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師范大學 435000)
20世紀60年代新媒體藝術在西方興起,利用傳播媒介、科技作為表達的形式,以重要觀念為前提,結合互聯網技術、計算機科學、高科技材料,包含了化學、物理、生物和心理學,不僅限于視覺傳達、表演等領域的交叉學科。在我國的新媒體藝術發(fā)展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末,經過不斷發(fā)展至90年代中才成為以攝影藝術、裝置藝術和錄像藝術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一個分支。新媒體藝術廣義上即將新媒體與藝術結合,現如今新媒體已經延伸到了生物科學、人工智能以及更為廣泛的信息技術等諸多方面的領域,而并非局限于傳播媒介這一種形式,藝術家們可以自由的通過與攝影、視頻圖像、錄像、或聲音處理等多種手段與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和藝術作品直接的相互融合,更加生動的展現出一種藝術實踐的嶄新方式。
近幾年我國的新媒體藝術不僅限于藝術領域,發(fā)展顯現出強大的社會責任開始把人和信息世界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而新媒體藝術作為一種非常自由且簡單的溝通媒介,逐漸成為了當今社會的歷史人文主界面。人們通過學習與多媒體的交流來認識這個世界,從而更進一步的去了解自己。
在過去的十幾年里,新媒體藝術已在我國取得了極為卓越的成就,其所涉及的范圍和領域也越來越廣闊,形式也越來越多元化,以互聯網媒體和數字媒體為基調,在實現人機交互、動畫、影像等領域均取得突破。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新媒體藝術將會引領時代的潮流,不僅成為便于人們認知自我、認識世界的工具,更成為一種富含科技化并且充滿情感化的生活方式。
從傳統(tǒng)意義上藝術治療以大腦偏側化(B r a i n Lateralization)為理論研究的基礎“人類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半球并有著不同的分工,左半球代表著象征性關系、抽象思維以及和細節(jié)的邏輯思維有關;右半球則是與知覺和空間定位有關,圖像性的具有音樂的、情感的、繪畫的、綜合的集合空間鑒別能力有關。這也表明藝術方面等心理機能是被右半球所掌控的。”
在藝術治療的過程中通過運用不同媒介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是一種能夠很好表達自我的方式,可以作為一種心理投射的技術途徑,或者是用非語言的象征性媒介來表達一些自我潛意識的內容。因為在分析心理學中投射理論屬于一種心理防御機制,被認為是一種無意識的主動表現的活動也是自由意志物在人類的潛在意識中的一種特殊反映。所以藝術治療和其他傳統(tǒng)心理治療形式相比,其治療過程中會營造并自然形成一個十分安全的空間,以助于將內外世界結合起來并重新建立起連接。與此同時,藝術治療需要實現藝術學與心理學跨學科之間的有機融合。
藝術創(chuàng)作的本身就具備了情感宣泄的功能作用。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可以發(fā)泄煩悶或壓抑的情緒,期間同樣可以盡情的去抒發(fā)內心的興奮、快樂和思念。
綜上所述,藝術治療的基礎形式理解為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治療和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進行治療這兩種方式,這兩種方式間存在著非常細微的不同,前者側重于心理障礙的本身,當心理障礙得到了一定的緩解的受,藝術治療在某種程度上也算完成;而后者則是主張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作品的本身去做進一步的分析,為后續(xù)更全面深入的治療提供基礎和準備。
被譽為“國際新媒體藝術之父”的羅伊·阿斯科特(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科學、藝術、科技綜合學科教授,新媒體藝術先驅者)曾經這樣描述說:“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結性與互動性。了解新媒體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經過五個階段:連結、融入、互動、轉化、出現?!蹦敲?,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民日報》發(fā)表的 “點亮武漢”交互設計中基于藝術治療理論基礎充分融合新媒體藝術特點的共性存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傳統(tǒng)意義上的表現性藝術治療早已打破了藝術治療各流派之間、藝術治療與其他心理療法之間的界限,使其可以從眾多流派中汲取更加豐富的理念、方法與技巧,進而界限早已被突破并且以一種全新的穩(wěn)健狀態(tài)大幅度發(fā)展。
那么將新媒體藝術和新型科學技術進行充分巧妙地結合,并伴隨著相繼應用現代豐富多元的媒體形式同時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諸如此類的以藝術治療理論為基礎的新媒體藝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加具有一定的廣泛交互性、精準分眾性和積極主動性,進而演變成現代化媒體設備基于新型技術的優(yōu)越先天條件下特殊的情感表現之一,并在此基礎上能夠實現更加全面的多元化信息交流。
隨著藝術治療體系的不斷進取以及藝術治療媒介在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在盡可能地以符合最大限度還原藝術多元化的相關設計創(chuàng)作為原則,使用多種多樣的設計創(chuàng)作手段,采取更加自由豐富的治療行為模式,以上諸如類似的情況同樣在新媒體藝術領域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是其中確也存在一定少許的差異性,像是設計步驟、預期層面、實操方面等。
隨著二者的迅速發(fā)展,在很大意義上為治療師亦或設計師提供了許多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段,從而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創(chuàng)意的可能,更會達到別具一格的治愈體驗,在此基礎上的信息獲取過程提供一個全新的具備公益性同時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治療性的視覺感官體驗。這種藝術治療“新媒體”形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藝術創(chuàng)作和設計的過程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甚至在創(chuàng)作理念、設計思維和藝術風格等多個方面具有引導性。
當今社會的發(fā)展,從不同角度影響著新媒體藝術的發(fā)展趨勢,而在這其中包括音頻、電影等在內的多種藝術手段,在某種程度上借助了很多現代信息技術,并對其產生了一定影響。而這些形式與藝術治療的發(fā)展過程幾乎是完全相同,二者不但可以迸發(fā)出頗為多元激進的藝術思潮,而且還能夠隨著運用的媒介各異,創(chuàng)造出無限潛力的藝術效果和藝術表達形式,進而制造更加多姿多彩的審美體驗。
隨著國內外傳播技術的日益發(fā)達,新媒體藝術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也日漸緊密,新媒體藝術在我國的發(fā)展方向會更注重于人與人的交流,人與世界的信息交換,更趨向于民族藝術文化以及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運用。新媒體藝術會使身邊每一個人在生活中不自覺地接觸到它從而感知它,從而做出每個人自己的選擇、判斷和行動。新媒體藝術的廣泛運用正是通過這種紐帶作用不斷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和邏輯思維,并且在藝術治療范疇使其與其他領域充分進行合作與交流,從而促使藝術治療更廣泛的面向大眾達到更積極的社會“療效”,配合新媒體藝術媒介走向更為廣闊的境地。
以“點亮武漢”交互設計為例,在某種意義層面上來講,藝術治療憑借其基礎理論在新媒體藝術的應用而得到突破性的進步與發(fā)展,并在傳統(tǒng)表現性藝術治療(Expressive Arts Therapy)的基礎上更加具備其交互性和情境性,使得藝術治療與新媒體藝術相互間在體驗及表現更加直觀從而能夠產生身臨其境的交互感覺。主要特點包括:
第一,若藝術治療的創(chuàng)作媒介采用新媒體藝術,那么在虛擬現實設計的層面就會具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身臨其境的體驗,如在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這樣一個特定環(huán)境和情況下,“點亮”的背景以及所帶來的親身感受,就是人為成功的通過藝術治療方式獲取平復情緒與治愈情感方面感觀的信息;
第二,絕大部分新媒體藝術在設計方面上的另外一個特點則是是具有一定的人機交互性,“點亮武漢”的“點亮”過程成為一大亮點,人們對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具有萬眾一心集結作用,并且能夠在如此積極的基礎上得到社會鼓勵與關懷的藝術治療反饋;
第三,以新媒體藝術為藝術治療媒介的過程中治療師可以通過該新媒體藝術作品逐漸實現預期治療效果,“點亮武漢”前后的效果形成極其鮮明的對比,在開始廣義層面的“治療”之前就可以直觀地表達出其真正運用的效果和具體的形象;
第四,藝術治療若將現代信息技術合理運用在傳統(tǒng)不同的媒介當中,并通過結合“新媒體”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從而表現客觀與否的事物形態(tài),即能體現真正“點亮”之后的實際效果,更加貼近人們所認知的武漢市,從而達到更廣泛的藝術治療情感治愈效果最大化。
通常情況下,在媒介和藝術治療間存在著某種的互動的聯系,而藝術治療可以運用新媒體藝術作為治療的媒介,并此過程中有效推動藝術治療的發(fā)展。在進行新媒體藝術設計的同時,不僅需要循規(guī)蹈矩傳統(tǒng)的審美理念,還需要考慮到接受者的即時感受,并在此基礎之上盡可能的去滿足人們對情感采集的信息需求。藝術治療理論基礎下的新媒體藝術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很強的組織凝聚力,這時候需要借助于新媒體藝術的相關技術來實現個性化的需求,并通過藝術治療來表現出社會責任感。
綜上所述,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日益革新,使得新媒體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對人們的日常工作學習生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滿足人們的便捷需求同時還能夠是他們使他們情感世界更加豐富。這與藝術治療的宗旨是不謀而合的;同樣在藝術治療的過程之中,逐漸涌現出了多種治療形式和媒介,而與新媒體藝術的實踐運用并非是為了否定傳統(tǒng)意義上的藝術治療的媒介,而是將前期在藝術治療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疑點盡可能地進行及時的彌補和提升,并在我國全社會范圍去推動藝術治療的普及推進藝術治療的發(fā)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