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坤, 池祥波, 劉 倩, 陳耀凱, 胡 琴, 劉 敏
平均住院日是評價醫(yī)院醫(yī)療管理、醫(yī)療效率的重要指標,目前大型醫(yī)院都在努力縮短平均住院日。根據《三級綜合醫(y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2011年版)》,將住院超30 d的患者定義為超長住院日[1]。超長住院日管理是醫(yī)院醫(yī)療質量管理核心內容之一,不僅影響醫(yī)院平均住院日,同時增加患者負擔、耗費醫(yī)療資源。因此查找超長住院日的原因及尋找對策十分重要。本研究通過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查找艾滋病患者超長住院日的影響因素,探討縮短平均住院日的對策。
資料源于重慶市公共衛(wèi)生醫(yī)療救治中心病案信息管理系統(tǒng),收集系統(tǒng)中感染科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出院的艾滋病患者,從中篩選出住院日超過30 d的患者,剔除出院診斷為死亡的患 者。
使用Excel對數據進行整理,所有出院病例均按照《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tǒng)計分類(ICD-10)》《手術與操作分類(ICD-9-CM3)》的編碼規(guī)則進行規(guī)范編碼。
對住院超30 d的艾滋病患者基本情況、合并機會性感染和慢性基礎疾病、是否有醫(yī)院感染、住院期間是否轉科、是否輸血等進行描述性分析,對住院天數的可能影響因素分別進行單因素分析(卡方檢驗、t檢驗),篩選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的危險因素,將其設置為自變量,以住院天數為因變量,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查找獨立危險因素。
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感染科出院艾滋病患者879例次,平均住院日19.5 d,次均費用為20 780.9元;納入本研究住院超30 d的患者124例,占出院總例次14.1%。124例住院超30 d患者平均住院日44.7 d,次均費用為46 478.5元,其中男93例(75.0%),女31例(25.0%),男女比例3∶1。124例中來自重慶主城區(qū)58例(46.8%),重慶周邊區(qū)縣52例(41.9%),外省14例(11.3%)。住院前未啟動抗HIV治療90例(72.6%);CD4+T細胞<200/μL 107例(86.3%),<100/μL 80例(64.5%),<50/μL 56例(45.2%)。入院病情一般117例(94.4%),病情危重7例(5.6%)。
將患者分為兒童(0~6歲)、少年(7~17歲)、青年(18~40歲)、中年(41~65歲)、老年(>65歲)。其中,超長住院日患者主要集中在中年(72例),占58.1%,平均住院日45.3 d;其次是青年(39例),占31.5%,平均住院日44.0 d。
除了患者性別、年齡、住院費用基本情況,對患者其他疾病診斷進行統(tǒng)計,前5種主要是:肝功能損傷70例(56.5%),結核病68例(54.8%),肺炎59例(47.6%),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36例(29.0%,其中隱球菌腦膜炎22例),營養(yǎng)不良14 例(11.3%)。除此以外,合并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40例(32.3%),住院前已開始抗HIV治療34例(27.4%),輸血21 例(16.9%),發(fā)生醫(yī)院感染26例(21.0%),轉科7 例(5.6%),病情危重7例(5.6%)。
為查找住院超30 d影響因素,對患者性別、年齡、病情危重、轉科、輸血、醫(yī)院感染及排名前五的合并癥進行單因素相關分析,采用卡方檢驗或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結果顯示,輸血、醫(yī)院感染及排名前五的合并癥均是影響住院超30 d的危險因素。
表1 住院超30 d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Table 1 Un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AIDS patients stay-in hospital for more than 30 days
經單因素分析后,篩選出影響住院超30 d的7個危險因素(見表1):醫(yī)院感染、輸血、肝功能損傷、結核病、肺炎、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營養(yǎng)不良,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是導致患者超長住院時間的唯一獨立危險因素,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 2。
表2 住院超30 d影響因素多元逐步回歸分析Table 2 Multivariat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AIDS patients stay-in hospital for more than 30 days
對于2018年住院超30 d的124例患者進行電話追蹤隨訪,1年后轉歸情況如下:好轉70例(56.5%),失訪17例(13.7%),死亡37例(29.8%)。
近年,艾滋病感染率逐年上升,疫情十分嚴峻,2018年重慶市新報告HIV感染者總數為7 320例,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市報告累計治療HIV感染者41 808例,排在全國第七位?;颊呷找嬖龆?,更好有效使用醫(yī)療資源使患者受益,需要縮短平均住院日來減輕患者負擔。本院感染科2018年出院患者資料統(tǒng)計,平均住院日19.5 d,次均費用20 780.9元,而住院超30 d患者平均住院日44.7 d,次均費用為46 478.5元,是感染科總出院患者次均費用的2倍、住院日的2.3倍,嚴重增加了患者經濟負擔及醫(yī)院平均住院日。我院感染科住院超30 d患者占比為14.1%,遠高于北京市某三甲醫(yī)院住院超30 d患者的2.43%[2]和江蘇省某三甲醫(yī)院住院超30 d患者的1.6%[3],因此,希望通過本研究查找出影響因素,制定相應對 策。
通過對住院超30 d的各種因素進行單因素相關分析,排名前五種的合并疾病,肝功能損傷、結核病、肺炎、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營養(yǎng)不良,對其均有影響,且P<0.001。肝功能損傷發(fā)病率(56.5%)遠高于住院日未超過30 d的艾滋病患者,原因可能與住院超30 d患者各種并發(fā)癥治療,使用藥物的肝臟毒性有關[4]。因此,對于患者治療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藥物療效、藥物相互作用、不良反應,優(yōu)化治療方案,減輕患者的肝臟負擔。營養(yǎng)不良與艾滋病患者機能密切相關,未經治療的艾滋病患者可能會增加靜態(tài)能量需求,降低營養(yǎng)攝入和吸收,從而造成營養(yǎng)不良。早期營養(yǎng)狀況的變化,可以預測艾滋病的進展[5-7]。營養(yǎng)不良會對藥物治療療效有一定影響,從而對住院日有一定影響。
對于有影響的7個危險因素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后發(fā)現,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是影響住院超30 d的1個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中住院超30 d患者發(fā)生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占比36.8%,遠遠高于重慶地區(qū)艾滋病合并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總體發(fā)病率11.29%[8]。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主要為隱球菌腦膜炎、弓形蟲腦炎、腦白質病變等。CD4+T細胞不同,發(fā)生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有所不同,CD4+T細胞<200/μL,細菌性腦膜炎、神經梅毒多見[8];CD4+T細胞<100/μL是艾滋病患者發(fā)生隱球菌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9],盡早發(fā)現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對于控制患者平均住院日至關重要。對住院超30 d患者進行1年后電話隨訪,發(fā)現有28.0%的患者死亡,反映出超長住院時間艾滋病患者1年后預后較差,遠高于艾滋病患者住院病死率。周怡宏等[10]報道重慶地區(qū)艾滋病患者住院病死率8.98%(442/4 291),李素萍[11]報道廣西艾滋病患者住院死亡率9.47%(464/4 899),可能與患者并發(fā)癥多、長期服用藥物依從性差、門診失訪有關。
綜上,對于住院超30 d患者的管理,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進:①加強宣教,加強人們對艾滋病認知度,做到早發(fā)現、早治療,加強患者門診隨訪管理;在艾滋病確診后需要根據情況盡早啟動抗反轉錄病毒治療(ART),當體內病毒得到控制,CD4+T細胞>200/μL時發(fā)生機會性感染的概率會大大降低。②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對于CD4+T細胞 <100/μL的艾滋病患者進行ART前常規(guī)篩查隱球菌抗原,早期干預[12],減少隱球菌腦膜炎的發(fā)生概率。③加強對藥物認知,根據病情合理選擇藥物,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出現。④強調長期抗HIV治療重要性,提高服藥依從性。⑤超長住院患者1年后死亡率較高,失訪率高,醫(yī)療機構應當優(yōu)化改善特殊患者的隨訪管理模式,降低失訪及死亡率。由于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有一定不足,結果有待進一步大樣本量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