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鳴
(力鳴陶瓷藝術工作室,景德鎮(zhèn)市,333000)
顧愷之他認為人物人物繪畫作品中,形體容貌的美丑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于傳神,而傳神的重要表現(xiàn)是在眼鏡,眼神的描繪是人物畫的關鍵。他善于用繪畫的藝術語言來傳達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面貌,并且是通過實踐的,他畫過大量魏晉南北朝時代的人物來表達他的畫意。顧愷之的繪畫風格:技法:一、在人物繪畫中重視眼睛的刻畫,提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二、借助人物細節(jié)的表現(xiàn)傳神,畫裴楷,臉上加三毫,頓時神采熠熠三、用環(huán)境背景襯托的表現(xiàn)人物性格,畫謝鯤,安置于丘壑之中四、用人物之間的關系處理情思,如《洛神賦》中,曹植與甄姬的眉宇傳情。
他的代表作品《洛神賦圖》,是一件最能體現(xiàn)傳神寫照的意境?!堵迳褓x圖》是東晉人物畫家顧愷之的代表作品,現(xiàn)在傳世的是宋代臨本,這件作品是根據(jù)三國詩人曹植的作品《洛神賦》的內容意境而創(chuàng)作,講述的是詩人曹植與洛神之間的愛情故事。《洛神賦圖》已故事的發(fā)展為線索,分段將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巧妙處理展現(xiàn)出來。整幅畫面分為三段繪制出了洛神與曹植的形象,洛神與曹植在畫卷中多次出現(xiàn),曲折細膩而又層次明確的描寫了洛神與曹植細膩又真切且浪漫的戀愛故事。畫卷中人物主次得當,疏密有序,背景描繪山石做陪襯,更好的突出洛神與曹植的形象。顧愷之通過運用細膩流暢的線條勾勒出洛神與曹植的人物衣褶。正如“春蠶吐絲”、“春云浮云,流水行地”一般。畫面中洛神若隱若還,不斷的回頭看曹植,眼神流露出不舍與眷戀,曹植也是仰頭看著遠去的洛神,眼神的眷戀寫在曹植身上。這就可以看得出顧愷之描繪人物神情技藝之高超,表達出了洛神與曹植相互依戀的內心世界,用人物之間的關系處理情思,充分展現(xiàn)了顧愷之“以形寫神”、“悟對神通”、“遷想妙得”的藝術主張。《洛神賦圖》中的人物刻畫生動,是了解顧愷之繪畫風格比較可靠的實物依據(jù)。顧愷之的這一傳神寫照的繪畫手法可以是描繪人物的最高境界,一直影響后世的人物創(chuàng)作,乃至當今的各類人物繪畫都在追求人物神情的特點。
瓷器繪制人物已無從考證但陶器繪制甚至塑造人物卻是在新石器中晚期形成的,在原始青瓷以及漢代的陶石瓷器有人物形象的雕琢,在魏晉時期尤其是西晉,陶瓷出現(xiàn)人物塑像,到唐的陶——唐三彩更是多見人物塑像到宋由于文人雅士等原因瓷的素雅使得瓷繪少見,多以瓷釉和器型為主,但在民窯里卻常見。由于崖山之亂后,中國文化體系徹底崩潰,蒙古人色目人統(tǒng)治期間的尚藍白的青花瓷達到頂峰,但由于該民族信仰的伊斯蘭教文化所影響,該時期官窯沒有瓷器繪制人物,但民窯出現(xiàn)得有,但較唐宋時期則少多了。明清時期青花盛行,而且相繼出現(xiàn)的各種單色釉瓷和青花打底的各種彩瓷,可能是因為文化斷層的緣故。我國是陶瓷創(chuàng)燒最早的國家,為世界的藝術劃下濃重的一筆。陶瓷的發(fā)明稱之為我國的第五大發(fā)明,我國的陶瓷藝術傳播到世界各地,并且影響著世界各國的陶瓷藝術的發(fā)展,為我國贏得“瓷器之國”的盛譽。
圖1
陶瓷人物畫在形象的刻畫上重神、重意,關鍵在于傳神,而傳神的重要表現(xiàn)是在眼鏡,眼神的描繪是人物畫的關鍵。要善于用繪畫的藝術語言來傳達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面貌,并且是通過實踐的,陶瓷藝術應該通過畫人物的實踐來表達傳神,注重繪畫風格和技法:一、在人物繪畫中重視眼睛的刻畫,提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二、借助人物細節(jié)的表現(xiàn)傳神,畫裴楷,臉上加三毫,頓時神采熠熠三、用環(huán)境背景襯托的表現(xiàn)人物性格,而這種理想化正是自己心靈深處對生活的某種感悟和向往,它可以使觀者產生共鳴。人物題材何時出現(xiàn)在陶瓷器物上,暫無資料可查,但唐代長沙窯已出現(xiàn)“蓮花童子圖”的陶瓷器卻是瓷上人物圖案的一例證。雖然這個在陶瓷收藏家朱紹良看來,是“刻畫”而并非“瓷上作畫”?!霸嬲F(xiàn)代意義白瓷的出現(xiàn),有了青花鈷料,才較多地出現(xiàn)瓷上作人物畫?!边@一點,也得到了陶瓷收藏家曾波強的認同,他更認為:“這跟當時的審美變化有關,人們對瓷器已經不僅僅是停留在釉色、器型等觀賞層面,而是有一種傳播知識的訴求?!睋?jù)了解,元代青花瓷裝飾主要受當時興盛的戲曲影響,多采用歷史題材的人物紋,除了上述“鬼谷子下山”,還有“昭君出塞”“三顧茅廬”“桃園結義”“蕭何月下追韓信”等。我們看鬼谷子下山這件作品,鬼谷子的描繪也是及其到位,他安坐在虎車上,穩(wěn)如泰山,眼神緩和,一幅胸有成竹、看得出鬼谷子這次下山救弟子已經有了良策,勝券在握的樣子。
明朝時戲劇和神話成為瓷繪主要題材,明代城市經濟迅速發(fā)展,還出現(xiàn)了早期的資產階級萌芽,市井階層迅速壯大,民間戲曲小說開始流行。以采用戲曲效果里面的故事情節(jié)畫面創(chuàng)作的年畫、版畫、瓷器、漆畫等開始盛行。所以這一時期的陶瓷人物創(chuàng)作,很多都是以《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小說,畫面中的人物描繪也是生動傳神,比如畫面中的孫悟空,將他堅定的眼神,嫉惡如仇的神態(tài)描寫的尤為生動。
據(jù)研究顯示,明末,以陳洪綬為代表的畫家參與版畫創(chuàng)作。瓷器上的畫面又以版畫為藍本, 多以細線雙勾, 線條簡潔流暢,形象清晰分明。瓷器描繪的戲劇故事畫面多以三國戲、水滸戲、隋唐演義等多見,其他還有木蘭從軍、二十四孝、周處斬蛟等傳說故事的圖景。
瓷器出現(xiàn)名著題材最多的時間是在17世紀晚明至康熙早期,那時候的青花和五彩大量出現(xiàn)了各種故事,比如《西廂記》《牡丹亭》等。這個跟整個社會風尚有關,晚明時朝廷對民間的思想文化傳播控制已經弱了很多,民間思想比較自由,且御窯廠窯工散落民間,所以,民窯在晚明獲得了很大的發(fā)展,質量甚至比萬歷的官窯還要好。那時候資本主義萌芽,海上走私也有很多,民間對外貿易興起,因此,為了滿足歐洲人對中國的好奇及國內新興階層的需求,這些較高質量的瓷器就會被大量地描繪上名著故事?!?/p>
圖2
五彩是起源于明代,是景德鎮(zhèn)首創(chuàng)的釉上彩繪的一種傳統(tǒng)瓷,五彩瓷的出現(xiàn)其主要的內動力,是古代陶瓷藝人有意識地把中國畫搬上陶瓷器皿的強烈愿望”。
因此,不難理解,為何在明末清初,人物畫題材在瓷器上的反映發(fā)展到了頂峰,朱紹良稱:“康熙時期五彩的人物確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這個時候也出現(xiàn)了很多刀馬人物,(人物畫在瓷器上的反映)確實在康熙時期達到了一個巔峰?!?/p>
五彩顏料比較穩(wěn)定且豐富,彩繪技術成熟,人物題材畫得最精的。”他進一步介紹,類似《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反映社會某類訴求的題材在康熙二十年左右以后,便慢慢減少,“清代政權穩(wěn)定后,康熙需要更多喜慶的、吉祥如意的題材,取而代之的是《郭子儀賀壽》、科舉題材《獨占鰲頭》等”。
“清順治青花五彩人物故事觚”描寫的故事來自《史記》的《司馬相如列傳》,文中雖有“卓文君私奔,相如與之馳歸成都,后家貧,復至臨邛,盡賣車騎,買酒舍酤酒,令文君當壚,相如身自著犢鼻裈,與庸保雜作,滌器于市中”的記載,但無司馬相如橋柱題誓志的著錄。
明中晚期孫柚將司馬相如的故事編成傳奇《琴心記》,劇中講述司馬相如得到岳父資助在歸成都途中遭寇,被洗劫一空,文君又生病臥床不起,不知今后如何,為決狐疑,赴嚴君平處問卜,過醫(yī)士王草頭家求藥,得知夫人之病無礙,其運亦亨,不禁大喜。返家時于升仙橋小歇,家童青囊進言相如莫忘前程,相如當即要家童借取筆硯來,在橋柱上題下:“若今生不乘駟馬高車,誓不過此橋。”相如歸家后不久果真接到皇帝圣旨,赴京應差,享受豪華?!肚傩挠洝窋⑹鱿嗳鐦蝾}誓志時只有其與青囊兩人在場,而此觚畫面所繪相如于升仙橋題句時旁除家童外,另有卓文君與丫環(huán),此當是戲曲在民間流行后,劇中的細小情節(jié)是不斷按照人們的喜好加以修改的結果。
“清康熙五彩人物故事紋棒槌瓶”2011年在北京保利以126萬元成交。所謂“青花則取其沈靜。五彩則喜其豪宕?!薄短昭拧吩u點康熙五彩更以“奇詭”二字形容,與此器吻合。此康熙棒槌瓶所繪為月下人物聽曲,一人擊板,一人持戟表演,神情動作均極“豪宕”,旁有夫妻二人賞戲,果饌羅列,美酒佳肴,然樂而忘食,神情專注,故曰康熙五彩“所畫人物,每詼詭可怖,怪怪奇奇,千態(tài)萬狀,余不諳戲曲,不能名其妙”??滴跷宀手?,有待方家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