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侖
涂傳耀先生(1941年—2015年,江西豐城人)是我國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他不僅推動了當代笛子事業(yè)發(fā)展,對中國民族音樂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作品《南詞》《冷月》譽滿笛界,堪稱經典。在大力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今天,對涂傳耀先生的民族音樂貢獻進行梳理、研究,實是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涂傳耀先生的學生,筆者有幸多次聆聽先生的教誨,受益匪淺。在敬愛的涂傳耀老師離開我們五周年之際,筆者就個人的粗淺認識,對先生的笛藝進行梳理,以作紀念,并供同仁研究參考。
“你們的涂老師沒有什么特長,這一輩子就是搗鼓這根笛子,就這點本事”。這是涂老師經常和我們弟子說的一句話。這既是他對自己人生的謙虛態(tài)度,也包含著對笛藝不懈追求的情感和自信。
涂傳耀先生八歲習笛,11歲即登臺演出,先師從民間藝人,后師從馮子存、趙松庭兩位大師,笛子演奏水平迅速提高。長期舞臺演出,加上刻苦訓練和對笛子技巧的鉆研,使他的演奏水平脫穎而出,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風格,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1、演奏技巧的突破
(1)吐音:吐音是笛子常用的演奏技法,也是最難的技巧之一。傳統(tǒng)的吐音要求演奏者首先嘴念“吐庫”作為訓練基礎,然后去掉聲音保持嘴的動作在笛子上吹奏,形成連續(xù)斷奏、跳動的效果。這種方法的好處是演奏者易于掌握吐音技巧,不足之處有三:一是“吐庫”兩音中“吐”音易重“庫”音易輕,使兩音做不到均衡;二是舌頭在演奏中動作較大,容易使口水外溢,笛膜易濕影響演奏;三是由于舌的動作大,聲音不容易做到“干凈”“輕巧”,且連音和吐音之間的音色會出現(xiàn)斷層現(xiàn)象,不容易做到音色統(tǒng)一。針對以上情況,涂傳耀先生通過長期的實踐探索,將吐音的基礎訓練──嘴念“吐庫”變?yōu)樽炷睢班焦尽?,較好地解決了吐音的三大不足,使吐音變得輕巧干凈富有彈性,也使連吐與吐音之間的音色更為統(tǒng)一協(xié)調。
(2)氣息:涂傳耀先生還獨創(chuàng)了一種笛子吹奏口形叫“倒掛月牙形”。長期以來,人們對這種口型的認識上產生了偏頗,認為這只是一種吹奏口形,其實,它的根本意義是改變了吹笛子的氣息。
氣息是笛子演奏的基礎,這個基礎不牢是無法展現(xiàn)笛子藝術魅力的。傳統(tǒng)的吹笛子口形一般以“微笑形”為笛子口形基礎,這種口形兩邊嘴角向后拉,形成雙唇趨向扁平的風門,這種口形的好處是氣息集中,初學者容易把笛子吹響。不足之處是由于吹孔在風門下方,吹氣易于平直,不易進入吹孔而造成漏氣現(xiàn)象,從而影響了音色。
“倒掛月牙形”口型所形成的是上唇比下唇略突出,嘴角基本不動,形成一個“蓋”的風門。它要求氣息向下,以“哈氣”為主,在“哈氣”的時刻,喉節(jié)自然下移,氣流的內空間增大順暢。到形成口形“佛氣”的時候,氣流易全部進入吹孔。這樣氣流不易泄漏,漏氣現(xiàn)象得到根本改善。這種呼氣以“哈”為起始,以“佛”為終,從而形成“倒掛月牙形”口形。這種呼氣方法稱為“哈佛”呼氣法,它能使氣息更加通暢,氣息利用率更加高效,音色更加飽滿、圓潤、優(yōu)美。初學者往往望文生義,強調口形的“倒掛月牙”形狀,忽視了其本質是改變氣息,其效果適得其反,這是筆者要特別提醒的地方。
涂傳耀先生這兩大技巧突破,有效地提高了笛子兩大基本演奏法──連音奏法、吐音奏法的質量,使音色上更加貫通、統(tǒng)一,避免了兩大演奏法音色之間的斷裂,豐富了笛子演奏技巧。
2、演奏風格的形成
涂傳耀先生師從南北兩位笛子大師,南北曲風都能做到游刃有余,但他畢竟根植贛鄱大地,深受贛鄱文化的影響,其演奏風格亦具有獨特性。這要結合他的演奏曲目及演奏特點來談。
(1)單音的多樣化
涂傳耀先生在演奏單音的技法是非常多的。如演奏慢速的單音時,用氣息變化、打音、疊音、上滑音、下滑音等技巧演奏;演奏快速的單音用波音、顫音、倚音、疊音等技巧演奏。例如《牛歌》:
(2)樂句的音腔化
音腔是中國音樂區(qū)別于西洋音樂的一個顯著特征。
原義“音腔的觀念是在漢語的特定基礎上形成的音意識,是漢語的單音節(jié),獨立成義,不分輕重,字音有頭、腹、尾結構,字調有辯義作用”[1] 等。
筆者借用這個概念來說明涂傳耀在處理樂句時與之有相似之處,即把樂句按頭、腹、尾結構來處理。如《南詞》:
此曲第一小節(jié)為頭(起腔),起腔干凈弱起,第二拍用滑音(北派技巧)模仿人聲腔音;二、三、四小節(jié)為腹(行腔),行腔按韻、按意地敘述;五、六小節(jié)為尾(結腔),結腔實際從第四小節(jié)最后半拍開始,第五小節(jié)的節(jié)奏盡管與第二、三小節(jié)一樣,但奏法上是用“橄欖型”力度來引出結束音以達到“尾”的效果。涂傳耀先生在處理其他曲子的樂句亦常用此法,不一一贅述。
(3)樂曲的意境化
意境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對美的本質追求,是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審美情趣與現(xiàn)實的交融貫通?!凹肌焙汀八嚒钡膮^(qū)別就看對作品的演奏、演唱有無達到作品表現(xiàn)的意境。
涂傳耀先生非常注重對作品意境的追求。如他的《南詞》曲調典雅秀美,追求的是“表現(xiàn)人們高尚的情趣和執(zhí)著追求的堅韌性格”[2]80-83 意境;《冷月》“樂曲哀怨委婉,描畫出月影映波光、風清夜冷的意境”[2]80-83;《牛歌》追求“生動地表現(xiàn)了一群牛崽的歡躍情緒,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田園風味”[3] 的意境。對其它笛曲他也是偏愛有意境的作品。如《牧民新歌》的引子意境深遠,他非常喜歡,晚年經常研究演奏,在江西民族器樂研究會(現(xiàn)江西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成立代表大會的音樂會上就壓軸演出該曲,并在自己的音樂會、年會和一些重要場合也演奏該曲。總之,涂傳耀先生通過“南滑”“北疊”等技巧的融會貫通,按照“樂曲的意境化”的追求,通過“單音的多樣化”和“樂句音腔化”的手法演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學笛子沒有什么捷徑可走,要多練,要把基本功做扎實,這樣才能學好”。當學生來上課時,涂老師總是這樣諄諄教導他們。涂傳耀先生是站在傳承、發(fā)展笛子藝術的高度來做笛子教學工作的。他的授課面廣,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踐、基本功訓練和樂曲風格,在方法上以示范講解為手段,使學生能夠系統(tǒng)、快速掌握笛藝。
1、理論實踐,講奏并行
涂傳耀先生的教學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踐,教學步驟合理,教學方法新穎、多樣且自成體系,教學效果顯著。
首先,涂傳耀先生重視理論的引導作用。一是講笛子發(fā)展史,使學生對笛子的產生與發(fā)展有所了解;二是講笛曲作者生平業(yè)績、創(chuàng)作背景、笛曲表達的思想情感、意境等,增強學生對笛曲演奏的理解和風格的把握;三是講演奏技巧,氣、指、唇、舌,面面俱到,小到一音一拍一句,大到段落全曲都耐心講解,使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演奏技術。
其次,涂傳耀先生強調實踐的示范作用。無論是哪個層次的學生,他在教學時都以示范演奏的方式來教學。他的示范演奏是全方位的;有全曲示范,增強學生對笛子的整體印象;有難點示奏,直接幫助學生提升演奏技巧;甚至逐句逐音示奏,使學生能高效地提高演奏水平、掌握更多曲目。
2、點多面廣,藝德同授
涂傳耀先生站位高,只要有益于笛子藝術發(fā)展的事,他都能不計利弊、盡己所能。他的學生特別多,有小、中、大學的學生;有專業(yè)的,也有業(yè)余的;還有直接上門求學的佼佼者。如:2008年胡玉林聽說涂傳耀先生到了杭州,他連夜直奔涂老師住的酒店求教《冷月》,涂老師欣然授課。
(2008年,胡玉林在杭州向涂傳耀求教《冷月》時的場景)
(2008年,筆者陪同涂傳耀在杭州參加笛子年會合影)
在傳授笛藝的同時,他會給學生講做人的道理,關心學生的成長。筆者學院有一學生到他那里上課,因家庭原因致學生本人有些心理異常,他多次打電話給我詢問她的情況并竭盡自己之力給予幫助。
正是涂傳耀先生這種點多面廣的辛勤教學,他的學生遍布江西乃至全國,在江西笛界自然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笛群,涂老師被弟子們推到了“金字塔”的塔尖;正是涂老師藝德同授精湛博愛的教學,經他教導的學生大部分被各大音樂學院、藝術學校錄取,在全國各類比賽中獲獎。這些從江西走出去的笛界驕子們無不把他們的老師指向同一個人──涂傳耀,涂傳耀的名字成了江西笛界、音樂文化界一張絢麗名片。
“作品不是我寫的好,是老祖宗的東西好”。當別人贊揚涂傳耀先生的《南詞》好聽,《冷月》很“現(xiàn)代”的時候,他都把作品的美歸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個“老祖宗”,說自己只是吸收了“老祖宗”的精華,對“老祖宗”的東西做了一點傳承、發(fā)展而已。
1、涂傳耀先生的笛曲創(chuàng)作是伴隨著他笛藝生涯的
一是創(chuàng)作時間早。1961年,20歲的涂傳耀創(chuàng)作了他的第一首笛子曲《鬧春耕》。由于這首曲子是在一次全國重要會議上為代表們演出,所以影響很大,繼而被國家、省級電臺錄音播放,在全國產生了較好的影響,可以說一炮走紅,從此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熱情。
二是跨越時間長。從1961年創(chuàng)作《鬧春耕》持續(xù)到1990年創(chuàng)作《四步頭》,涂傳耀共創(chuàng)作了15首笛子作品。作為一個笛子演奏家來說在全國也不多見,這30年可以說是先生在笛藝生涯中最輝煌的30年。
2、涂傳耀先生的笛曲創(chuàng)作是扎根于江西民族音樂土壤的
厚重的江西民族音樂土壤滋潤了涂傳耀先生的創(chuàng)作情懷,他的許多作品都取源于這個土壤。
從名稱上看,有濃郁的贛鄱地域特點,如《鄱陽漁歌》《春到井岡》?!赌显~》取名于贛劇彈腔南詞,《冷月》取名于南宋鄱陽人姜夔的《揚州慢》詞意等;還有表現(xiàn)江西魚米之鄉(xiāng)的曲名,如《鬧春耕》《送糧下山》《運糧路上》《喜割豐收稻》《布谷鳥飛來了》《牛歌》等。
從音樂素材看,有鮮明的贛鄱音樂風格。他把有些已在贛鄱大地深入人心的音樂作為素材運用在自己作品當中,這些作品一經問世便得到老百姓的喜愛。如:《南詞》與贛劇唱段有關。據陳汝陶論文《新中國成立后贛劇音樂的改革與發(fā)展》記載:“1953年江西打造的新贛劇《梁祝姻緣》第三場‘書館夜讀’中祝英臺有一段唱腔‘耳聽得更鼓來山外’,是采用彈腔中的南詞(女腔)傳統(tǒng)曲調譜成的?!牭谩@段優(yōu)美唱腔,當年竟然好似現(xiàn)在的流行歌曲一樣,在南昌城里以致全省各地到處傳唱,一時間在南昌出現(xiàn)了滿城盡唱‘耳聽得’的奇特現(xiàn)象”。[4] 笛曲《南詞》的音樂主題和這段唱腔是同一素材,因此老百姓非常容易接受;類似的還有《牛歌》《鄱陽漁歌》,它們的音樂之所以深入人心也和《南詞》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有《喜割豐收稻》取材于贛南采茶戲,《山坡羊》取材于江西孟戲高腔等。
3、涂傳耀先生創(chuàng)作的笛曲傳播廣、影響大
涂傳耀先生創(chuàng)作的15首作品全部都留下了曲譜。其中13首配有錄音;在不同時期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江西人民廣播電臺等向全國播放的有7首;在全國、全省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比賽和音樂活動比賽中獲獎有11首;在國家級、省級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和刊物發(fā)表的作品有4首,具體詳情見后文附表。
涂傳耀先生深知江西的笛子事業(yè)靠個人的“單打獨斗”“家坊式作業(yè)”是不行的,必須有一個類似中國民族管弦樂協(xié)會這樣強大的社會團體才能發(fā)展江西的民樂和江西笛子事業(yè)。具有強烈使命感、責任感、有擔當?shù)耐總饕壬闳粖^不顧身地扛起這面大旗,其膽識與魄力令人敬佩。
1、學會成立前的零星記憶
“昆侖啊,現(xiàn)在涂老師要做一件事情很難噢!”這是涂傳耀先生經常和筆者說的一句話。自古萬事開頭難,在江西文化藝術界這種人才濟濟,且個性張揚的團體里來團結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創(chuàng)業(yè)就更難了。但他始終沒有說任何具體困難的事,也沒有叫我們再分擔什么,難事都由他一個人擔當。只是由于筆者在學校工作,他就把前期的文字工作交給筆者了,現(xiàn)就筆者所知道的關于創(chuàng)建學會的一些零星記憶簡要梳理如下:
2006年底或2007年初,涂傳耀先生把筆者叫到他家里,給了筆者三份材料,一是《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章程》(1996年8月9日),二是《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50號1998年9月25日),三是《關于成立各地方民族管弦樂學會的建議》(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2005年8月23日)。然后叫筆者起草《關于成立江西民族管弦樂學會的申請報告》和《江西民族管弦樂學會章程》,筆者欣然接受了這項光榮而又有歷史意義的工作。2007年3月16日,筆者完成了這份《關于成立江西民族管弦樂學會的申請報告》。2007年4月25日前,筆者又完成了《江西民族管弦樂學會章程》。
在這過程前后涂傳耀先生要完成以下艱巨的工作:
一是要聯(lián)系、宣傳、團結50名以上志同道合文化藝術界同仁,把他們發(fā)展成為江西民族管弦樂學會籌委會成員。筆者認為只有具備像涂傳耀先生這樣既有個人威望、人格魅力,又能吃苦耐勞和辛勤工作的人才能完成這項基礎工作。筆者曾在2008年底,兩次分別到江西省歌舞團參加由涂傳耀先生召集的籌備會,看到他用沙啞而堅定的聲音向各位成員講成立學會的目的任務、描繪學會成立發(fā)展的前景,那場景使我想到了“南湖里的紅船”。我想一定是“紅船精神”在激勵著他去完成振興江西民樂的歷史使命。
二是要向文化廳、民政廳等相關單位遞交申請并到相關部門和領導及辦事人員溝通、協(xié)調有關具體事項。這項工作遇到了一些阻礙:從時間上來看,申報組建學會這個事情始于2007年4月,到2009年1月才完成,按規(guī)定兩個月要完成的事項卻用了20個月;從學會名稱看,申請成立的是“江西民族管弦樂學會”,獲批卻是“江西省民族器樂研究會”。涂傳耀先生對這塊牌子雖不是很滿意,卻倍加珍惜。他說“名稱不是主要的。關健是要把事業(yè)發(fā)展好,這才是最主要的”。涂傳耀先生這種坦蕩胸襟、大家風范躍然紙上。
2、學會成立
江西省民族器樂研究會(現(xiàn)已更名江西省民族管弦樂學會)于2009年1月6日在南昌正式成立。大會代表共有98人,他們代表全省130名首期注冊會員一致通過了《江西省民族器樂研究會章程》,并選舉了首屆理事、常務理事以及會長、副會長,涂傳耀先生當選為首任會長。涂傳耀先生在成立大會上作了講話,明確了協(xié)會的宗旨和奮斗目標,提出了一系列工作思路,著重提出了六個方面的設想,實現(xiàn)了由一位音樂家向音樂活動家的角色轉變。
涂傳耀先生始終按照章程和六個方面的設想來開展學會的各項工作。他腳踏實地、任人唯賢,得到了全省民樂界的擁護和愛戴,學會各項工作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筆者把涂傳耀先生在講話中提出的六個設想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學會組織內部的建設;二是成立民樂團;三是開展考級、比賽、培訓、學術交流等業(yè)務活動。
1、學會組織建設
涂傳耀先生非常重視組織內部建設,他經常說:“學會職務不是官職,是做事的位置”。他把一些能干事、想干事的同仁吸收進學會擔任職務。在工作中如發(fā)現(xiàn)這樣的人才就會及時召開會長辦公會,把這些人增補到理事、常務理事、副會長、常務副會長職務中來。按照章程在總部組建了黨支部和各職能委員會;各地成立了江西民研會分會;各樂器門類也先后成立了專業(yè)委員會等。這樣,一個黨政同責、層級分明、專業(yè)特色突出、縱橫交錯立體式的民樂組織在贛鄱大地上誕生了,它不僅保證了學會各項工作的開展,也使江西民族音樂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生機勃勃的快車道。
2、學會民樂團
民樂的教學特點一般是從少兒時期開始學習。涂傳耀先生非常重視在少年兒童當中傳承發(fā)展民族器樂,學會成立后立即組建了具有中型規(guī)模的少兒民族樂團。樂團排練了一批具有江西特色以及學會自己創(chuàng)作的民族器樂曲目,鍛煉了人才,吸引了一大批少兒學習民樂,為江西的民樂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樂團最多時發(fā)展到了兩個,且水平日益提高。在全省民樂大賽中,樂團的節(jié)目獲一等獎,在全省產生較大的影響,增強了學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學會開展的系列活動
學會一經成立,各種活動蓬勃開展。
一是及時舉辦了各種音樂會。如2009年9月26日,在南昌大學音樂廳舉辦了由江西老中青三代笛藝代表涂傳耀、熊志音、胡玉林共同演繹的“中國竹笛名家名曲”專場音樂會;2010年1月2日,在江西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音樂廳成功舉辦了黃海師生二胡音樂會等;2010年12月10日,在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音樂廳舉辦了“清音雅韻”──賴彥青竹笛獨奏音樂會。
二是及時在全省各地成立了多個考點,組織了全省民族器樂考級工作。
三是開展了考級考生展演活動。在省內,舉辦了江西省社會藝術水平考級考生展演活動;在省外,江西的一些優(yōu)秀考級學生在全國頻頻獲獎,如涂傳耀培養(yǎng)的學生詹欣在“明日之星”──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優(yōu)秀考生展演活動中一舉獲得吹管組金獎,為江西爭得了榮譽。
四是主辦高校民族音樂交流會。為擴大民樂在高校的影響力,主辦了第四屆和“滇韻南聲”杯第五屆南昌高校民族音樂交流會。
五是主辦學術交流音樂會。如為提高江西笛子藝術水平,把周波、馬迪、戴亞等名家請進來、把江西笛界傳承人送出去的學術交流音樂會和研討會等各項活動。對于這些活動涂傳耀先生都會事必躬親,我們都能在每次活動中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涂傳耀先生是非常低調的人。他在世時從不自詡、也絕不允許別人稱他為“宗”“派”“領軍人物”“XX代表”之類的贊譽,他是一個只謀事不謀人的人。
涂傳耀先生更是一個謙虛的人。以他的水平成就、威望資歷,在中國竹笛專業(yè)委員會絕不只是個常務理事。在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編輯的《竹笛考級曲集》(1)(2)中,也只有他的一首《牛歌》入選,更是讓人覺得不平。但他就是一個講團結、能舍棄自我顧全大局的人。笛藝是有“派”別的,就全國來說有“北派”“南派”之稱;就地方來看,也有“浙派”“草原笛派”“山東笛派”之別。我們今天尊稱他為贛鄱笛派(江西笛派)宗師,理由是充足的。
1、百姓認可
涂傳耀先生八歲開始習笛,一步步走到了江西省歌舞團這個耀眼的舞臺,隨團在全省各地乃至全國和國外演出,他的笛子獨奏都是最受歡迎的節(jié)目?!段靼踩請蟆贰赌喜韴蟆贰缎穆暩杩?、江西人民廣播電視臺等報刊、電臺都對他的笛子演奏作了專題報道,涂傳耀先生的名字和笛聲在觀眾中產生了極大的反響,深受百姓的喜愛,人們親切地把涂傳耀悅耳的笛聲和景德鎮(zhèn)精美的瓷器以及南豐甘甜的蜜桔稱之為“江西三寶”。
2、笛屆敬仰
涂傳耀先生是在全省、全國演奏及作品獲獎最多、獲獎級別最高的演奏家、作曲家。他被文化部評為江西省民族器樂唯一的一位“尖子”演奏員。隨著涂傳耀笛子技藝的提高和影響的擴大,慕名求學的人絡繹不絕。同時,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也取得了一系列驕人成績。正如筆者前述,由于他這么多年的教學成果和獲得的榮譽,使他成為了江西笛群“金字塔”的塔尖而被敬仰。
涂傳耀先生以自身的精湛演奏技術、精良的教學成果、經典的笛曲作品,在全國笛界產生巨大的影響,為江西笛界在全國贏得了地位。文中第一部分已對此進行了闡明,不再贅述,僅再列舉三個重要事實以佐證之。
1、閃亮登“臺”
臺灣頂尖國樂團之一的琴園國樂團,自1995年至2011年在臺灣主辦了22場“中國竹笛名家名曲系列”音樂會。這個系列大都是兩人以上的組合,邀請了陸春齡、趙松庭、王鐵錘、俞遜發(fā)、胡結續(xù)、曲祥、曾永清、張維良、戴亞、馬迪等名家參會,江西只有涂傳耀先生被邀請安排在第14場“春風拂笛三弄”音樂會,該場音樂會由涂傳耀、鄔滿棟共同演奏。涂傳耀先生現(xiàn)場演奏了他的代表作《南詞》,讓寶島聽眾領略到了江西笛子的魅力,曲畢掌聲雷動,好評如潮。臺灣著名音樂評論家、臺灣琴園國樂團團長、笛子演奏家林谷珍還為涂傳耀先生題寫了“冷月簫聲”“鄱陽笛韻”墨寶,可見涂傳耀先生在寶島及全國的影響。
2、傳世佳作
一個“笛派”的誕生必須有一批能凸顯該“笛派”風格的作品。涂傳耀先生正是創(chuàng)作了一批流傳廣、影響大的具有贛鄱獨特風格的作品而被尊為“贛鄱笛派”宗師。下面請看筆者梳理的《涂傳耀作品一覽表》:
以上涂傳耀先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有力地支撐了“贛潘笛派”的確立。
涂傳耀作品一覽表
3、至高榮譽
基于涂傳耀先生對笛子藝術和民族音樂做出的突出貢獻,2011年,他被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評為“民樂藝術終身貢獻獎”。2013年又被公認授予為“中國笛壇第二代宗師”等榮譽稱號。
綜上所述,涂傳耀先生的笛藝根植贛鄱文化,吸收了贛鄱民族音樂養(yǎng)分,把精華融入到了他的笛子演奏、教學及創(chuàng)作當中,已形成獨特的贛鄱風格;他創(chuàng)立了江西省民族管弦樂學會,促進了贛鄱民樂的發(fā)展。這些都是江西笛界歷史上無人可以比擬的成就,我們堅信,涂傳耀先生的名字和他創(chuàng)立的“贛鄱笛派”必將流傳久遠、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