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醫(yī)學院口腔醫(yī)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75
“精細治療”的觀念源于顯微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谇会t(yī)學是一門精密操作性極強的臨床學科,很多技術要求精細到1 mm以內(nèi),如根管治療術中的預備充填、基牙預備、正畸牙齒移動等[1]??谇伙@微鏡的使用,突破了傳統(tǒng)治療的局限性和感覺依賴性,讓術者在視覺引導下進行難度更大的操作[2]。
齦下刮治術是牙周病學的一項基本實驗內(nèi)容,也是臨床上牙周基礎治療的必備項目,其對操作精細化要求較高。但往往學生在操作時由于視野及手法問題,不能做到精準和完善的治療。因此,我們將口腔顯微鏡應用于齦下刮治術教學的評價,并通過教學滲透口腔精細化操作的理念,并制定詳細的操作評分表進行評分,為進一步了解口腔顯微鏡應用于齦下刮治術實驗教學并作出評價,本文就此開展實驗并分析結(jié)果。
1.1 調(diào)查對象 以西安醫(yī)學院口腔醫(yī)學專業(yè)2016級學生為調(diào)查對象,隨機選取其中一個班級作為實驗組,同年級另一個班級為對照組。實驗組中女生32人、男生14人,共46人;對照組中女生33人、男生14人,共47人。
1.2 調(diào)查方法 實驗組和對照組均在口腔醫(yī)學實驗中心仿頭模內(nèi)完成全口齦下刮治術(選用日進公司牙石模型),最終選取16、11、26、36的唇(頰)面與31、46的舌(腭)面共6個代表性牙面進行評分。實驗組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實驗操作過程中均使用口腔顯微鏡,對照組則不使用顯微鏡。所有學生的實驗作品都采用《齦下刮治術操作技能評分表》(表1)進行評分。
表1 評分標準
結(jié)果顯示,實驗組刮治后的6個牙面齦下無牙石及僅有星點狀散在齦下牙石的牙面牙數(shù)占比為75.36%;對照組則為71.27%,實驗組高出對照組4.08%;刮治后牙頸部牙石>2mm或齦下牙石超過牙頸部的范圍情況,實驗組為3.98%,對照組則為5.32%,對照組高出實驗組1.34%。
表2 實驗組及對照組齦下刮治后牙石評估情況
齦下刮治術是牙周疾病的基礎治療方式之一,但因為齦下結(jié)構微細,直視操作中術區(qū)視野具有局限性,刮治效果難以保證。而口腔手術顯微鏡的應用提供了更好的光源和視野,醫(yī)生在此視野下能做到更精確的操作;同時,顯微鏡下口鏡的配合使用提供了與內(nèi)窺鏡相似的視野可及性,允許在口腔內(nèi)任何方向進行探查和操作[3],從而提高齦下牙石的清除率和治療質(zhì)量。
本文將口腔顯微鏡引入齦下刮治術的實驗教學及評價,從實驗結(jié)果可以看出(表2),有口腔顯微鏡參與的實驗組,齦下刮治后牙石清除更干凈,評分更優(yōu),效果更好;而沒有使用口腔顯微鏡的對照組,在刮治實驗操作后,牙頸部及齦下牙石存留更多,并且大塊牙石未得到清理的比例更高。實驗結(jié)果顯示應用口腔顯微鏡評價齦下刮治術結(jié)果有意義。將口腔顯微鏡應用于齦下刮治術教學能明顯提高實驗效果和教學質(zhì)量。
隨著口腔顯微鏡在口腔臨床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不僅局限于某一門課程,更多口腔臨床課程在教學階段就加入口腔顯微鏡的相關實驗內(nèi)容。將口腔顯微鏡操作與今后的臨床工作技能緊密結(jié)合,推動顯微鏡的普及使用,可豐富教學手段,并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與臨床接軌,為培養(yǎng)具有臨床勝任力的口腔醫(yī)學生提供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