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 秦皇島市海港區(qū)鐵新里小學
近年來《道德與法治》課的開設和教學確實給青少年的成長帶來了很多積極地影響。但是,也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問題,結合筆者所學的專業(yè)知識及相關工作經驗,針對影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現(xiàn)狀中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通過深化教學改革,改變教學形式,建立“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改變對待《道德與法治》課傳統(tǒng)的舊觀念,并為其注入新鮮血液,才能更好地從根本上改善教學形式,從整體上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
《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應當仔細閱讀教材,特別是要將各個章節(jié)之間的關系融會貫通,課堂教學與家庭教學、社會教學搞好結合,讓學生學會知識、理解知識并會應用知識。在正式講課之前,讓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查找與課程有關的資料,從實際生活中找一些小例子等;在實際教學時,可采取體驗式教學法,鼓勵學生進行集體討論或是分組討論,或是進行情景扮演,讓學生用圖畫或是文字的形式將個人感受描述出來,并將學生的作品進行公開展示,豐富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在新課程改革逐步深入的趨勢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教學也開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上重點考慮,基于上述原因考慮,為教育教學能夠達到生活化的效果,教師應該主動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立,以便實現(xiàn)課堂教學教授工作。當然,教師也應該在講課之前積極備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學生的體驗感覺,避免枯燥的說教教學??梢哉f,教師在講授《道德與法治》課程時,只有將現(xiàn)實生活知識與教材中的理論相結合,才能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
新課改的要求就是要從課堂出發(fā),充分考慮實際,通過情景的創(chuàng)立,鼓勵學生的實踐行為,將課堂從學校拓展到社會上,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用學習來了解生活,用生活來驗證學習。對于教師來說,就是要在講課內容中融入生活,激發(fā)學生潛能,讓整個課堂都活起來。
課堂教學畢竟不能代替真實生活,但課堂教學可以將生活中的某個真實場景構建出來,教師可基于現(xiàn)實生活建立一個真實的場景,讓學生親身參與到這個情境中,教師通過語言描述以及一些教學道具的運用,將場景構建起來,讓學生在所構建的情境中進行思考。例如《贊揚與鼓勵》這堂課,就可以設定一個情景:有一名作家,曾將做過某報的記者,在撰寫某一篇報道時,他在結尾寫了幾句真誠的贊嘆的話,這幾句簡單而充滿誠意的話,讓一個作案手段高超且多次作案都未被發(fā)現(xiàn)的小偷受到震撼,就此收手,改邪歸正。而布置的作業(yè)則是,讓學生想一下,這位作家寫的是什么話,感動了這名小偷。這樣一方面讓學生知道如何去真誠的稱贊別人,一方面則讓學生體會到了來自于他人的欣賞、肯定,對于一個人的心靈會有多么大的震撼。情景的塑造,主要是活躍課堂氛圍,將學生代入到一個主題明顯的情境中,讓他們可以在特定情景下進行思考,這就是課堂上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課堂。
對于教學工作者來說,要清楚認識到幫助學生學會學習要高于傳授知識。只有讓學生掌握好學習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幫助教師及時更新教育理念,讓學生更加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就要清楚認識到幫助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重要性,以此來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奠定基礎,幫助學生掌握好學習的方法與技巧,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也要及時更新教育觀念,要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去主動思索,而不是局限于課堂上的幾十分鐘,但是也應當要明確的是,在小學中開展《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和教育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和不便,但是只有使學生對指定的知識融會貫通,才能完美的對其總結歸納,同時也可以實現(xiàn)理想的教育目標。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教學留白教學設計方法,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幫助學生在思考問題的同時發(fā)揮出自身的想象力,從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找出科學的答案,提升自身的實踐與探索能力。
課堂教學只有一個主角,就是學生,課堂應當是學生的舞臺,而不是教師的舞臺,教師是引導者、指導者,而不是主導者。課堂教學也要圍繞學生展開,讓學生主動去做、去思考、去參與,對學生要報以平和的態(tài)度。
教師有的時候會產生憂慮,害怕自己講的不夠細致,讓學生無法理解,要相信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讓他們主動去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知識,并主動去驗證這些知識。學生會用自己的方法去吸收知識并在實踐中檢驗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就實現(xiàn)了主動探究,當然有可能學生的探究是非常吃力的,也可能最終不會取得好的結果,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學到許多知識,而這些知識是課本無法教給他們的。如果教師逼迫的緊了,學生就會認為是“老師讓我學”、“家長讓我學”,而不是“我要自己學”,而鼓勵學生參與,讓學生自己去找答案,就會讓學生逐步形成“我自己需要學”的意識。
孔子曰: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意思就是說,學習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出疑問,小疑問可以獲得小進步,大疑問可以獲得大進步,總而言之就是鼓勵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學生的疑問也正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教師要適度的啟發(fā)學生,讓學生去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