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相峰
摘要:在裝配式建筑中疊合板的應用數(shù)量最多,疊合板的生產質量以及連接穩(wěn)固性對項目整體施工質量有直接的影響。文章就現(xiàn)階段裝配式建筑疊合 樓板深化設計流程進行闡述,并總結分析深化設計過程中容易遇到的問題,提出施工技術應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及控制要點。
關鍵詞:裝配式建筑;疊合板;技術;設計
1 導言
城市建設促進了建筑行業(yè)的飛速發(fā)展,裝配式建筑得到行業(yè)人士的廣泛?關注。疊合板是裝配式建筑結構的主要施工技術之一。建筑項目的規(guī)模不斷 擴大、數(shù)量不斷增加,為提高項目施工效率,裝配式施工技術的應用逐漸廣 泛。在裝配式建筑的施工中,需要加強施工關鍵技術的掌控,確保施工質量。
2 疊合板深化設計流程
疊合板由后澆層與預制底板疊合形成,綜合了裝配式樓板與現(xiàn)澆樓板的 優(yōu)勢,在裝配式建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住宅建筑中,樓板的造價約為建 筑總造價的 20%~30%。裝配式建筑施工中,總造價包括運輸費用、構件堆 放成本、人員成本、材料成本等。應用疊合板能夠通過合理應用集成技術降 低人員成本費用,無須搭設模板,可以降低 70%的材料周轉費用,從而實現(xiàn) 對工程造價的有效控制。另外,疊合板施工技術不需要進行傳統(tǒng)施工中的鋼 筋綁扎和混凝土澆筑作業(yè),對操作工序進行了簡化,有效提高了項目的施工 效率,便于管理人員對施工項目質量進行監(jiān)督管理。但是,疊合板的存放方 式為水平堆疊,層數(shù)不可超過 6 層,因此,疊合板占地面積比較大,運輸載 量少,并且在裝卸時只可單塊進行,對于起吊機械設備的依賴性較大。
疊合板深化設計是將不同專業(yè)需求轉化為可操作的構件加工詳圖的過 程,涉及多專業(yè)交叉與協(xié)同作業(yè)等問題,需要深化設計單位擁有各專業(yè)施工 經驗,能夠高效、快速的整合多方面需求。深化設計主要流程如圖 1 所示。
接下來將對疊合板深化設計各流程主要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進行梳理。
3 裝配式建筑疊合板施工技術應用
3.1 疊合板制作與設計
裝配式建筑結構前期準備階段,需要拆分所有構件,而且此環(huán)節(jié)必須 要重點考慮預制樓面板、剪力墻結構等的要求[1,2]。樓板面設計綜合分析 業(yè)主要求,是否需要加裝預制。此外,設計階段的疊合板尺寸、質量也是 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要求疊合板長度小于 5m,以免尺寸超出限制,在運 輸與安裝等環(huán)節(jié)發(fā)生質量問題。單塊預制疊合板質量小于 2t,才能夠保證 塔吊施工的有序性。
設計疊合板的厚度,一般板厚包括 2 種規(guī)格,即 60mm×70mm、60mm ×80mm[3]。綜合分析后續(xù)運輸和澆筑等施工流程,60mm 為疊合板的最小?厚度,除此之外便必須增加應力。裝配式建筑施工初期管線數(shù)量較少,此?時板厚設計為 70mm 即可。但建筑若要達到精裝修,考慮到管線數(shù)量多,必須及時調整板厚到 80mm。因為疊合板內部包含錨固筋,錨固筋長度最少?為 10cm,若是將其應用到剪力墻、梁等部位,長度需調整到 1.5cm、3.5cm。綁扎鋼筋之后便可著手疊合板安裝作業(yè),此時錨固筋和梁縱筋之間有可能?形成矛盾,阻礙疊合板安裝施工。當疊合板安裝完成之后不能調整到原本?角度,難免降低施工質量。所以,根據(jù)裝配式建筑規(guī)定,可不采用錨固筋,基于此條件下現(xiàn)澆板厚度需要調整到 8cm 以上。設計人員結合實際情況,可設計現(xiàn)澆層厚度為 70mm,無須采用錨固筋處理。盡管這一施工方案流程?得到簡化,但也將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鋼筋,管線布置時要綜合考慮。
3.2 結構建模
模型的準確性直接決定了構件尺寸的準確性、構件歸并后的規(guī)格數(shù),相對于整個深化設計工作,至關重要??紤]到原結構專業(yè)施工圖紙精度問 題,故一般不建議直接提取結構施工圖建模,而采取新建軸網(wǎng)、布置柱、 梁、板的方式進行建模。這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1) 核對結施圖中梁、柱平法施工圖與相應的平面布置圖中偏心、截 面尺寸是否一致,原則上要按照平法施工圖進行建模,對施工圖中實際繪 制與標注位置、尺寸不一致的情況要向原設計人員進行核實。
(2)繪制樓板結構時,特別要注意關于板厚的說明,尤其是原位標注。
(3) 結構建模一定要仔細,注意以文檔的形式梳理圖紙問題,反饋施 工單位或設計單位,避免后期的糾紛。
3.3 吊裝疊合板
疊合板起吊作業(yè)應當科學選用吊莊梁,吊裝時應當保障疊合板的 4 個 吊點受力均勻,吊點位置應在格構梁的上弦與腹筋交界處,確保其和板塊 間的距離為板長的 20%~25%。起吊時緩慢吊裝,確保疊合板吊裝的平穩(wěn) 性。起吊時,借助閉合吊鉤與專用鎖鏈使疊合板均勻受力,并且多點均衡 受力。鏈長通常為 4m。作業(yè)層以上 300mm 位置做出預留,便于對疊合板 的位置與方向進行調整,確定后定位。另外,在吊裝時應避免疊合板上的 預留鋼筋與框架豎向鋼筋發(fā)生碰撞,樓板鋪設結束后,應保證其平整性,以免板下邊緣存在高低不平的情況,如果存在縫隙,應采取封堵處理,對 支撐進行適當?shù)恼{整,保證板底面連接良好。
3.4 設計支撐體系
在疊合板施工前,應當合理搭設立桿支撐?,F(xiàn)階段較為常見的支撐體 系為木模板、鋁模板 2 種。一般,立桿通過承插盤扣框架施工,立桿頂端 設置可調頂撐,保證可對支撐標高進行調節(jié),把雙鋼管的主龍骨設置在 U 形托內,之后對木方次龍骨進行合理設計,間距為 200mm。在次龍骨的中 間與周圍應當合理設置廢模板條,在模板與周圍的疊合板的連接位置合理 粘貼海綿條,避免發(fā)生漏漿情況。在對鋁模板進行設計時,應當在疊合板 的區(qū)域合理深化支撐龍骨,保證支撐標高可靈活調節(jié)。立桿支撐的間距應 當≤1800mm,間距過大需要增設立桿支撐,疊合板的下方增設立桿時,應 當保證在預制構件安裝之前合理支設,將此作為基礎,應當對三角支架單 獨加工,臨時固定支撐立桿。
3.5 配筋設計
目前,裝配式建筑深化設計是按照“等同現(xiàn)澆”進行,配筋設計一般 按照不低于原結構設計的配筋要求進行配筋設計。在進行配筋設計時,需 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配筋時除查看配筋說明外,特別需注意原位配筋標注,當原位標 注為附加鋼筋時,還需進行鋼筋等截面代換。
(2)注意板帶寬度限定不大于 300mm 時,網(wǎng)片鋼筋直徑不小于 8mm 時,搭接形式的選擇。
(3)注意桁架鋼筋與網(wǎng)片鋼筋的上下層關系,桁架鋼筋置于下層時,可取消吊點加強筋。
(4) 當桁架鋼筋作為受力鋼筋時,為合理降低含鋼量,可對網(wǎng)片鋼筋 間距進行適當優(yōu)化。
(5) 查看建筑、給排水專業(yè)施工圖紙,注意預留洞口的設置,墻下加 強筋、洞口補強鋼筋的設計要求。
(6)介于目前大多項目以桁架鋼筋設吊點進行起吊,在設計吊點加強 筋位置時,應滿足吊裝脫模驗算。
3.6 現(xiàn)澆混凝土施工
疊合板施工進行到混凝土現(xiàn)澆的環(huán)節(jié),包括卸料平臺處理、布料機使 用等。疊合板施工過程中,對于樓層現(xiàn)澆作業(yè)而言,厚度宜控制在 70mm,這就需要避免出現(xiàn)結構預埋,如預制構件樓層建議展開挑架施工,預制螺 栓則需要在現(xiàn)澆混凝土部位固定。如果樓層較高,那么建議應用升降腳手 架,使爬架預埋于現(xiàn)澆結構墻內部,由此完成卸料臺的處理。隨后應該選 擇合適的布料機,混凝土澆筑施工可直接運用汽車泵,如果是高層則要采 用車載泵,保證不同部位的澆筑效果。開始澆筑之前確定樓層布料機所在 位置,布料機務必處在現(xiàn)澆結構位置,樓層內部若是無現(xiàn)澆樓板,此時可 將布料機底座作為現(xiàn)澆樓板。正式澆筑后應該準確控制厚度、板面高度,為下一層疊合板澆筑做好準備,以免因澆筑時標高不規(guī)范導致漏漿。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裝配式建筑方案設計階段,深化設計單位或構件生產廠 應提前介入,依據(jù)少規(guī)格多組合原則,結合模具通用性、生產高效率性、 運輸及安裝便捷性等因素,使裝配式建筑方案標準化程度提高,降低建造 成本。疊合板構件運輸?shù)绞┕がF(xiàn)場之后,需要著重做好吊裝、現(xiàn)澆等一系 列施工,并結合工程案例對關鍵技術加以敘述,為相關工程的開展提供參 考,實現(xiàn)裝配式建筑疊合板施工的高效、高質開展。
參考文獻:
[1]程琦杰,馬向民,杜志鵬,白鵬.裝配式建筑疊合板施工技術[J].工程 建設與設計,2021(20):171-173.
[2]馮貴情,邱洪燕,溫秋平.裝配式建筑疊合板深化設計[J].四川建筑,2021,41(S1):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