中文學院 廣東 廣州 510420
下面是中級水平外國學生寫的敘事體小短文:
周末我九點起床,然后我自己做飯。我自早餐以后去圖書館學習漢語。我學漢語差不多兩個小時,而后我回來我的房間打電話我的媽媽聊天。繼而我去小北買東西,因為我自己做飯。后來我回宿舍,然后準備做飯。做飯的時候我一邊做一邊聽音樂。做飯的時候我很開心,因為全部都很方便。其后我打電話我的朋友,我問他要不要去電影院,他說當然要啊。而后我們一起去看電影。
這段短文初一看是“然后”“以后”“而后”“繼而”“后來”“……的時候”“其后”“而后”等時間詞語的濫用,對它們適當修改后如下:
周末我九點起床,然后我自己做飯。吃完早飯我去圖書館學習漢語。我學漢語差不多兩個小時,十一點半我回來我的房間打電話我的媽媽聊天。打完電話我去小北買東西,因為我自己做飯。再次回到宿舍已經(jīng)十二點半了,宿舍,然后準備做飯。做飯的時候我一邊做一邊聽音樂。我很開心,因為全部都很方便。午飯后我打電話我的朋友,我問他要不要去電影院,他說當然要啊。而后我們一起去看電影。
細讀修改后的短文,仍然覺得它很別扭,問題在于:通篇幾乎都是在使用行為動詞敘述事件,這些敘述事件的句子等立羅列,短文缺乏層次感,此即通常所說的“記流水賬”。顯然,漢語敘述文不等于羅列事件的句子的簡單加合,上面外國學生的“病文”表面是時間詞語的單一型堆砌,更深層面是學生不明白如何寫敘述文或敘述語段,進一步講是不明白句子連接起來構成語段時的組句規(guī)則。
在能夠寫出比較正確的孤立的句子的基礎上,外國學生要連句成段,寫出像樣的敘述語段,需要了解漢語連句成段時這三個方面的規(guī)則特點:事件句和非事件句的穿插、由背景到前景的推進、以從屬結構為主的篇章組織手段。下文簡要分析這三個方面。
語言中的任何動詞,要么表達一種狀態(tài),要么表達一個過程,要么表達一個事件。沈家煊(1995)把有內(nèi)在終止點的有界動作稱作“事件”(event),把沒有內(nèi)在終止點的無界動作稱作“活動”(activity)。比如說,“打破”跟“打”,“飛進來”跟“飛”,“吃了”跟“吃”,前者均為“事件”,后者都是“活動”。沈先生指出,動作有了實際的終止點,相應的句子才成為“事件句”,“事件句”就是敘述一個獨立、完整的事件的句子。和事件句相對的是“非事件句”,非事件句中動作沒有實際的終止點,往往表達一種狀態(tài)??蠢樱?/p>
(1)所有打了飯菜的人,a都用草帽或胳膊肘護著碗,b趔趔趄趄穿過爛泥塘般的院壩,c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路遙《平凡的世界》)
漢語助詞“著”除了標示“持續(xù)態(tài)”以外,還有將動態(tài)轉化為靜態(tài)以及標示該小句“無獨立性”的兩種功能。a小句中的“護著碗”即表達一種靜態(tài),a小句無獨立性,為非事件句。b小句中的“穿過”、c小句中的“跑回……去了”動作具有實際終止點,b、c小句均為事件句。這一語段的構成模式可概括為“非事件句+事件句1+事件句2”。
再看一例:
(2)a母親抬起頭,b眼睛紅紅地看著我,過了許久,c用一種讓我終生難忘的聲音說:“孩子,……”(莫言《賣白菜》)
a小句中的“抬起頭”表明動作具有內(nèi)在終止點,a小句是事件句。b小句中的“看著我”表靜態(tài),b小句是非事件句。c小句由言說動詞“說”帶出具體所說內(nèi)容,也屬于事件句。整個語段構成模式是“事件句1+非事件句+事件句2”。
下一例則是“事件句1+事件句2+事件句3”式的語段模式:
(3)a母親靠近我,b掀起衣襟,c擦去了我臉上的淚水。(莫言《賣白菜》)
這種事件句接事件句的模式,突顯了事件之間時間上的緊承,具有一種修辭效果。
上述三例都是三個小句構成的語段,當然語段還可以由三個以上的小句構成,但無論小句數(shù)量多少,通常都是事件句和非事件句穿插交替出現(xiàn)。完全由單一的事件句或者單一的非事件句構成的敘述語段,都不是常態(tài)的敘述語段。如例(3)這種純粹由事件句構成的敘述語段,往往出于修辭效果的需要,而且事件小句的數(shù)量不可能太多。下面一例由8個小句組成,事件句和非事件句穿插交替非常明顯:
(4)a孫少平扛著鋪蓋,b提著那罐飯,c從田家圪嶗的公路上下來,d小心地踩著列石,e過了東拉河,f穿過廟坪,g從哭咽河的小橋上走過來,h徑直向小學校的院子走去。(路遙《平凡的世界》)
事件句和非事件句的區(qū)分,看的是句中的動詞形式。首先是狀態(tài)動詞和動作動詞的區(qū)分,含狀態(tài)動詞的句子是非事件句。其次看含動作動詞的句子是否表達動作的實際終止點,即動作是否有界。外國學生寫作時,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是寫出一個個的事件句(這背后又常常表現(xiàn)為句末助詞“了”的濫用),在將孤立的事件句連成語段時,不知道如何將事件句轉化成非事件句。進一步講,是不知道恰當使用“-著”、“在-”、“正在-”、結果補語、趨向補語等。
敘事語段中,有一些語句傳達的信息是事件的主線,這種構成事件主線的是前景句。還有一些語句所表達的信息是圍繞主線進行的鋪排、襯托或評價,這些是背景句。屈承熹(2006)指出,前景和背景涉及的是事件或情景之間的聯(lián)系,由小句表示。一般來說,附屬的或在前面的小句表示背景,主要的或在后面的小句表示前景。例如:
(5)(潤葉)a說完這話后,b便從自己的衣袋里摸出個什么東西,c一把塞進他的衣袋,d旋即就轉過身走了。(路遙《平凡的世界》)
上面語段由四個小句構成,小句a形式為“VP+后”,表明接下來的事件發(fā)展生在“說話”這一行為之后,小句b、c、d分別描述三個完整事件“摸出東西”“塞進衣袋”“轉身走了”。從a、b看,a是b事件的時間背景,b是前景。從b、c看,b是c的背景,c是前景,事件b結束,事件c得以發(fā)生。類似地,c又是d的背景,事件c結束,事件d得以發(fā)生。概括起來,由a→b→c→d,時間向前推進,前一事件是后一事件的背景,后一事件是前景,敘述向前推進。從動詞形式看,a中為“V+結果補語”(“說完”),b、c中均為“V+趨向補語”(“摸出”“塞進”),d中表現(xiàn)為連動結構(“轉過身走了”),并且d作為系列事件的最后一個,使用了句末語氣詞“了”,以示d為頂峰事件,表明敘述在此暫時完結。
除了時間背景,也有表伴隨的背景。比如:
(6)a母親嘆息著,b并不時把目光抬高,c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墻上的白菜。(莫言《賣白菜》)
此例a中動詞形式是“V+著”(“嘆息著”),表示一種狀態(tài),相對于b事件“抬高目光”、c事件“瞥一眼三棵白菜”,“嘆息著”是伴隨背景。如果將伴隨背景用作狀語,將上面三個小句合并成一個句子,則可以表達成“母親嘆息著不時抬高目光瞥一眼墻上的三棵白菜”,這種表達雖可接受,但跟原文三個小句的表述形式相比,敘述性差了很多。
此外,背景還可以表示原因。如:
(7)a覺得無聊,b我和弟弟玩起了捉迷藏,c玩得很起勁。
“覺得無聊”是“玩捉迷藏”的原因,a是背景句,b是前景句,c則描述“玩”的狀態(tài)如何。
背景和前景雖是就信息的地位意義而言,但在語言形式上有鮮明特點,從體標記看,“在”“著”常出現(xiàn)在背景表達中,而“了”則常出現(xiàn)在前景表達中。外國學生這方面的知識欠缺,使得其寫出來的句子連不成語段。
屈承熹(2006)指出,把小句合并為更大的單位,可遵循兩條基本手段:并列和從屬。屈先生確定的話題鏈是用小句構建并列結構的手段。所謂話題鏈,指一組以零回指形式的話題連接起來的小句。下面一例,正是屈先生所界定的“話題鏈”:
(8)a老巖輕輕地掂下壺來,b沖了兩杯釅釅的茶,c遞給我一杯,d把剩下的水灌到暖瓶里,e又往壺里添了涼水,f輕輕地把壺坐回爐子上,g這才捧起了另一杯茶。(葉文玲《心香》)
此例a小句“老巖”為話題,其后各小句均省去了這一話題,即b-g各小句均是零形主語?!暗嘞聣亍薄皼_兩杯茶”“遞給我一杯”“把水灌進暖瓶”“往壺里添涼水”“把壺坐回爐子”“捧起茶”七個動作一個接一個相繼發(fā)生,a-g小句之間是并列關系??梢?敘述性語段中,典型的并列小句用于描寫連續(xù)的行為,尤其是對人物系列活動的細節(jié)描寫,可以在后續(xù)小句中補上“然后”“又”之類詞語。這種細節(jié)描寫是寫作者高超的語言修辭技巧的展示,文學色彩濃厚。
敘述體語篇中,更多的小句結合方式是下面例子中存在著的從屬關系:
(9)a坐在一個小胡同口上,b清晨的小風吹著他的頭,c他知道這點頭疼不久就會過去。(老舍《駱駝祥子》)
(10)a老太太正待說下去,b忽然,兩條辮子一飄,c提著一桶清凌凌的水的姑娘進來了。(葉文玲《心香》)
例(9)中,a小句省略了的主語“他”是在c小句才出現(xiàn)的,小句b是一個插入的環(huán)境描寫。方梅(2008)認為,類似a這種反指零形主語小句,其實質是句法上的降級,它在句法上具有依附性。此處,小句c是主句,小句a、b均從屬于小句c。例(10)中,小句a、b也都從屬于小句c。上述兩個語段都可分別拆分出如下句子來:
(9’)坐在一個小胡同口上,他知道這點頭疼不久就會過去。
清晨的小風吹著他的頭,他知道這點頭疼不久就會過去。
(10’)老太太正待說下去,提著一桶清凌凌的水的姑娘進來了。
兩條辮子一飄,提著一桶清凌凌的水的姑娘進來了。
明白漢語敘述性語篇中從屬關系是連接小句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外國學生連句成語段。屈承熹(2006)先生將副詞和連接詞的使用、動詞形式、從背景往前景的推進等歸為從屬手段。這些手段需要在寫作教學時引導學生去認識,并在寫作時加以運用。
以上事件句和非事件句、背景句和前景句、主句和從屬句三大方面,關鍵之處都在于句中動詞形式。非事件句、背景句、從屬句在動詞形式上存在一定的要求,事件句、前景句、主句在動詞形式上存在另外一些要求。外國學生要寫出像樣的敘述性語段,關鍵在于正確使用各類小句中的動詞形式,以使得小句之間形成各種句間關系。為此,教師可以先提供給學生一個個完整的單句,引導學生連句成段,讓學生注意到要在哪些地方進行改動、如何改動,總結漢語語段內(nèi)部的小句間關系特點,進而再讓學生進行語段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