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飛
【摘要】本文結合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特點和常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著重從開展法制教育、加強青春期教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預防和矯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加強和改善學校管理等五個方面,論述學校應怎樣發(fā)揮教育管理功能,積極預防未成人犯罪。
【關鍵詞】未成年人;加強教育;預防犯罪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于2021年6月1日正式實施,這兩部法律側重于未成年人的權益保護和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共同發(fā)力、一體施行,標志著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律體系在繼續(xù)完善的道路上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地,因而學校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中肩負著重要責任。根據(jù)學校的職責和功能,結合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特點和常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筆者認為,有效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須做好下面幾項工作。
一、開展法制教育
未成年人正處于長身體的時期,其心理、生理均尚未成熟,在認識能力、辨別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自我防御能力方面都較弱,在不知法、法制觀念淡薄的情況下,往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誤入歧途,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事實證明,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不知法和法制觀念淡薄而違法犯罪的占相當大的比例。因此,開展法制教育對于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教育,使他們掌握法律知識,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何為犯罪,違法犯罪有哪些危害和應當承擔什么法律責任;增強法制觀念,樹立遵紀守法的意識和對違法犯罪的防范意識。因此,學校應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地開展法制教育,將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和其他社團活動中,增加實效性和趣味性。比如,組織學生觀看以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為主要內容的法制宣傳教育片,也可以邀請司法人員舉行法制講座,組織學生進行學法守法演講比賽等。
值得注意的是,因未成年人模仿性強、好奇心強,在開展法制教育中,切勿介紹犯罪分子的犯罪具體過程、細節(jié)和手段,以免未成年人有試一試的心理,使教育效果適得其反。
二、加強青春期教育
所謂青春期教育,是指對在生理上趨于成熟的未成年人進行的生理衛(wèi)生常識的教育。由于當前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兒童早發(fā)育、早成熟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兒童進入“性成熟前期”的時間大為縮短。然而,我國對未成年人的青春期教育還相當滯后,致使他們缺乏生理知識、性知識。與此同時,隨著信息化高速發(fā)展,學生在使用電腦、手機時隨時可看到一些涉黃的圖片、視頻,對處于性朦朧階段的少年兒童有非常大的誘惑力,不少參與性暴力、性犯罪的少年都有沉迷黃色視頻的經歷。所以,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不可缺少加強青春期的性知識、性倫理、性道德教育,以此正確引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
實施這項教育,學??砂磳嶋H需要和條件進行。一是在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教育中有目的、有意識地滲入性道德、性倫理、性衛(wèi)生等方面的性教育內容。還可開設生理衛(wèi)生課程或舉行衛(wèi)生知識、性知識、性道德知識講座和競賽,幫助未成年學生揭開性的神秘面紗,消除好奇心和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二是典型引路,運用正反兩方面的典型事例進行性教育。如,針對當前愛滋病對人類所構成的威脅,引導學生認識、了解愛滋病產生的根源及其危害性,從而提高警惕,從小潔身自愛。再如通過一些性犯罪、性侵害的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培養(yǎng)從小養(yǎng)成自我調節(jié)、自我控制的良好的性心理,增強抵抗性侵害、性犯罪的意識。三是把性教育與前途理想教育結合起來。要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把性教育寓于前途理想教育中。要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志趣,引導他們遠離低級趣味和庸俗生活方式,進而充分認識人生價值,教育和引導他們從小樹立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遠大志向。
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未成年人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社會閱歷不斷豐富,思維方式不斷變化發(fā)展,他們在生活、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可能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不及時疏導,家長未引起重視,特別是當他們又面臨著生活學習中的某些壓力情境時,就會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的發(fā)生,甚至可能引起一些過激的行為。對學生中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重要的是早發(fā)現(xiàn)、早注意,改變他們的不良心理狀況。具體做法是:1.轉變觀念,多從心理學角度看待學生的問題行為,透過問題表面挖掘深層次的心理動機,找到癥結所在,然后再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和思想教育,促進學生人格的自我完善;2.努力創(chuàng)設和諧、平等、民主、活潑的心理教育環(huán)境,讓學生生活在積極向上、團結互助的氣氛中;3.開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心理輔導等,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及時疏導,引導他們排憂、解惑、明理。
四、預防和矯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
未成年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由于自身心理、生理因素的作用和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會產生一些不良習慣和行為。這些行為雖然尚不是犯罪行為,但可能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起因。目前,在學校中,未成年人最常見的不良行為主要有下列幾種:1.吸煙、飲酒;2.多次曠課、逃學;3.無故夜不歸宿,離家出走;4.沉迷網(wǎng)絡;5.與社會上具有不良習性的人交往;6.進入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未成年人不宜進入的場所;7.參與賭博或者參加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動;8.閱覽、觀看淫穢、色情、暴力、恐怖、極端內容的讀物或網(wǎng)絡信息等。當發(fā)現(xiàn)未成年人產生上述不良行為時,首先應深入了解未成年人產生不良行為的原因,然后根據(jù)未成年人的個性、愛好、朋友圈、學習情況和家庭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轉化方案。切不可歧視有不良行為的未成人,更不能采取打罵的教育方式。要堅持跟蹤教育,既要指出他們需改善的行為,也要在發(fā)現(xiàn)他們有進步時及時表揚鼓勵,做細致的轉化工作。同時,學校應根據(jù)未成年人的心理特點,積極開展真善美教育和溫暖關愛等主題教育活動,傳導社會正能量,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五、加強和改善學校管理
加強和改善學校管理,筆者認為應從下面幾方面著手:1.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減輕學生作業(yè)負擔,消除心理壓力,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讓他們輕松、健康地學習;2.制訂完善的學校管理規(guī)章制度,在不與政策法規(guī)相抵觸的前提下制訂切實可行的校紀校規(guī),加強紀律約束,加強管理力度,把德育工作落到實處,做到指揮有序,隊伍健全、措施得力,在了解和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嚴格要求;3.根據(jù)少年兒童的特點,積極探索教育規(guī)律,改進教育方法,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不能歧視后進生,耐心地反復地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4.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和業(yè)余文化生活管理,大力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5.要加強家校溝通,對有不良行為的學生,及時與家長聯(lián)系,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在家表現(xiàn),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對學生進行教育。
總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學校必須切實履行自已的職責,充分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只有通過對未成年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教育和妥善科學的管理,積極采取和落實各項具體措施,這樣才能較大限度地避免犯罪的發(fā)生,達到預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OL].http://sqjcy.dg.gov.cn/sqjcy/flgz/202012/6f2f8be61c964592857b6f7275315cb4.shtml.
[2]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OL].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13-02/25/content_1790872.htm.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