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9日是《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簡稱《公約》)正式生效24周年,也是第6個國際禁止化學武器組織日。《公約》是迄今為止第一個關于全面禁止、徹底銷毀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化學武器的多邊條約,也是當今唯一擁有嚴格核查機制和無限期有效的國際軍控條約,對維護國際和平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將2013年度諾貝爾和平獎授予禁止化學武器組織,以表彰其在全面銷毀化學武器方面的杰出成就。
《公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參與談判達成的第一部軍控裁軍領域的國際條約。中國作為原始締約國,一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化學武器,并以實際行動嚴格遵守公約的宗旨、目標和原則,切實履行公約規(guī)定的責任和義務,為國際社會實現(xiàn)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化學武器的目標,維護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鏈接:
禁化武相關知識
制造化學武器的成本較低,前體、原料、設備易獲得,制造技術簡單,也被稱為“窮人的原子彈”。因此,化學武器較容易被濫用,特別是在非國家行為中。
化學武器作為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不僅有國家將其用于戰(zhàn)爭,也成為恐怖組織從事恐怖活動的工具。1995年3月20日,日本恐怖組織“奧姆真理教”信徒在東京地鐵里施放沙林毒氣,造成震驚世界的重大事件。
1996年12月30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關于禁止發(fā)展、生產、儲存和使用化學武器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的決定》。1997年4月25日,中國向聯(lián)合國正式遞交批準該公約的法律文書,成為第78個遞交批準書的國家和《公約》原始締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