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金城江區(qū)第五小學 廣西 河池 547000
小學科學的教學目標就是在課上課下培養(yǎng)學生對世界、對生活的敏感度,從生活現象和自然現象中感受到“科學”這個概念的存在。在科學課上讓學生親自參加實踐,則更有助于培養(yǎng)其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為學生以后學習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好的老師是興趣,好奇心的充分利用,將科學課程以探索科學奧秘的方式,講解給學生,對激發(fā)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積極觀察、思考科學現象,掌握科學概念與規(guī)律,促進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實現科學學科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增加趣味性,通過吸引學習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探索的興趣,促進學生科學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在學習物體浮起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物體形狀的改變,對浮力的影響,教師為學生精心設計了實驗。實驗開始前,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劃分,并說明實驗比賽規(guī)則,利用給出的水槽、橡皮及水這幾個道具,讓塊狀橡皮泥有效地浮在水面上。在實驗過程中,需保持小組合作,同時注意保持實驗桌面整潔。通過小組比賽的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勝心,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又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促進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
小學科學課的目的是通過大膽的想象力和實踐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動手”的研究環(huán)境,從而探究和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做一個小生態(tài)瓶》課時,為了研究生物(動植物)與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非生命物體之間的關系,學生可以鼓勵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制作小的生態(tài)瓶。學生需要準備一個塑料瓶、沙子或小石子、水生植物、1-2條小魚等,并根據方案制作一個生態(tài)瓶。此后,觀察和管理生態(tài)瓶,以確保動植物適應生態(tài)瓶的環(huán)境;如果不適應,則鼓勵學生做出改造。這項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物與非生物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
實驗教育是有效完成小學科學教育的有效途徑,但在課程中,教師應能夠規(guī)范相關的實驗方法,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同時確保探究過程的安全性。例如,在《導體和絕緣體》課上,老師必須指導學生按照標準化進行實驗工作。首先,老師應該能夠指導學生檢查實驗室設備,以查看燈泡是否損壞。否則,不僅會耽誤時間,還會使實驗結果產生偏差,使學生懷疑自己的科學知識并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標準化的操作不僅可以使實驗安全,而且可以準確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正確使用設備,提高學生的探索和探究能力,也為之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學生喜歡和同伴玩耍,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來提升教學效果??茖W課上經常需要學生動手制作科學道具,但是很多情況下學生無法單獨完成任務,這種時候就需要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共同攻克實踐中的難題。例如,在“玩轉小水輪”這一節(jié)課中,學生需要利用前面已經學習過的“水往低處流”的這個原理來制作一個能夠翻滾的小水輪。學生在自己動手過程中會發(fā)現,看似簡單的小水輪并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做出來。當一個學生獨自進行制作的時候,固定輪軸、粘合各個構件等工作都會成為大難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四人一組,讓一個學生負責供給課上所需的水,一個學生負責剪裁小水輪的各個部件,另外兩個學生負責對小水輪的各部分進行組裝、拼接。當學生遇到一人無法完成的工作的時候,就自然會尋求小組內其他學生的幫助。這樣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學生能又快又好地制作出本課所用的小水輪,學生也會更有成就感,對動手實踐也就不會產生畏難心理和抵觸情緒。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鍛煉了手眼腦的協調能力,鍛煉了與人合作的能力,最終能夠提升自己的科學實踐能力。
小學科學課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動手中感知科學知識,用科學知識指導實踐。教師完成這一教學任務要以生活為教材,善于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場景;要以實驗為基礎,帶領學生多做科學實驗;還要以小組合作為常態(tài)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時敢于動手、樂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