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海軍
慢性蕁麻疹(CU)是皮膚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多因日光照射、藥物或精神因素等導致皮膚通透性增加,患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局部皮膚發(fā)癢、刺痛等,病情嚴重者可出現(xiàn)頭痛、發(fā)熱、血壓下降,甚至昏厥、休克,需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1-2]??菇M胺藥物是目前臨床治療CU 患者的首選藥物,其中西替利嗪是一種第二代H1抗組胺藥,其可抑制血液滲出,減輕組織水腫,進而達到改善臨床癥狀的效果[3],但多數(shù)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xiàn)藥物抵抗或停藥后病情反復發(fā)作現(xiàn)象。中醫(yī)學認為,CU 屬“癮疹”范疇,多由于先天稟賦不足、風邪侵襲、濕熱內蘊導致。金蟬止癢膠囊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在多種皮膚疾病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4]。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金蟬止癢膠囊聯(lián)合西替利嗪治療CU 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5 月—2020 年6 月樂安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CU 患者102 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51)和觀察組(n=51)。對照組中男36 例,女15 例;年齡23~47 歲,平均(37.6±3.5)歲;疾病類型:膽堿能性蕁麻疹24 例,人工性蕁麻疹11 例,寒冷類性蕁麻疹9例,日光性蕁麻疹7 例。觀察組中男33 例,女18 例;年齡26~51 歲,平均(37.2±3.7)歲;疾病類型:膽堿能性蕁麻疹25 例,人工性蕁麻疹10 例,日光性蕁麻疹9 例,寒冷類性蕁麻疹7 例。2 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樂安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且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5]中的CU 診斷標準,且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辨證為濕熱證,主癥:急性病程、瘙癢較重、滲出明顯,伴皮膚紅斑、灼熱;次癥:心煩、口渴、尿黃、大便干;舌脈:舌質紅、苔黃膩、脈滑。(2)病程>6周且發(fā)作次數(shù)≥3 次/周。排除標準:(1)合并喉頭水腫或呼吸困難者;(2)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3)治療依從性較差者;(4)近4 周內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者。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guī)對癥治療,即予以地氯雷他定干混懸劑(海南普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生產批號:20190203),0.5 袋/次,1 次/d。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采用鹽酸左西替利嗪片(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生產批號:20190417)口服治療,1 片/次,1 次/d,連續(xù)治療1個月。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金蟬止癢膠囊(重慶希爾安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生產批號:20190308)口服治療,3 粒/次,3 次/d,連續(xù)治療1 個月。
1.4 觀察指標(1)比較2 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包括皮膚紅斑、瘙癢較重、皮膚灼熱,0 分表示無癥狀,1 分為輕度癥狀,2 分為中度癥狀,3 分為重度癥狀[6]。(2)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 個月后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應用上海信裕生物公司提供的試劑盒并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檢測白介素4(IL-4)、干擾素γ(IFN-γ)水平。(3)觀察2 組患者治療期間腹瀉、嗜睡、頭暈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4)隨訪3 個月,觀察2 組患者CU 復發(fā)情況。
2.1 中醫(yī)證候評分 治療前2 組患者皮膚紅斑、瘙癢較重、皮膚灼熱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皮膚紅斑、瘙癢較重、皮膚灼熱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 組患者治療后皮膚紅斑、瘙癢較重、皮膚灼熱評分均分別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 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分)
2.2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治療前2 組患者血清IL-4、IFN-γ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IL-4 水平低于對照組,IFN-γ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 組患者治療后血清IL-4 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IFN-γ 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μg/L)
2.3 不良反應 2 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60,P=0.610)。見表3。
表3 2 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例(%)]
2.4 CU 復發(fā)情況 隨訪3 個月,觀察組患者CU 復發(fā)率為1.96%(1/51),低于對照組的15.69%(8/5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87,P=0.036)。
CU 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全身性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主要與患者的免疫系統(tǒng)或炎性反應有關。當機體受變應原刺激后,B淋巴細胞可轉化為淋巴母細胞并迅速增殖,從而促進免疫球蛋白E(IgE)生成;而IgE 抗體可通過與變應原結合,觸發(fā)細胞膜的一系列生物化學反應,進而啟動肥大細胞與嗜堿性細胞,并釋放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及多種炎性遞質,最終增加血管通透性并引起風團[7-8]。目前,臨床針對CU 的治療多通過消除病因、給予免疫抑制劑或抗組胺藥物為主。有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在經過常規(guī)藥物治療后復發(fā)率較高[9]。因此,積極探究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措施十分重要。
中醫(yī)學認為,CU 屬“癮疹”范疇,主要是以氣血虛弱為本,風濕熱邪為標,即《內經》所謂“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薄吨T病源候論》云:“婦人陽氣外虛則多汗,汗出當風,風氣博于肌肉,與熱氣并,則生蓓蕾?!笨梢奀U的病因與風邪具有密切關系,而風邪之所以不去是由于濕性黏滯、邪侵皮膚[10-11]。因此,CU 的治療原則應以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為主。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皮膚紅斑、瘙癢較重、皮膚灼熱評分低于對照組,且隨訪3 個月觀察組患者CU 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表明金蟬止癢膠囊聯(lián)合西替利嗪治療CU 的臨床療效較好,可有效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疾病復發(fā)率。分析其原因為:西替利嗪屬于第二代H1受體拮抗劑,能夠競爭性抑制組胺與組胺受體結合,對抗局部變態(tài)反應,影響嗜堿粒細胞、肥大細胞釋放炎性遞質,最終達到改善臨床癥狀的目的[12-13]。而金蟬止癢膠囊中的金銀花可清熱解毒、涼散風熱,梔子可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白鮮皮、黃芩可清熱燥濕,青蒿、苦參可清熱解毒、祛風殺蟲,黃柏可清熱燥濕、解毒療瘡,龍膽可清肝火、除濕熱,白芷可散風除濕、消腫排膿,蛇床子了燥濕、祛風、殺蟲,蟬蛻可散風除熱、利咽透,地膚子可清利濕熱、止癢,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功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地膚子水提取物可降低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且地膚子皂苷具有較好的抗炎作用;蛇床子總香豆素可有效抑制炎性反應,改善機體局部腫脹癥狀;蛇床子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具有較好的殺菌作用,還可通過抑制組胺釋放而達到止癢的效果[14]。金蟬止癢膠囊與西替利嗪聯(lián)用可產生協(xié)同作用,有效減輕CU 患者的臨床癥狀。
IL-4、IFN-γ 分別是Th2 細胞、Th1 細胞的特征性細胞因子,前者可促進B 細胞分泌IgE,加快CU 進展;后者可抑制Th2 細胞的活化,干擾IL-4 生成與其生物學效應,延緩CU 發(fā)展。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IL-4 水平低于對照組,IFN-γ 水平高于對照組,表明金蟬止癢膠囊聯(lián)合西替利嗪可有效調節(jié)CU 患者血清細胞因子水平,可能與金蟬止癢膠囊中的金銀花、黃芩、苦參等藥物可通過抑制機體T 細胞、B 細胞活性,促進IFN-γ 等干擾素生成,從而降低IL-4 水平[15]。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2 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可見金蟬止癢膠囊聯(lián)合西替利嗪治療CU 具有較好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金蟬止癢膠囊聯(lián)合西替利嗪治療CU 可有效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調節(jié)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降低疾病復發(fā)率,且用藥安全性較高。