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許啟漢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山水畫積淀豐厚,不僅濃縮了整個傳統(tǒng)繪畫的精髓,更承載著東方藝術的審美觀念,能夠讓人切身感受到作品給予的意境美,最大限度地寄托對自然山水的向往。石雕藝術深受影響,飽滿深遠的意境、張弛有度的布局和細膩溫潤的技法,勾勒著山水石雕的基本框架。
意境是指藝術作品中呈現(xiàn)出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體系,是一種開放的審美空間,是藝術創(chuàng)作表達的最高形態(tài)。山水石雕的意境表達,即通過山水題材石雕作品的創(chuàng)作,將作品表面形態(tài)所呈現(xiàn)的自然山水進行詮釋,并傳遞出創(chuàng)作者寄托的思想情感。簡而言之,意境是主客觀的和諧統(tǒng)一,是作者的“情”與自然的“景”相滲透的結果,因觀賞者的不同,映射出不一樣的意境感受。它不僅可以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同時也是闡述并呈現(xiàn)作者思想文化的渠道、樞紐。
石材是雕刻的基礎,歷來受到藝人的重視。它好比是山水畫的顏料和宣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作品的質感。為了尋覓到適合的石材,藝人們會反復觀察揣摩、尋找挖掘,通過“相石”來確定雕刻的主題。據(jù)悉,泰順是葉蠟石的“藏寶地”,素有“世界蠟都”之稱。伴生于葉蠟石礦床之中的“泰順石”,質地溫潤如玉、色澤雅麗、細膩剔透、紋理精美、軟硬適中,適宜雕琢,極具文化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石料本身的特質是大自然賦予的美,獨一無二、不可復制,其形狀、紋路、質地、色彩、大小各不相同,獨具特色,因此要求雕刻者盡可能地因勢造型、隨色賦形,最大限度地保留石材價值,發(fā)揮自然優(yōu)勢。
《晨曦》
《層林盡染》
“一相抵九功”,相石是雕刻藝人生活經(jīng)驗、專業(yè)素養(yǎng)和精湛技藝的集中體現(xiàn),在相石過程中,需要確定與石料相適應的題材、大概的布局以及主題選取等,既要表現(xiàn)精湛的雕刻技藝,展現(xiàn)作品的題材內容,又要滲透作者的思想和文化內涵。
筆者1994年跟隨哥哥、雕刻名師許啟平學習技藝,1996年師從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卓乃樞先生,有著二十五余年的從藝經(jīng)歷,對泰順石的石性、色相了然于胸,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更加游刃有余,會盡量保留和突出優(yōu)質石材和適宜的色彩,取舍有度。石材自然天成的紋理經(jīng)過取舍處理、線條勾勒,與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語境完全融合,營造出一個充滿詩書畫意的審美空間。作品《層林盡染》就是以泰順三彩石為原材料,將色彩運用得淋漓盡致。遠處看萬千山峰盡染成紅色,近景幾處墨色屋頂點綴,主次分明,節(jié)奏變化,將山水石雕“咫尺之間,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尋之峻”的意境準確表達。物象于心,才能使石雕作品咫尺之間盡展萬水千山。
山水石雕以深淺浮雕和鏤雕技藝為主,以刀代筆,在石頭上繪制景觀。通過線條的粗細、深淺以及主體的大小、遠近來表現(xiàn)作品的深度與立體效果,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需要合理運用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來塑造作品的“勢”與“度”,例如留白雕刻、層次布局、色澤搭配等。
石雕藝術,即通過持續(xù)的“減法”來實現(xiàn)造型上的“加法”,意在刀先,傳遞作品韻味。例如,作品《神女思凡》精雕細鏤,充分考慮泰順石的紋理、色澤、雜質等,將天宮的典雅莊嚴、渾穆沉重刻畫得栩栩如生,將神女的靈動俊逸傳遞得惟妙惟肖。整件作品,動靜相宜,有光有影,滋味十足。
山水石雕除了形態(tài)上的直觀外,色彩美就是最具效果的視覺感受了。泰順石雕色澤豐富,創(chuàng)作者往往可以因色賦形,利用石雕本身的顏色進行處理,在“審石度勢”上做到多想少雕,順勢取意,力求作品做到與主題恰如其分的自然和諧,妙趣天成。
另外,傳統(tǒng)山水畫創(chuàng)作會特別注意對留白的處理,通過對主體之間的層次優(yōu)化,疏密、遠近、大小的合理布局更好地渲染描繪自然景色,向人們展現(xiàn)一種自然空靈之美。山水石雕創(chuàng)作的意境表達也不例外,尤為重視虛實相間的留白手法和合理到位的構圖。即鑿到處為實,無鑿跡處為虛;具象雕刻和抽象勾勒相呼應,不雕之處完全保留自然紋理以更好地突出雕刻主題,使作品富有靈氣。例如,作品《晨曦》就是利用石材的色彩對比,簡要勾勒云霞、庭院及廊橋流水,依托留白手法,使整個畫面和諧美好,晨曦美景躍然于石,營造出深遠的意境,給予觀賞者一定的想象空間。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山水石雕簡而言之,就是將自然之美以藝術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并能給予人心靈上的共鳴。從相石選題開始,到布局構圖、技法表現(xiàn)、色彩把握和主題升華,都能體現(xiàn)創(chuàng)作者基于客觀世界之上的主觀思想意識的審美體現(xiàn),并與觀賞者產(chǎn)生共鳴。
宗白華在《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中表述:藝術境界的顯現(xiàn),絕不是純客觀、機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為高”(米芾語)。尤其是山川景物,煙云變滅,不可腦摹,須憑胸臆的創(chuàng)構,才能把握全景,以至于達“境生象外”的無窮韻味。簡言之,創(chuàng)作者的藝術素養(yǎng)、扎實的雕刻技藝和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等直接影響著作品的意境。因此功夫還在刀外,創(chuàng)作者需要不斷學習,與同行、大師、學界老師溝通交流,平時加強藝術和文學修養(yǎng),不斷地感悟生活,修煉技藝。
藝術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山水題材顧名思義就是要從生活環(huán)境、自然美景中汲取靈感。為了更好地雕刻出山水石雕的飄逸和靈氣,創(chuàng)作者必須走進自然,對生活細致觀察,近距離地體驗感受,從而將自然山水了然于胸,將最真實的動態(tài)刻畫在石上。但“真實”并非“寫實”,山水石雕若只是單純對自然事物進行寫實刻畫,我們看到的將是簡單的復刻,是沒有生命力的冰冷石塊,創(chuàng)作者要做的是對其進行合理的藝術處理,適當夸張,賦予其自身的思想內涵和豐富情感。“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就是很好的意境表達,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要以心靈映射萬象,將豐富情感、思想內容和客觀景象交融互滲,營造出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深遠“意境”。
意境美是中國山水畫中最富民族特色的一種審美標準,也是山水石雕的創(chuàng)作原則。它的產(chǎn)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創(chuàng)作者不斷學習,提高審美情趣,涵養(yǎng)自身氣質。同時,作者必須物象于心,以刀代筆,注重虛實相生的表現(xiàn)手法,加之自身的體驗、技法營造出“咫尺之間,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尋之峻”的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